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在信陽:沒吃過豬肉粉條兒餡兒餃子,不足以談餃子

生活在信陽,感覺很幸福。這是一個屬於河南南方的小城,無論是從地理位置、氣候條件還是飲食文化,怎麼都覺得信陽應該屬於安徽或者是湖北,作為鄂豫皖的交接地帶,信陽的飲食風俗跟河南其它兄弟城市顯得有些格格不入。倒是跟湖北和安徽挺接近,吃米飯不吃麵食,但是餃子除外。

北方人大節小節都吃餃子,而且餃子餡兒也很豐富。信陽人吃餃子並不分什麼過節不過節的,下雨天閒下來,正好割了幾斤瘦豬肉,盤算著包頓餃子吃。反倒是立冬、立秋、大寒、小寒這樣節節氣,並不會包餃子吃。對於信陽人來說,除了大年初一早上吃餃子,其它節日都沒有吃餃子的習俗。信陽人吃餃子,兩個字“隨性”。

吃在信陽:沒吃過豬肉粉條兒餡兒餃子,不足以談餃子

別看信陽人不怎麼吃餃子,但是對於餃子餡兒的堅守那可是相當堅定。豬肉粉條餡兒出現的頻次最高,而且都是炒熟餡兒。大學期間,宿舍開臥談會,同寢室的姐妹都是河南北邊人,他們的飲食習慣相對比較統一,偶然一次談到包餃子,我說我們那兒炒熟餡兒包餃子,他們被震驚到了,從來沒聽說過包餃子用熟餡兒,一直用的都是生餡兒啊。我對餃子餡兒的認知也在那時候被顛覆了,原來包餃子用生餡兒也可以。

後來回家我把這件事情告訴了老媽,她也感覺不可思議,因為這幾十年,包括奶奶那一代,包餃子都用的是熟餡兒,沒人用生餡兒。後來我們也嘗試了用生餡兒包餃子,可能是幾十年的口味已經習慣了熟餡兒的味道,還是覺得熟餡兒餃子更香。

吃在信陽:沒吃過豬肉粉條兒餡兒餃子,不足以談餃子

信陽產紅薯粉

在我的印象中,家裡每次吃餃子都是豬肉粉調餡兒,老媽不用問今天想吃什麼餡兒,因為餃子在我們那兒只有一個餡兒,心知肚明無須再問。粉條放的是紅薯粉,信陽產紅薯,每家每戶也都會種紅薯,秋天收上來的紅薯除了餵豬之外,還會留下幾擔子送到當地的粉條作坊去換紅薯粉,往往一兩百的斤的紅薯才換來十來斤的紅薯粉,可見紅薯粉還是十分金貴的。

吃在信陽:沒吃過豬肉粉條兒餡兒餃子,不足以談餃子

現在市面上幾乎很難買到正宗的紅薯粉了,都是一些摻了土豆來謊稱自己賣的是正宗紅薯粉。判斷真假紅薯粉也很簡單,雖然從外觀上很難判斷,但是放開水鍋裡一煮就立馬見分曉了。真的紅薯粉耐煮,直到粉條煮熟,鍋裡還是一鍋清水,粉條根根分明不粘。假的紅薯粉煮開一鍋渾湯,而且還容易粘黏。

豬肉粉條餡兒做法

家裡冬天換的紅薯粉往往能吃小半年,除了用來燉肉之外,就是用來包餃子了。信陽人不會做麵食,以致於包餃子的速度也沒北方人快。北方人說吃餃子不慌不忙動手就來,但包餃子對於我家來說是一個大工程。老媽包一頓餃子要在從早上忙到中午,從摘菜、剁餡兒、炒餡兒、和麵、擀皮到包,整個流程下來要忙活好幾個小時。

豬肉粉條餡兒所需要的食材有:雞蛋,五花肉,粉條,姜,小蔥,胡椒粉,辣椒麵(根據口味來,我家吃辣是遺傳,必須放)

家裡做餃子餡兒從來都是手工剁的,沒有絞拌機那高級玩意兒。先將五花肉洗淨煮熟,剁成肉末。小蔥切碎,雞蛋入鍋煎一下,盛出切碎成末,粉條提前溫水泡發,然後切成末(粉條圓滑最難切,需要來回多剁幾下)

吃在信陽:沒吃過豬肉粉條兒餡兒餃子,不足以談餃子

起鍋加入少許油,將五花肉末放入鍋中微微炒出油加入生抽少許,然後加入薑末、粉條末,炒至半熟加入雞蛋,再放入適量鹽調味兒,最後加入蔥花、胡椒粉拌幾下出鍋。

炒好的餃子餡兒特別香,滿屋子的香味兒久久不散。老媽總會讓我拿個勺子先嚐嘗味道,這一嘗不要緊,簡直停不下來,還餃子還沒包呢,餡兒就少了半邊。如果餃子餡兒還有剩的,用來做炒飯味道也是極好的。

吃在信陽:沒吃過豬肉粉條兒餡兒餃子,不足以談餃子

餡兒做好了,接下來就是擀皮了。面在炒餡兒前就醒發好了,我們家做餃子都是先擀一張大面片,然後用杯子口一按壓,一個餃子皮就出來了。北方人擀餃子皮貌似是一個一個擀,但速度也飛快,我們學不來。我們包的餃子是月亮形,北方是元寶形,我也曾嘗試換個元寶樣式,但最終成型啥也不是。

吃在信陽:沒吃過豬肉粉條兒餡兒餃子,不足以談餃子

乾了這碗白湯餃子

南北方吃餃子也有著很大的區別,家裡吃餃子直接盛一碗,然後加上一勺餃子湯(淡的),就這樣連水帶餃子一起吃。

吃在信陽:沒吃過豬肉粉條兒餡兒餃子,不足以談餃子

後來去洛陽上學第一次吃他們那兒的餃子,上一盤,然後自己再調點兒醋➕辣椒油,這樣蘸著吃。我被這樣的吃法驚豔到了,果斷摒棄白湯餃子,直到現在吃餃子也一直蘸醋和辣椒油,這種吃法簡直是太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