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明成祖——朱棣

大明“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明成祖——朱棣,明代第三位君主,明太祖朱元璋之四子,明惠宗朱允炆之叔父,年号永乐,42岁登基为帝,在位二十二年。

闲话明成祖——朱棣

朱棣 像

论明朝皇帝的知名度,朱棣绝对应该在三甲之内。“奉天靖难”,北征蒙古,讨伐安南,迁都北京,创建东厂,设立内阁,驻军哈密,远航西洋,《永乐大典》等等,这些耳熟能详的历史名词统统都打着朱棣的标签,说他是明朝除了朱元璋以外最牛的一位皇帝,我想应该异议不大。

但抛开这些所谓的文功武绩,朱棣这个人怎么样呢?对于朱棣,我确实有一些话想和大家聊聊。

北平有王,其志大焉

朱棣是朱元璋的四子。至正二十年,朱棣出生在南京。当时陈友谅正在进攻安徽涂县,四子出生的消息显然无法迟缓朱元璋忙碌的步伐。

到至正二十七年的时候,随着朱元璋准备称帝,做父亲的他才终于缓下来看一眼自己的儿子们。这一年朱元璋已经有了七个儿子,这一年七个儿子才终于有了自己的正式名字。

闲话明成祖——朱棣

朱元璋 像

洪武三年,10岁的朱棣做了大宗正院(宗人府)的二把手。一把手是朱棣的二哥,另一位副手是朱棣的三哥。这段任职经历,为朱棣登基后灵活处理削藩事宜,裨益良多。

朱元璋很早就让三个稍长的儿子参与到朱家宗族事务的管理上来,做老父亲的显然对儿子们有特殊的安排。

果不其然,朱元璋是打算仿汉制,分封自己的儿子们到各地,拱卫中央。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朱元璋对于儿子们的教育非常看重。除了遍请名师外,朱元璋自己也常常现身说教。他注重儿子们的心性与体魄,要他们参加军事训练,要去凤阳老家体验生活。

闲话明成祖——朱棣

明军图卷

洪武十三年,20岁的朱棣正式就藩北平。

父亲朴素的作风,让朱棣明白了务实;大宗正院的任职,让朱棣学会了手腕;凤阳的忆苦思甜,打磨了棱角;良好的教育经历,培养了眼光。在所有这些特质的加持下,还有另外一种东西在慢慢滋生,叫野心。

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搭台,朱棣唱戏,傅友德陪演,朱棣完成了人生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军事首秀”。以朱棣为核心的此次北征,击败元将乃儿不花部,并逼降其部族,所获人马牲畜无数。

闲话明成祖——朱棣

朱棣 像

也就是这一战,为朱棣在大明军界真正打下了坚实的好口碑,获得了开国功勋集团的认可。为日后的“靖难之役”,奠定了初步人心的基础。当时连朱元璋都兴奋地说:“肃清沙漠者,燕王也!”

野心的壮大,需要的一种叫威望的土壤。

朱棣已有军功,在北平的治才亦被认可,但他仍旧是朱元璋的第四子,按照伦序,再如何皇位也到不了他的手上。但上苍似乎有意在撩拨他。

闲话明成祖——朱棣

朱标 像

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病逝;洪武二十八年,二哥离世;洪武三十一年,三哥病故。而父亲朱元璋驾崩的时间,也在洪武三十一年。

洪武三十一年对朱棣来说一定是非常煎熬的一年。这一年,他成了所有在世皇子中的长子,这一年父亲朱元璋身体已经风雨摇摆。

在北平城的无数个夜晚,他多想走进南京城,走到父亲面前,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他想告诉父亲,不论从能力还是辈分,他现在都是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人,为什么要立孙子朱允炆为皇太孙?!

闲话明成祖——朱棣

朱允炆 像

站在朱元璋的角度,选择继承人这件事情其实很好理解。对于朱元璋来说,儿子们长大了就要分家。长子朱标已经分得了最大的一份家产——皇位。那么朱标死后,这份家产自然由朱标的儿子朱允炆来继承。

但朱棣的想法也没错。父亲还健在啊!哪有爷爷健在就把家产留给孙子的?大儿子死了,不是应该重新再分一次吗?!

朱元璋认为元朝的灭亡是因为“主弱臣强”,所以他要把儿子分封到各地,并给予一定的武装力量,来保卫朱家的政权。吃过苦的老一辈人,有这种想法其实非常自然,但老人也有他们的局限性。

闲话明成祖——朱棣

龙椅

分封到各地的儿子们,难道就不是臣了吗?皇室天家,在绝对的权力面前,人间那少得可怜的骨肉亲情,能经得起考验吗?

朱元璋信,可朱允炆不信,朱棣也不信。“靖难之役”在所难免。

潜龙出海,驾驭人心

很多人会奇怪,为什么“靖难之役“朱棣明明以一隅而抗全国,却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为什么登基之后朱棣明明滥杀大臣,却依旧能取得如此耀眼功绩?

因为朱棣懂得驾驭人心,这是他最大的武器。

闲话明成祖——朱棣

明代官员

建文帝朱允炆,是一位典型的儒家式文人,并没有学到朱元璋治国的精髓。他的行事总是太想当然,过于理想化。政治是一门开放性多学科的复杂课题,如果仅仅用一种思路去解题,路往往就越走越窄。

封建时代的君主之所以是君主,是因为你能够平衡各方事态,协调各种资源,自然就有一群人围绕在你的身边。而不是你坐到君主的位子上,所有人就必须理所当然地臣服你,听命于你。

利益即人心。

闲话明成祖——朱棣

故宫 一景

朱棣的燕军,军饷永远是全国最高的;下属求他办事,能办的他一定满足;行军途中伤病无人照料,他会让出自己的坐骑;敌军的俘虏,他一向优待,投诚的给编制给待遇,不愿意留下的,给盘缠给干粮放其归乡。

有一次朱棣路过闹市,撞见一个衙役在欺负小贩,当场拔剑劈死了该名衙役,赢得在场百姓一片称赞;甚至他连帮助过自己守城运送石头物料的妇女都记得,在登基后给予米布的奖励。

看完这些,你就不会奇怪为什么朱允炆派到朱棣身边监视的人能够被策反;朱允炆的皇宫里有这么多的宦官为朱棣传送情报;南京的朝堂之上有这么多朝臣在听闻朱棣造反后选择闭眼噤声。

闲话明成祖——朱棣

明代官员

一时的恩惠与姿态,很多人都能做到,但能做到朱棣这样的,确实少之又少。你以为这就结束了?人心除了靠利益交换,还可以用恐惧征服。

朱棣打下南京之后,马上就开始了对建文旧臣的政治清算。对于那些“顽固派”,朱棣丝毫不介意大开杀戒。

黄子澄一家六十余口被杀,三百多名亲属被发配;方孝孺被诛十族,连坐被杀者近达九百人;御史景清被处以磔刑,夷九族;连南京城破时自尽的礼部侍郎黄观,也逃不过被诛九族的命运。

闲话明成祖——朱棣

故宫 一景

与此产生鲜明对的,是杨荣,解缙等人主动向朱棣献好,换来了仕途的飞跃。

在朱棣的价值观里,什么是人心?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即是人心。

这手胡萝卜加大棒的套路是不是很眼熟?朱元璋就经常用。草莽军阀出身的朱元璋,培养出了一个文人太子,一个天真的孙子,却也养育出了朱棣这样职业的军人与政客。

有时候想想,朱棣与朱元璋在九泉下相见,做爹的到底是要教训这个儿子还是忍不住地去夸他?

临朝听政,千古一帝

再简单讲讲朱棣一些事情吧。

之前说过,朱元璋算是军阀起家。元末乱世,动荡的社会往往能够滋生极端的思想。所以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是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的。

建国后,朱元璋是信佛的。特别是马皇后死后,朱元璋就给每个儿子的身边都配了一个僧人,一来想用佛法影响几个儿子,二来也想让这些僧人给亡妻诵经。姚广孝就是这样走到了朱棣身边。

闲话明成祖——朱棣

姚广孝 像

但朱棣登基后,就开始尊崇儒家尊儒的本质,就是大量启用文官。这点其实非常重要。明代皇室一直有信道信佛的传统,这也导致很多僧道方士陪伴在皇族左右,影响朝廷的政策,或者说佛道的一些思想学说在影响朝廷人心。

朱棣用尊儒,来肃清一些宗教思想对朝局的影响,并通过选拔文人入朝为官,培养专业性和针对性更强的人才来治国。在古代,治国这条路本来就是文人的专业。这为大明之后的长治久安,奠定了人才基础。

闲话明成祖——朱棣

明代官员

尊儒带来的另一个直接影响就是科举制度的变革。

蒙古人玩科举,曾经一度废止,即便后来重开,也存在严重的民族歧视。我们现在所说的明清科举,大体上是朱元璋的洪武初年恢复的,而再细分到所谓的“八股文”,则要从朱棣时期开始出现,到成化年基本定型。

任何事物存在即合理。“八股文”是一个顺应时代的产物,起码放在当时其积极意义要远远大于负面影响。

闲话明成祖——朱棣

清代科举榜文

“八股文”很难,难到你要苦读十数载把几本书翻来覆去读烂才堪堪能写。谁会去这样苦读?——寒门子弟。因为这是他们谋求阶层跨越的唯一主流途径。所以起码,在写“八股文”这件事情上,大明那些功勋阶层的子弟不是寒门学子的对手。

当科举取士慢慢成为了朝廷选拔官员的主流模式,那些躺在父辈恩荫之下的功勋子弟便慢慢被驱逐出朝堂的核心圈子。而这些自小接受君臣父子理念的儒家学子,在担任朝廷官员后会有更强的忠君观念,更强的拼搏与进取精神,为大明带来源源不断的活力。

同时这也是朱棣打压南方旧文人集团与南方地主财阀的重要手段。

闲话明成祖——朱棣

明代官员

包括朱棣后来迁都北京,你真的以为仅仅是皇帝的个人生活习惯和虚无缥缈的风水地势之说就能让一个帝国投入天文数字的财力物力去营建一座新的都城?

封建政治什么都是表象,只有权力斗争才是真的。

不论朱棣如何修饰这场“靖难之役”,其本质都是藩王作乱。所以在维护皇位的正统性上,朱棣真的煞费苦心。

编修《永乐大典》,一方面彰显盛世,因为修书需要国家力量的巨大投入;另一方面,在修书的过程中朱棣可以对天下书籍进行筛选,甚至直接粗暴地封禁,修改,达到统一人心的目的。

闲话明成祖——朱棣

永乐大典

郑和下西洋,一开始也许的确是为了寻找朱允炆的下落。但当朱棣发现了此举能够带来的巨大政治效益,便一次次地下血本进行远洋航行。朱棣要的就是那种通过炫耀大明富庶,取得“四夷来朝”的成就感。

对,“四夷来朝”,不止一位史学家曾经说过,朱棣的偶像是忽必烈。而忽必烈又是拥有大片疆域的君主。所以开疆拓土这件事,朱棣怎么会放过?

整个明朝,朱棣是最喜欢找蒙古人打架的皇帝。

闲话明成祖——朱棣

明军军阵

其实经过了徐达,蓝玉两个对蒙古用兵的阶段,蒙古人基本上已经无力南下“光复”大元了。永乐初年,朱棣考虑到蒙古个别部族崛起与大明使者被杀,便对北边用兵。

永乐七年那次,朱棣派丘福领军十万北伐,明军大败,全军覆没。次年朱棣便亲征漠北。如果说这一阶段对蒙古的用兵还有理可据,那么永乐二十年到永乐二十二年的几次北伐,则更多的是为了满足朱棣的统兵欲。

特别是之后几次北伐,收效甚微。但朱棣喜欢啊。后来朱棣年纪大了,身体不好,可一到军营里,整个人马上便生龙活虎,精气神完全不一样了。

闲话明成祖——朱棣

明军图卷

还有征讨安南。

说白了就是安南有臣子篡位了,并以欺骗的手段从朱棣这拿到了大明的授封。朱棣最后决定对安南用兵,除了因为朱棣感到面子上过不去,也考虑到边疆的稳定,同时也有一点心虚的意思在里面。

安南有人篡位了?那朱棣的“靖难之役”算什么?这个势头要是不压下去,以后的舆论更没法控制了。朱棣这么一打,就打出一个交趾布政使司。

朱棣起兵靖难的直接原因是朱允炆的削藩政策。朱棣登基后同样也削藩,但朱棣做的就比朱允炆要高明很多。

闲话明成祖——朱棣

故宫 一景

朱棣登基后,先是恢复了所有被朱允炆削掉爵位藩王的政治地位,接着就开始以更换就藩地,削减护卫,限制藩王权力,加强地方政府对藩王监控等一系列手段,一步一步地进行削藩。连宁王朱权都能够被朱棣的一句“中分天下”给骗了,其他不入流的兄弟子侄们,怎么是朱棣的对手。

所以永乐年的成功,很大程度要归功于朱棣个人的能力。不论是眼光,还是才智,朱棣其实都担得起“千古一帝”的美誉。

结言

朱棣的很多做法,其实是很得罪朝臣的。比如创建东厂,比如个人的独断专权。也不奇怪,大明的官员们好不容易熬过了朱元璋时期的杀伐之气,碰到了朱允炆这样典型的文人帝皇,一扫之前胸中之闷气,可偏偏是朱棣横空出世,得了皇位。

所以我们经常能在史料里看到一些“酸酸”的描述,比如朱棣如何纵容纪纲,如何宠溺次子朱高煦,如何不讲理地惩罚朝臣。其实我完全理解这种“酸”的感受,因为虽然史家的笔握在朝臣们手里,但是连他们自己得不得不承认,作为一名君主,朱棣无疑是做的很出色的。

闲话明成祖——朱棣

朱棣 像

最后我用朱棣自己的一句话来结束全文:

昔唐突厥颉利入朝,太宗言胡越一家,有矜大自得之意,朕所不取。惟天下之人,皆遂其生,边境无虞,甲兵不用,斯朕志也。

一家之言,聊以解闷。

朝史暮想,独家原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