為何說清朝宣化書院的興盛是一個大大的驚歎號

為何說清朝宣化書院的興盛是一個大大的驚歎號


呂海峰

話說,滿清統一中國後,基本沿用明朝的教育制度,不斷加強對漢族人的文化滲透和教育管理。從康熙朝開始到清末,書院教育開始盛行。不但京師建有金臺書院,即使在各省省城也設有書院。直隸省的名叫蓮池書院,山東省名叫摩源書院,山西省名叫晉陽書院,河南省名叫大梁書院,江蘇省名叫鐘山書院,於是,宣化書院也就開始橫空出世了。隨之,為人們帶來了一個大大的驚歎號。那麼,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下面我們就一起前往探查一番。

首先,滿清統一中國後,儘管它在教育方面做得相當到位,各地書院如雨後春筍一般到處興起。但事關書院的開始,其實也不是隨便開的,而是有很多的條件,比如,一般都是建在了有山有水、風景秀美之處。也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作為人傑地靈的宣化自然也就被“盯”上了。於是,在元、明兩朝和清初宣化就有很多私塾的基礎上,於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在宣化府所轄懷安縣的知縣薛天培帶領下,懷安縣便開始籌建敬一書院,兩年後,懷安城裡便建起了一座敬一書院。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宣化府所轄左衛鎮又在當時的知縣楊大昆的捐資下,在城東門內建起了養正書院。乾隆廿年(公元1755年),進士出身的張志奇奉旨為口北道良卿宣化府知府,耳聞目睹宣府城山川之清奇,人物之雋穎,遂想在宣化府城再辦書院。


為何說清朝宣化書院的興盛是一個大大的驚歎號


恰好時任宣化縣令的黃可潤也有此意,於是,他們二人商量之後,便決定在宣化城區興辦書院。在訪得皇城街有一處楊氏的廢宅宇後,他們二人便相約前往,見該宅其地高而開闊,居城之中,向陽而受溪山雍找抱,真可謂天之運、地之靈、人之傑,於是,便決定就在此辦書院。隨後宣化縉紳中翰張楚俊捐款千金,州同孫乾策、張楚奇等富商也紛紛出資,備齊了全部費用,縣令黃可潤則又將奉敕治城節餘下的材料用來蓋房,終於建成了一座書院,叫做“柳川書院”。

柳川書院內建有學舍七十餘間,堂屋兩間,軒廊五間。院東建有魁星樓,樓前立有當時直隸總督方觀承親筆書寫的“柳川書院碑記”和宣化府知府張志奇親手書寫的“柳川書院記”石碑各一方。 院內引入北山溪流柳川河水,池內荷花盛開,垂柳倒影,幽靜典雅。後院設射圃,並配有水井、火房、馬廄數間。柳川書院在建築上反映了當時文武合一的教育特色。

柳川學府的成立,有力促進了“文教聖德”風尚在宣化的形成,使宣化呈現出了一片“徵鼓之聲化為誦弦”的清新風氣,一批批文武雙全的人才脫穎而出。比如,依據《宣化縣新志》記載:“宣化在清朝中進士者九人;舉人十七人,撥貢一百零四人;武進士五十二人,武舉人一百五十人。”此後,直到清朝末年柳川書院才被撤廢。但接著1902年10月,宣化府中學堂卻又在“柳川書院”的基礎上成立,其後就發展成了負有盛名的“直隸省立第十六中學”。

當然,話說至此,我們還有必要了解一下什麼是私塾?私塾是我國古代社會一種開設於家庭、宗族或鄉村內部的民間幼兒教育機構,是舊時私人所辦的學校。直到新中國成立前夕,私塾才逐漸消失。

總之,為何說清朝宣化書院的興盛是一個大大的驚歎號?因為宣化書院的興盛代表著宣化這塊地方的曾經的發達與美好,甚至,堪稱是一片夢幻之地、安逸之鄉,人居的天堂。(呂海峰)


為何說清朝宣化書院的興盛是一個大大的驚歎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