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名纏身的北洋政府,卻在海外給中國賺了塊地,如今已派上大用場

引子

相信不少朋友都聽過“無字碑頭鐫字滿,功過自有後人評。”尤其是後半句,常被人們用來作為評判歷史人物的結束語,但實際上,這句詩乃是後人的杜撰。真正的出處其實是郭沫若的《詠乾陵》:“千秋公案翻雲雨,百頃良田變土田。無字碑頭鐫滿字,誰人能識古坤元。”

說到無字碑,想必大家心裡已然明瞭——這首詩正是寫的一代女帝武則天的故事,武則天執掌大唐十五年,上承貞觀下啟開元,在位期間雖然心狠手辣、重用酷吏,然而其廣納賢才、勵精圖治卻也是有目共睹。正如巴金《隨想錄》中所說:“對什麼事情都要用一分為二的眼光看待。”評判歷史人物也是如此,然而大多數時候,受野史奇談的影響,大家對歷史人物的評說總是一邊倒,例如暴虐荒淫的商紂王帝辛,少有人知道他威武戰神的一面;常被後人唾棄的隋煬帝楊廣,卻修建了功利千秋、惠及萬代的京杭大運河……遠的不說,就拿最近的一個例子,一向惡名纏身的北洋政府,也做過一些大好事兒!

惡名纏身的北洋政府,卻在海外給中國賺了塊地,如今已派上大用場

北洋政府舊照

01

當然,北洋政府的“惡名纏身”也不是空穴來風。不管是中學時的教科書,還是那段時間的相關史料,都充分記載了北洋政府統治時期那段烏煙瘴氣的時光——社會內部動盪不安,軍閥割據、欺壓良善;外部“豺狼”虎視眈眈,政府卻毫無底線,不斷退讓。因為當時的中國性質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社會各界均為北洋政府的不作為感到不滿,學生、工人,乃至以胡適為代表的高級知識分子紛紛諫言,愛國主義革命運動遍地開花,卻少有結果。

如此看來,北洋政府似乎是一無是處?然而正如前文所說,我們要一分為二看問題。其一,都說弱國無外交,然而北洋政府對外卑躬屈膝,卻從無賣國行為,甚至還為國家爭取了不少好處。其中尤為令國民振奮不已的一個消息,便是外蒙古的收復(外蒙古的法理喪失是在二戰後期)。

惡名纏身的北洋政府,卻在海外給中國賺了塊地,如今已派上大用場

北洋政府慶祝一戰勝利

除此之外,北洋政府連遠隔萬里的北極圈都沒“放過”,成功獲得了其中一塊土地的使用權,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斯瓦爾巴群島(又稱“斯匹次卑爾根群島”),是北極圈內的非軍事區。本來它的管轄權隸屬於北歐國家挪威,跟中國本來是八竿子打不著。此中又是一段淵源。

02

說到斯瓦爾巴群島,它的歷史之源遠流長,可以追溯到公元12世紀,然而其自然環境相當惡劣,向來為各國忽視,於是這份“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便成了北歐海盜最好的掩蔽點。直到公元17世紀時,漁業捕撈技術的進步,終於為這裡帶來了新的商機。

惡名纏身的北洋政府,卻在海外給中國賺了塊地,如今已派上大用場

斯瓦爾巴群島地圖

不過,斯瓦爾巴群島真正引起各國的注意,還是在上世紀初,勘探人員在斯瓦爾巴群島一帶發現儲量豐富的礦產資源,這個發現頓時為斯瓦爾巴群島奠定了一個全新的戰略地位。然而,就在各國摩拳擦掌、期待大展身手之時,一個新的問題卻令形勢陷入膠著。這是怎麼回事呢?前文提過,斯瓦爾巴群島雖為挪威管轄,卻因為地理劣勢被忽視多年,所以各國發現這塊寶地之後,頓時生了搶奪之心。然而僧多粥少,各國為了避免戰爭,經歷一番商討,想了個折中的法子——斯瓦爾巴群島的主權仍歸屬挪威,但各國都可以在斯瓦爾巴群島進行一系列如居住、科研、貿易、捕撈、開採等非軍事性的活動。

惡名纏身的北洋政府,卻在海外給中國賺了塊地,如今已派上大用場

斯瓦爾巴群島風景

03

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斯瓦爾巴條約》新鮮出爐,北洋政府也是《斯瓦爾巴條約》的締約國之一。雖然在當時,北洋政府因為國內形勢動盪不安,一直無暇關注斯瓦爾巴群島,然而這份寶藏卻給新中國帶來了不少驚喜。

時間來到上世紀80年代,此時的中國正是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與西方諸國開始交好,蒸蒸日上的國力帶給科研人員強大的後盾,而斯瓦爾巴群島的科研價值非同尋常,因此在2004年7月,中國終於踏足此地,在新奧爾松建設了中國首個北極科考站——“黃河站”。恐怕當年的北洋政府也沒想到這塊小小的土地會蘊藏如此大的價值,功利千秋,不外如是。

惡名纏身的北洋政府,卻在海外給中國賺了塊地,如今已派上大用場

中國首個北極科考站“黃河站”現址

結語

可以說,時間是一切事情的驗金石。正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這個道理置換到生活中也依然通用,在我們的生活中,也蘊藏著無數“斯瓦爾巴群島”,它們看似平平無奇,但只要你等待、堅持,總有一天,它們便會為你帶來無窮的價值。

參考資料:

《詠乾陵》《隨想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