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資零售店如此銷售農藥,是對,還是錯?

農巴士||多年專注於作物栽培和植保技術研究。本文原創,剽竊必究!

在農村,每個鄉鎮上都有5家左右的農資零售店,對於大一些的,十幾家也是很常見。俗話說,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農資零售店也不例外,有走低價策略的,有走賒欠策略的,也有走技術服務路線的,可以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經營模式和套路。

農資零售店如此銷售農藥,是對,還是錯?

按道理來說,只要銷售正規農藥,都無可厚非。但是,近幾年有這麼兩種銷售套路,較為流行。

第一種:配一大堆藥,包治百病。

農民帶著生病的莊稼來零售店了,老闆根據自己的經驗,配三四樣殺菌劑,保護型的和治療型的,再來上一袋蕓薹素內酯,加上兩包葉面肥,成了!一算價錢,一桶水二三十元。

農資零售店如此銷售農藥,是對,還是錯?

看到農民皺眉頭,就開啟連蒙帶哄模式:要是不預防,什麼什麼病害就要發生了,到時候再治療成本會更高;配的藥很齊全,可以解決田間所有問題等等一些話。

事情的真相是這樣的:店老闆自己無法確定莊稼是得了什麼病,但是我有各種各樣的殺菌劑啊,這個加一袋,那個加一袋,實在吃不準,防治細菌性病害的藥再給整上,我管你什麼病,這一大堆肯定能解決問題!至於葉面肥,利潤高,對作物只有好處沒有壞處,那就多來兩袋唄!

農資零售店如此銷售農藥,是對,還是錯?

結果:原本可以15塊錢一桶水解決的問題,愣是讓農民掏了30元,不用說。零售店老闆的利潤肯定翻番了,但是農民的成本增加了。

本質:此類零售店老闆,並沒有真正的植保技術,所瞭解的知識不過是廠家口授,抱著“寧可全部用藥,不可漏掉一種”的態度去配藥。

第二種:高端藥、進口藥,效果槓槓滴。

農資零售店如此銷售農藥,是對,還是錯?

農民帶著生病的莊稼來店裡了,立馬指出該病害的危害和嚴重後果,先來一個下馬威。等到農民被震懾住以後,再強調他這裡有進口藥、高端藥,完全可以解決現有的問題。於是,先正達、拜耳、巴斯夫等外企的產品就被拿出來推薦給農民了。一算價錢,一桶水二三十元。

事情的真相是這樣子的:零售店老闆習慣了賣進口藥,並且進口藥的效果的確好,只要用對藥,今天用上,明天就會有明顯的效果。沒有任何效果差的風險。可是他卻忘記了,病害的發生都是間歇性的,如果一開始就使用高端農藥,抗性起來的非常快,那麼後面幾次用藥,成本一次比一次高,到最後會高的嚇人!一桶水五六十元很正常!

農資零售店如此銷售農藥,是對,還是錯?

結果:第一次用藥效果很好,後面用藥,效果越來越差。直至農民承受不了用藥成本。

本質:此類零售店老闆,過於依賴進口農藥,相信高端藥就是萬能的。甚至現在農業大學或者科研機構的專家教授,一講課就推薦進口農藥,完全失去了提倡國貨的精神。

其實,國內農藥企業通過自己的努力和發展,在生產工藝上已經有了很大的改進,尤其是2017年新農藥管理條例頒佈了以後,大部分的企業都走上了正軌,並且在研發上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和財力,當前國內有一大批農藥企業的產品質量和效果完全可以和進口農藥媲美。

農資零售店如此銷售農藥,是對,還是錯?

做農資生意,主要和農民打交道,他們處於社會的底層,在本著負責的基礎上,應該發揮自己的植保專業特長,配出效果好、價格優惠的配方來幫助他們。如果是懷著高利潤的目的,建議還是不要碰農資生意了。

因為,早晚會有這麼一批年輕人,農業科班出身,懂產品化合物、懂植保技術、懂得如何配藥,肯定會把這兩種模式的生意給幹下去。

這並不是危言聳聽,也並不是恐嚇,而是趨勢使然。

得民心者,才能得市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