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順德:順勢謀發展,逆勢促上揚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 見習記者陳鷹、記者皮澤紅 在近日的一場線上直播帶貨銷售活動中,全國40多萬人進入廣東志達家居的直播間,5小時實現超過1.5萬單線上下單。

志達家居只是順德眾多企業在疫情期間表現的一個縮影。作為全國的製造業重鎮,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不僅擁有數量龐大的製造業產業集群,還聚集了一批生產性服務業,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順德區主動應對新挑戰,加速“互聯網+製造業”融合,並化“危”為“機”,推動傳統制造業向智造邁進。

精準防疫助力高效復工

廣東科達潔能股份有限公司擁有50餘家子公司,產品銷往50多個國家和地區。作為我國陶瓷機械行業領軍企業,近年來,科達潔能緊跟國家“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相繼成立了印度、土耳其等子公司,組建了科達歐洲,投建了肯尼亞、加納、坦桑尼亞、塞內加爾四個陶瓷生產基地。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科達主動出擊,築牢防控安全網,為復工復產奠定堅實基礎。1月25日大年初二,公司成立疫情防控指揮部,建立疫情防控網格化管理制度;2月1日,《科達員工動態日報》上線,覆蓋公司全員,圍繞戶籍、身體狀況等關鍵信息設置問題,並引入定位功能,確保人員監控管理無一漏網。同時,依託科達的全球化佈局,盡力保障海外各項業務的正常開展。2月10日,科達作為首批符合復工防疫條件的企業正式復工。

“精準防疫”正是為了“高效復工”。在順德區,許多企業紮實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為儘早復工復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廣東伊之密精密機械是一家集設計、研發、生產、銷售及服務為一體的裝備供應商,不僅在國內擁有順德高黎、五沙、蘇州吳江三大生產基地,在印度、北美也設立了生產基地,還在德國建設了研發中心。面對疫情,公司反應迅速,反饋信息精準,防疫工作紮實有效,2月10日已正式復工。據介紹,伊之密公司疫情前在職人數2661人,截至4月9日,復工率達到98%。

轉型升級謀發展

家居行業是順德區的又一支柱產業。但受疫情影響,不少家居品牌的生意遭到了不小的衝擊:所有展會延期,春節這一家居消費高峰更是幾無收穫。中國經濟導報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順德區的許多企業紛紛採取自救措施,通過業務重心轉移等積極轉型,為企業生存和發展贏得了時間。

家居行業客單價高、消費頻次低,疫情期間能做什麼?廣東志達家居的負責人說,作為《傢俱用材料分類》國家標準主起草單位之一,廣東志達家居已覆蓋一、二、三線城市,國際業務擴展到亞非、歐美30多個國家和地區。但目前公司的確面臨不少困難:內銷和出口訂單量不足,產能有所下降;家居商場復工後,消費客流減少,對家居用品的購買需求暫時性下降;有意向合作的終端經銷商,暫緩來訪公司進行考察合作。

為應對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志達家居大力開拓線上渠道,通過開展線上培訓,夯實門店導購員的產品知識講解、銷售話術歸納、銷售服務意識提升;運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等銷售戰術,不斷提升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居家、隔離等疫情防控措施對服務業帶來的影響十分直接,特別是旅遊行業受到了巨大沖擊。據順德區 相關負責人介紹,面對疫情下旅行訂單銳減、酒店入住率下滑等情況,口岸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積極進行業務重心的轉移,依託原有的全球供應鏈資源,整合旗下擁有的旅行社、基石策劃諮詢公司、天鵝湖溫泉度假五星級酒店、樂游魚特賣搶購平臺、頌伴禮手信館等10大板塊的特色商品,將旅遊+生活的線上分銷平臺樂游魚升級為Go On Life口岸旅遊生活館,目前已在便利客戶生活、推廣順德製造、順德美食等方面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化危機為發展契機

儘管疫情下壓力重重,順德的不少製造企業卻已開始擁抱新的發展契機。

隆深機器人公司通過在智能數據採集、MES軟件服務、機器人系統集成、整廠自動化等領域的技術積累,產品和解決方案已廣泛應用於家電、教育、汽車、3C、食品飲料、鋰電池等領域,2017年被認定為廣東省機器人骨幹企業,在通用設備-多功能工業機器人產品應用市場佔有率排名第一,是該領域的第一技術和品牌領軍企業。

面對口罩產能不足的狀況,公司發揮研發優勢,抽調骨幹技術人員組建了口罩機研發項目組。項目組成員總結了現有市面上口罩機的技術特點,並結合隆深機器人自有的技術,開發設計了一款全自動一拖二平面口罩機,挖掘了新技術9項,其中2項申請了發明專利,7項申請了實用新型專利,並參與制定全自動口罩機的團體標準。企業負責人表示,通過加大投入,未來3~5月可以達到每月量產10臺的精準規模。

同樣“危”中尋“機”的還有不少外貿企業。金帝實業是一家“小眾”的外貿企業,主要研發與生產手工自釀啤酒機、發酵機等,90%的產品銷往美國市場。面對疫情下國外訂單減少的現實情況,公司首先練好“內功”,與佛山市德商培訓學院簽訂為期一年的《金帝實業有限公司降本提質增效》諮詢服務合作協議,以期有效降低公司運營成本,提升產品品質。同時,啟動“開拓國內精釀啤酒及家用DIY釀造市場”項目,藉此填補市場的空缺。目前,在產品研發方面已獲得11個實用新型專利、2個外觀專利、1個發明專利及1個軟著專利,並準備新增三個發明專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