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世俗文化中的“乾爹文化”

乾爹文化由來已久,是古代人倫禮法文化的一部分。乾爹有時被稱為保爹,與奶媽對應,但又有其獨特的倫理文化意義。當然不同地方也有不同的叫法。父母在封建社會具有相當嚴肅的社會地位,對於乾爹的社會地位也有其獨特的社會地位。對其拜養條件以及拜養儀式都有其獨特方式。無論是收養、寄養還是拜認,都有其應盡的倫理義務。

通常什麼樣的人拜乾爹

一、孩子來的不容易,比如老來得子,或者幾代單傳,再或者多女兒一男,給孩子拜個乾爹。

傳統世俗文化中的“乾爹文化”

二、孩子多病難養。需要找一個有福氣之人來“保”養。

傳統世俗文化中的“乾爹文化”

三、孩子八字過硬,刑剋父母。這個有點迷信。

那麼什麼樣的人可以做乾爹呢?

肯定不是有錢有勢的人。乾爹標準有以下標準,

一、德高望重,多子多福的家族長者。古人認為這樣的人可以蔭庇後人,使其健康成長。

二、吃百家飯的手藝人或者藝人。比如石匠或者木匠等。古人認為吃百家飯受千家供養,可以使孩子福祿綿長。

傳統世俗文化中的“乾爹文化”

當然,收養子拜乾爹也是有一定儀式的。通常選個吉祥的日子,父母帶著孩子在家族長者的陪同下,一起到養父母家進行收養。而養子與乾爹之間也須遵守人倫禮法。婚喪嫁娶,逢年過節也必然會有一份孝心。我姥爺姓李,祖傳石匠。於是村裡就有好多帶有濃郁養子色彩名字,如※李育、※李保、※李拴等。

而現在的乾爹文化只是披著乾爹外衣的利益交換。

關於這樣的文化大家怎麼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