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气收纳师手把手教你独门收纳方法,从此家务再不是烦恼

近几年,日本的“整理收纳术”越来越火,各种书籍、培训课程五花八门。看了很多书,上了很多课以后,很多人却还说,学到的方法只能让家里整洁几天,不出一周,一切又都打回原形。

这着实让人灰心,于是,他们认为,“这些收纳术根本就是骗人的”,“我的家就只能这样乱着了”。

其实,收纳术本身没有错,问题的关键在于,你没有真正掌握收纳的理念。《收纳的艺术:从整理内心开始,打造独属于你的舒适生活》,就从收纳的根本理念着手,让我们真正学会收纳。

《收纳的艺术》指出,收纳的目标是让所有的东西有处可寻,这也就是收纳的根本理念。

为了传递这个理念,作为日本生活整理收纳师协会,资深生活整理收纳师的铃木尚子,就在这本书中,为我们分享了自己的收纳方法。使用这种收纳方法,只用15分钟,我们就能让房间恢复整洁。

日本人气收纳师手把手教你独门收纳方法,从此家务再不是烦恼

与“如何整理物品”相比,更重要的是整理自己的内心

不知你身边是否有这样的朋友,他们的住所乱得像仓库,地板上堆满了各种物品,书桌上的资料和书籍,堆成了小山,储物柜也塞得满满的。在这种混乱的情况下,他们要是想要找什么东西,那是难上加难了。

本书作者尚子的生活也曾是这样,直到有了第二个孩子后,她醒悟了,决心让自己从恶性循环中解脱出来。

尚子看了大量收纳书籍,按照书上的方法,将家里所有空间和缝隙都塞满了东西,房间看起来真的整洁了很多,但是,整洁的空间只是暂时的,她发现,只要增加一点儿东西,房间马上就会又乱起来。

在不断挫败中,尚子才意识到,与“如何整理物品”这个问题相比,更重要的是整理自己的内心,思考什么对自己才是最重要的,自己想要过怎样的生活,什么样的人生。

整理物品的方法多种多样,但你想要的人生,你想要和家人如何生活,你想要如何使用你的家,这才决定了你将采取什么样的行动。

通过整理自己的内心,我们可以确定自己的价值观,然后采取相应的方法,实现目标。

整理完内心以后,再整理物品,整个家都变得井然有序。找东西的时间大幅减少了,我们生活中的焦躁和压力也跟着减少了,随着时间的宽裕,我们的内心会感到前所未有的从容平静,这会让我们的人生增添很多新的机会。

比如,自从尚子把家里整理出可以随时招待朋友的空间后,就有了和朋友愉快聊天、消磨时光的机会。在此之前,她的生活重心一直放在家庭上,很少和外界、和朋友们接触,所以总是闷闷不乐,但现在,通过与外界的联系,尚子感觉自己的内心获得了释放,这让她觉得轻松愉悦。

从看不见的内心,到看得见的物品,整理让我们对我们的人生越来越清晰,为我们的未来带来更多可能性。


日本人气收纳师手把手教你独门收纳方法,从此家务再不是烦恼

整理不等于收纳, 收纳也不是照搬照抄

所谓收纳,就是将物品整理起来,放好。但收纳并不仅仅是整理。习惯性整理只是将物品暂时整理好,但当有了新物品后,原来的物品就又要重新整理,永无停歇。

而合理收纳就不同了,它着眼于建立基准,从整体上打造收纳结构。打造好方便实用的收纳结构后,只要我们将拿出来的东西放回原位,保持整洁,从此就可以一劳永逸了。

因此,想要摆脱无休止的整理工作,我们必须进行合理收纳,构建收纳结构。

那么,如何合理收纳呢?得从了解自己开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个性,每个人所擅长和不擅长的事也各有不同,照搬一个人的做法,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变成收纳高手。

整理收纳法认为,我们应该采取的整理、收纳方法,与我们大脑的运作方式有关。

我们应该考虑,大脑在找出东西和放回东西时的运作方式。而这里所说的,大脑的运作方式,指的就是我们“惯用脑”的类型

一般情况下,我们把“找出东西”看作一个是输入的过程,把“放回东西”看作是一个输出的过程,然后通过人们双手交握的方式,确定输入时惯用脑的类型,通过人们两臂环抱的方式,确定输出时惯用脑的类型。

比如,十指交握时,右手拇指在下,就代表你的惯用脑是右脑;左手拇指在下,则代表你的惯用脑是左脑,这是找东西时惯用脑的类型。而当自然环抱双臂时,如果你左臂在上,那代表你的惯用脑是右脑;右臂在上,则代表你的惯用脑是左脑,这是放回东西时惯用脑的类型。

因此,我们不难发现,惯用脑共有四种类型

输入和输出都是右脑的,可以简称为“右右型”,这类人属于感性的乐天派。他们只要想到整理,就会毫无计划地开始,但又经常三分钟热度,半途而废。收纳时,他们也不擅长把物品放回原位,因此,相比于易拿取,这类人应该

侧重研究易收回的收纳方法

输入右脑型,输出左脑型的,可以简称为“右左型”,这类人是完美主义者。他们习惯给自己设定高标准的目标,一旦无法达到标准,他们就会直接放弃整理。因此,对于“右左型”的人来说,他们应该把高标准的目标,拆分成单个、容易实现的低标准目标,这样,在完成这些目标时,他们就会产生成就感,让整理顺利进行下去。

而输入左脑型,输出左脑型,也就是“左左型”,这类人是认真努力的理论派。他们过于关注细节,不擅长从全局思考。另外,这类人还容易屈从于理论,忽视自己的喜好。所以说,“左左型”的人应该从小处开始,积累成功经验,然后尝试思考全局,并且重视自己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让整理过程更加舒心。

最后一种类型,是输入左脑型、输出右脑型的“左右型”,这类人是自我矛盾型。他们特别不擅长决定物品的摆放地点,非常容易丧失整理的信心,所以,“左右型”的人感觉迷惑时,应该

遵从自己的直觉,只要采取大致的收纳方法,就可以使整理顺利进行了。

上面就是收纳整理过程中,我们惯用脑的四种类型。大家可以按照上面提供的方法,测试一下自己属于哪个类型,了解自己擅长和不擅长之处,然后找到适合自己的整理方法,进行合理收纳。

日本人气收纳师手把手教你独门收纳方法,从此家务再不是烦恼

合理收纳,必须从整体上构建收纳的结构

市面上很多收纳书都在封面上写着,“马上就行”“轻松简单”,但实际上,收纳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我们必须开动脑筋,认真对待。想要进行合理收纳,必须从整体上构建收纳的结构。

《收纳的艺术》为我们介绍了,建立并维持收纳结构的七个步骤

首先第一步,拿出所有物品。“拿出所有物品?这也太麻烦了吧!”的确,这一步工作是有些烦杂,但它绝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把所有物品都拿出来,我们才能知道房间里到底有什么东西,有多少东西。而且长期忽视的地方,容易积压可有可无的物品,只有把所有物品都拿出来,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那么,先从哪个房间开始呢?客厅、储物室这些地方,因为有各种物品混杂在一起,属于整理难度较高的场所,所以最好先不要从它们开始。但像衣橱、厨房这类场所,只存放衣服和厨具,整理的难度就相对较低,我们可以从这些房间开始整理。

不过,这第一步也不能毫无计划地说干就干。比如,你刚把衣柜里所有东西都拿了出来,没过一会儿,孩子放学回来了,你就只能再把拿出来的东西再放回原处,白费功夫不说,还可能把衣柜弄得更乱。所以,往外拿东西时,我们要制订计划,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要估算好一次可以做完的量,每次完成计划量,直到整理完所有物品为止。

拿出物品后,紧接着第二步,就是对现有物品进行筛选。这个步骤是整理的关键,我们要选择出对自己真正重要,并且适合的东西。如何做出选择呢?铃木尚子建议我们制作矩阵图,以帮助我们做出选择。

把矩阵图的横轴设定为感情轴,并划分为“喜欢”和“不喜欢”这两个标准,把纵轴设定为功能轴,划分为“有用”和“没用”两个标准,这样精选出自己喜欢,并且常用的物品。

精选出了物品后,第三个步骤就是对这些物品进行分类。我们可以按照物品的性质分类,比如CD、玩具、药品、清洁用品等;也可以按照使用的场景分类,比如圣诞节、万圣节等特定场景。做好分类后,还要在这类物品上贴好标签,使物品可视化。

将物品分好类后,我们要把这些物品,收纳用品装好,放回原处,这是第四步临时放置

为什么不直接完成收纳,而需要临时放置呢?这是因为我们在分类的同时,很难考虑最佳的收纳方法,当物品经过临时放置后,我们就很容易想到方法了。

下面第五步,就是决定物品摆放的位置。一般来说,当我们站立时,从腰部到眼睛平视的位置,取放物品最方便,因此,在这个位置范围内,我们可以放置常用物品;在我们伸手可及的位置,可以放置使用频率较低的轻便物品;而需要下蹲才能碰到的位置,应该放置使用频率低的重物。

决定了物品的摆放位置后,接下来就要开始第六步,实际收纳了。到底要如何收纳呢?这里就要考虑收纳的终极意义,也就是怎么做才能一目了然。

基本上,有三种简单的收纳方法,可以让物品一目了然,比如使用柜子、使用抽屉,以及用吊、挂的方法。另外,我们应该选择颜色和风格一致的收纳用品,这会让人觉得平静和放松。

以上六步完成以后,我们就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收纳结构了,但这并不就是终点,想要把收纳结构延续下去,还需要经过第七个关键步骤,维持。

所谓维持,就是将“东西拿出后放回原位”的动作习惯化,维持整洁的状态。另外,在维持阶段,我们可以用喜欢的物品做装饰,这可以帮你提高维持整洁的动力,也是在认真完成收纳整理后,我们给自己的奖励。


日本人气收纳师手把手教你独门收纳方法,从此家务再不是烦恼

清洁专家Linda·Thomas在一次名为“清洁房间的灵性意义”的演讲中说:“干净整洁的房间,也会散发出干净的能量,可以为身心提供补养。

我们今天介绍的这本《收纳的艺术:从整理内心开始,打造独属于你的舒适生活》,就帮我们从内在到外在,进行整理,让干净的能量从内到外流动起来。如果你能按照铃木老师的指导去做,你将不但收获舒适的生活,还可能迎来不可思议的美妙人生。

因为整理不是整理过去,而是为未来创造更多空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