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格化糞池在農村改廁中應用的誤區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摘要:三格化糞池廁所因為價格低廉、運維簡便,成為當前欠發達地區農村廁所革命的主打技術模式,但在實際應用中普遍存在認識誤區。本文基於廁所革命宗旨,論述了化糞池在不同場景應用時的正確的功能定位和設計形式。重點指明,三格式化糞池是一種面向資源化的糞尿廢水處理器,而不是面向環境排放的農村汙水預處理設施。採用三格式化糞池改廁,必須堅持走糞尿資源回用於農田施肥的道路,為此只能使用清潔用水量小於1.25升/次的微水清潔廁所,否則必然導致化糞池出水直排或變向直排。針對當前農村常見的三種“三格式化糞池+”的改廁方式,分析並指出採用普通水衝式便器、管道收集+(集中型)大化糞池、收集+異地脫水乾燥制肥的做法所存在的無害化缺乏保障、資源化難以實施和資源化回用效益低等的問題。針對導致上述問題的癥結所在,從政策配套和技術應用兩個方面提出建議。

作為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文明程度標誌之一的廁所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衛生設施。我國政府一直高度重視農村環境衛生問題,而廁所改造是農村環境衛生的重中之重。2017 年 11 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廁所革命做出重要批示,“廁所問題不是一件小事,它是城鄉文明建設的重要方面,要把它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具體工作來推進”。2018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了一號文件《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提出要堅持不懈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大力開展農村用戶衛生廁所建設和改造,同步實施糞汙處理。2018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將“廁所糞汙治理”作為重點任務之一,並且鼓勵各地結合實際,將廁所糞汙、畜禽養殖廢棄物一併處理並資源化利用[1, 2]。在國家相關政策和資金的大力支持下,改廁工作正以“大躍進”的速度在全國迅速鋪展。因“預製三格式化糞池廁所”造價低廉,成為了多個省市主打的改廁模式。

廁所革命是一項系統工程,承載鄉村振興戰略、生態環境建設、衛生健康、可持續發展等多項需求。本文從梳理化糞池的功能定位入手,針對當前幾種常見的“化糞池+”改廁模式,分析其應用的誤區,提出改進策略與建議。

1 化糞池溯源與功能定位

1.1 化糞池發展簡史

化糞池是最簡單的廢水處理裝置。其基本原理[3],一是在重力和浮力的共同作用下,靜置的糞尿廢水發生分層和沉澱分離,這是物理的作用。一般而言,廁所廢水靜置後會逐漸分離為3層,如圖1所示,即漂浮在液體上面的浮渣層、中間的液體層和底部的沉渣層。比重小於水的物質(如油類),或者夾帶氣泡的絮團,會在浮力作用下上浮形成浮渣層;比重比水大的固體沉澱在底層,形成沉渣。中間層是相對澄清的液體,其中可能會含有比重跟水差不多的固體顆粒,或者粒度很細小的還來不及上浮或下沉的顆粒。

化糞池的另一個重要原理是厭氧的生化作用。人們對厭氧的生化作用的利用歷史很悠久,比如發酵做饅頭或者釀酒,但是認識到這是由於特定的細菌發生作用,則是近代的事情。地球上有一類細菌,可以在沒有氧氣等電子受體物質的參與下,將複雜的且能態更高的物質(通常是大分子,如澱粉),分解為能態更低的物質,從中獲取自身生命活動所需要的能量。通過厭氧生化作用可以對廣泛的生物性廢物進行分解,如纖維素、澱粉、蛋白質、油脂、尿素等,主要的產物包括各種有機酸、甲烷、腐殖質、銨、溶解性的磷等。總體而言,經過化糞池內的厭氧生化作用,廢水所含的能量變少,性質變得穩定。同時經過化糞池內長時間的高氨氮、高pH值等的作用,腸道寄生蟲的卵等致病因子也會被殺滅,使出水和出渣的生物安全性都得到顯著改善。這就是化糞池“無害化”的基本原理。

如今我們已經完全掌握了化糞池的工作機制,但化糞池從來自經驗和靈感的設計到理性的認識,所花費的時間超過了100年。作為一種對水沖廁所的廢水進行初級處理的設施,最早的化糞池設計可以追溯到19世紀[4]。1860年,法國人Mouras設計了一種進水管和出水管均深入液麵下以形成水封的新型糞池,於1881年被Moigno在書中稱為“Mouras 池”,這便是現代化糞池的先驅。1895年,英國市政建築師Cameron和Cummins對“Mouras池”進行了改進,首次以“化糞池(septic tank)”命名並申請了專利,要點是通過厭氧生化作用強化固體物質分解。1905年,德國人Imhoff對化糞池的結構進行改進,將池子分為兩格,強化了固體物質與出水的分離,讓還沒有充分分解的固體物質沉澱在化糞池的第一個格內,便於長期停留在化糞池內進行分解(不至於被出水帶出化糞池),同時也改善了出水的水質。這種結構類型被稱為Imhoff槽(Imhoff tank),被廣泛應用於對城市排水進行初級處理,如小區或大樓設置的化糞池,以及汙水處理廠的初沉池。

由兩格化糞池演變為三格化糞池是中國人的智慧。由於早前水沖廁所和下水道在我國還不普及,廁所用水量不多,糞尿普遍用於施肥。為了便於農民取糞、施肥,同時又不影響化糞池內必要的水力停留時間,人們在兩格化糞池的後部又增加了一格,用於儲存熟化的糞液。

三格化糞池在農村改廁中應用的誤區
三格化糞池在農村改廁中應用的誤區

化糞池發展的每一步在今人的眼裡看起來都簡單,但在實現人類的環境衛生目標和性能上,都隱含著巨大的進步,甚至是顛覆性的變化。從兩格變為三格,蘊含的是我們中國人自古以來的資源利用思想,這完全不同於西方人的“用完即棄”的思維。進入近代後,中國人在生活衛生方面沒有發展出用管道供水和管道輸送的方式來解決排便問題的技術,根源是我們在機械化方面(這是現代化的基礎)落後了,但古代中國人在排洩過程的衛生性和舒適性上並不落後於西方人。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將糞尿用於施肥的傳統,在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上,我們一直領先於西方國家[5]。在中國的南方地區,傳統上會使用具有防滲功能的儲糞池,在儲存糞尿的同時,也在通過厭氧的生化作用對糞尿進行分解熟化。這樣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排放,而是為了更好地利用肥料。在這種意義上,化糞池在中國古已有之。

化糞池與現今各種廢水處理的方法相比,最大的優勢就是結構簡單、運行更簡單。無論是重力分離,還是厭氧發酵,化糞池都是利用了自然界自發的過程,幾乎不需人工操作。由此可看出,化糞池每一步的改進設計都很有意義。每增加一格,其性能甚至功能定位都大有不同,並不是簡單地增加容積或者延長流程。近來有人提出“四格”甚至“五格”化糞池的想法,若僅僅是簡單地增加沉澱或厭氧的格數,則這種設想或設計就沒有必要。因為化糞池主要是靠足夠長的水力停留時間,來實現有效的沉澱(上浮)和厭氧生化降解。在容積相同的情況下,將化糞池再分為更多的室,對上述兩種功能幾乎不會產生新的貢獻。如果在現有三格化糞池的後面再增加其它的廢水處理操作,比如利用植物吸收營養物,或者利用好氧生化作用去除有機質,並且強行將其製作成一體化的裝置,反而將失去化糞池結構簡單和操作簡便(除清掃之外)的優勢。

1.2 衛生模式與化糞池功能定位

廁所革命說到底是一場重點針對人類排便方式的大變革,首要的目標是提升人的生活衛生文明的水平,其次是要防止因排洩物處置不當造成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為此需要重點解決兩個環節的排放問題。

第一個環節排放是如何將排洩物從起居場所內部轉移至起居場所外部的問題,這個環節有逐級提升的三個文明臺階,即衛生性——避免人對排洩物的接觸暴露導致疾病,舒適性——避免人對不良氣味、視覺等的感覺暴露導致審美不舒適感,便利性——儘可能減少因滿足衛生性和舒適性需求而產生的勞作。每提升一個臺階意味著一次生活文明的巨大進步,同時也意味著排便成本的一次增加。

第二個環節排放是將排洩物從人類社會轉移至大自然的問題,這個環節也有兩個逐級提升的文明臺階。第一個臺階是把汙染程度降低到一個環境經濟的水平——達到某個環境標準。第二個臺階是完全滿足資源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這是目前人類排放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

在衛生模式上,東西方文化在長期發展中形成兩條截然不同的路線。西方人傾向將排洩物當作“無用的汙穢”,按照拋棄的思維處理,並伴隨著近代以後以機械化為代表的技術大爆炸,逐步發展出以水“衝管道輸送+末端處理”的衛生模式,簡稱處理排放模式。由於這一模式用現代化的工具,實現了第一環節排放的高度文明,因此迅速在全世界得到推廣。處理排放模式最主要的缺點是用水浪費,糞尿中所包含的有用資源無法利用,汙水處理成本高,不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以中華文明為主的東方文化則在很早就認識到糞尿的肥料價值,並建立了具有悠久歷史的收集+積肥+施肥的傳統田園循環模式。這一模式從一開始就在第二排放環節達到了高度的文明水準,不足之處是沒有經過現代化的升級,尤其是在第一排放環節不夠便利,逐漸為現代人所嫌棄。但是目前已經完全可以按照現代生活文明和生產文明的標準重構田園循環模式,我們稱之為“現代田園循環”模式[6]。構建田園循環模式,首要是在第一排放環節杜絕用大量水稀釋糞尿。顯然,廁所廢物的資源回用價值隨清洗水量增加而降低。現代田園循環模式以及改良的傳統田園循環模式推薦使用無水清潔廁所(如堆肥廁所)或微水清潔廁所(低於1.5L/次)(如抽吸管道廁所)。

衛生模式的不同——重點是廁所形制的不同——決定了化糞池功能定位的不同。

當廁所形制為水沖廁所時,化糞池的定位為建築物排水的預處理設施。在使用水沖廁所的情況下,由於衝廁用水量大(通常不少於6L/次),其中氮磷的濃度被稀釋得很低,幾乎不具備作為肥料使用的價值,廁所廢水最終的去向以排入環境為主。為避免對環境的汙染,必須對管道末端的廁所廢水(通常是與其它生活汙水一起)進行處理,達到規定的水質標準後才能最終排放。作為建築物排水的預處理設施時,通常採用兩格化糞池(Imhoff池)即足夠。根據《建築給水排水設計規範(GB50015-2003)》的要求,用於水沖廁所排水的化糞池容積滿足水力停留時間12-24小時即可。並且我們可以發現,由於後端還會接排水和汙水處理的設施,對化糞池出水並沒有衛生學指標的要求。

當廁所形制為無水清潔廁所或者微水清潔廁所時,對化糞池的功能定位則轉變為資源化處理器,要求化糞池具備無害化(殺滅病蟲卵)、資源化(腐熟)以及一定的儲存能力(第三格)。實際上三格化糞池的發明,已經不是常規意義上的化糞池,而是與中國傳統的田園循環理念相結合的產物。當化糞池前端設置為無水或微水清潔廁所時,便器與化糞池之間可採用直落式或斜管式連接,儘可能改善第一排放環節的舒適性和便利性,如圖3和圖4所示。

三格化糞池在農村改廁中應用的誤區

1.3 三格化糞池廁所的歷史使命

廁所革命的最終目的是要全面實現農村環境衛生與汙染治理的現代化。目前已知的現代化路徑有兩條,一種是對汙水和垃圾進行末端的常規達標處理,另一種是現代田園循環模式。相對而言,針對農村特徵所建立的分散的末端處理技術具有更加廣泛的成熟應用。按照現有價格水平,採用末端處理技術實施農村改廁的系統成本,包括改廁、汙水收集和汙水處理在內,綜合應用納入城鎮管網、村組集中處理和分戶處理三種形式進行區域範圍的優化設計,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平均的建設成本約在2萬元/戶。如綜合考慮建設與運行成本,並按照5%的貼現率計算,戶均等價年成本約在2000元/戶/年[7]。對於我國絕大部分農村而言,這樣的成本目前還難以接受,同時這種處理排放的模式也不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原則[8]。

當前農村採用“三格化糞池廁所”的方式改廁,其出發點就是既要大幅度地改善農村生活衛生水平,又要規避農村汙水收集與處理的高昂成本,這是一種在有限的經濟條件下,針對農村環境衛生與汙染治理的現代化需求所做出的過渡性安排。這種過渡性安排的實質,是對功能性和經濟性的矛盾進行妥協,在確保衛生性(無衛生公害)和環保性的前提之下,重點突破如廁的舒適性(包括體感、嗅覺、視覺等的舒適),適當改善使用的便利性。

確保衛生性是改廁的第一前提。簡單地說,為了有效殺滅寄生蟲卵,化糞池前兩格的水力停留時間不能低於30天。一般而言,第三格儲肥為適應農時需求,水力停留時間也應達到30天。因此三格化糞池的綜合水力停留時間一般不得低於60天。水力停留時間=化糞池的體積/每天的廁所排水量。通常化糞池的體積不大於2m3,因此可以計算廁所排水量不應大於33L/戶/天。按戶均4口人、每人每天使用廁所5次計算,則每次廁所排水量應不大於1.65L,換算成每次大小便平均的清潔用水量不宜大於1.25L。因此,三格式化糞池廁所必須採用微水清潔的便器,如直落式陶瓷蹲便器或坐便器。目前市售的中低檔水衝便器清潔用水量一般都在6L/次以上,高檔的節水型水衝便器清潔水用量也在3L/次以上。這就意味著市售的水衝便器均不能與化糞池搭配使用。

確保環保性是改廁的第二前提,簡單而言,就是要杜絕化糞池出液直接排放。理論上可以對化糞池的出水進行達標處理,但實際上考慮到高昂的汙水收集處理成本,在農村地區基本上不具備可實施性。因此三格式化糞池的出液只有一個去向,即用於農田施肥。

基於當前國家還缺乏鼓勵農民使用糞肥的政策,從降低資源回用成本的角度,化糞池出液應就近就用於農田施肥,儘可能減少不必要的長途輸送和額外的處理需求。

2 當前農村化糞池改廁的誤區

2.1 誤區之一:戶用化糞池+水沖廁所

首先,“戶用化糞池+水沖廁所”的改廁方式基本上不能滿足無害化的要求。目前市場上常見的水沖廁所每次沖水量6L,按照每人每天如廁5次計算,4口之家每日可產生120L廁所廢水。如果按60天最短停留時間(第一室20天、第二室10天、第三室30天)設計,則化糞池所需體積為7.2m3。這樣龐大的體積不僅在造價上難以接受,而且在用地方面也很難得到保障。事實上,當前的戶用化糞池體積普遍小於2m3,並非是針對水沖廁所的用水量需求設計的。

其次,水沖廁所廢水的肥料利用價值低,不適合用於農田施肥。採用水沖廁所的方式大幅稀釋了糞尿中的養分濃度,肥效大打折扣,對糞肥使用需求的農戶並非經濟、高效的選擇。此外,水衝收集的糞液含水率高,施入土壤後養分容易隨水滲入地下或通過徑流流失,導致水體富營養化,降低肥料利用率,進一步降低肥料價值。長期以來,保障糧食供給是我國非常重要的戰略,國家通過各種政策性的補貼,形成了更有利於化肥生產與使用的環境。曾經作為重要肥源的人糞尿因肥效慢、使用成本高,逐漸被農民嫌棄。在這種情況下,被大量水稀釋的水沖廁所廢水更難為農民所接受。

目前國家沒有對化糞池出液用於農田施肥的肥效進行規定。化糞池出液與沼氣池出液的性質非常相似,因此可以參照沼氣池出液的農用技術標準。根據《沼肥施用技術規範(NY/T2065-2011)》,沼肥的理化性狀要求“沼液水分含量96%-99%,總養分含量應>=0.2%”。對重慶和浙江水衝式衛生廁所與三格化糞池無害化效果的現狀調研顯示[9, 10],化糞池出水中COD 165~926mg/L、TN 112~386mg/L、NH3-N 82~300mg/L、TP 2.5~31.6mg/L,難以滿足施肥要求。

失去了肥料利用價值的化糞池出水最終出路只能是作為汙水排放。在沒有後續下水道和汙水處理設施的情況下,對農村居民而言,最簡便和實用的方式就是把化糞池的出水排入地下[11]。迄今為止,我國沒有從法律上禁止農村廁所廢水直排地下,但即使設立相關法規,也難以有效地監管執法。因此,若選用化糞池,應停止選擇當前市場常見的水沖廁所,才能避免後續的廁所廢水直排。

2.2 誤區之二:戶用化糞池+集中轉運+脫水乾燥制肥

目前各地為強化廁所革命實施的效果,在改廁的同時,紛紛建立對化糞池出液進行集中清掏的服務體系。這一做法的初衷是好的,可以提升化糞池清掃以及後續資源處理和利用的專業化與集約化程度,對於保障運行、降低成本有利。但是集中清掏的廁所廢液(糞液)和廢物(糞渣)如何處理?這是個非常值得思考的問題。

很多地方設計了“集中轉運+集中處理”的技術路線,其中集中處理主要是對清掏的化糞池第一格和第二格的糞渣(浮渣+沉渣)進行脫水、乾燥制肥或堆肥,但是如何處理化糞池第三格的出液通常都不提及。這裡面有兩個問題值得探討。

(1)化糞池清掃物中的液體去哪裡?以使用微水清潔廁所為例,廁所廢水中固體含量(糞渣)通常不高於2%,其餘超過98%的都是液體。其中糞渣主要是沒有分解的有機質和其餘雜質,糞尿中99%以上的氮、磷、鉀元素都是以溶解性的物質存在於廁所廢水中,包括從化糞池第三格抽取的液體和糞渣脫水產業的液體。無論是從汙染控制的角度,還是從資源回用的角度,化糞池產生的液體才是處理或利用的重點。如果不能解決液體的去向問題,僅僅是對糞渣進行脫水乾燥和利用,對化糞池運行維護的貢獻微乎其微。如果是將液體直排環境,則違反了環境保護的前提[12];如果是將液體送到汙水處理廠處理,不僅浪費資源,更需要花費很高的成本,違背了“化糞池廁所”這一過渡性安排的初衷。

(2)糞渣脫水乾燥制肥的價值如何?對於農田施肥而言,經過足夠的水力停留時間之後,化糞池的出液和出渣實際上都已經滿足直接施肥的衛生要求和肥料要求。糞渣中的固體物質(以經過熟化的有機質為主)可以作為土壤改良劑,溶解性營養鹽(主要是氮、磷、鉀)是作物生長必須營養元素,水也是作物生長所必須的物質,通過人為的手段將固體與液體分開,不會增加任何的肥力,但卻要消耗很多的物質與能量,從資源與環境的角度這並不合理。

我國城市普遍建有專門的糞便處理廠,對城市環衛收集的糞便廢水以及清掃的化糞池汙泥進行處理,國家也針對城市糞便處理頒佈了一系列標準和規範。城市糞便處理工藝包括固液分離、脫水、絮凝及深化處理/堆肥等,產生的上清液製作液肥或併入汙水處理廠處理,固體部分可以製作成有機肥,也可以進行最終的填埋或焚燒[13]。如果對區域(比如縣域)內的農村化糞池清掃廢物(糞渣和糞液)進行集中的收集,那麼對收集物的處理就應該仿照城市糞便管理的措施進行處理或資源化利用。但顯然,在農村地區實施集中管理,其收集的成本將遠遠高於城市,實際上並不具備經濟可行性。強行實施的後果,只能使化糞池出渣和出液的集中收集處理流於形式。

(3)長距離輸送糞液糞渣增加了運輸成本。客觀地說,化糞池清掃的糞液糞渣的經濟價值畢竟有限,任何不進一步增加資源回用價值的操作都不是好的操作,應儘可能縮減。在農村地區倡導糞尿資源回用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村莊或農村住宅緊鄰農田,資源回用成本低。如果將集中清掃的糞尿再通過長途輸送、異地回用,無異於捨近求遠。

集中的清掃服務本意是提供好的環境衛生服務,不能做好的背後具有深層次的原因。一是當前農用土地的使用權和化糞池運行維護權分屬不同的利益主體,他們之間缺乏有效溝通。二是沒有把化糞池清掃維護及後續糞便處理利用的成本需求與農田施肥的投入產出績效統籌考慮。如果能把節省的清掃服務與後續處理的費用獎勵給農田施肥環節,就近就地利用的問題不難解決。

2.3 誤區之三:戶用化糞池+管道+大化糞池

目前有些地方針對化糞池運行維護問題提出“戶用化糞池+管道+大化糞池”的技術設想,試圖通過管道收集消除人工清掃、特別是須入戶清掃化糞池的需求,以及用車載運輸糞水的需求。這一技術設想比“集中收集+脫水乾燥”更進一步,強調了就地就近資源化利用。該設想的主要問題是可行性,重點是經濟可行性。實際應用中提出該設想的地區,多采用了“水沖廁所+”的改廁方式。這個問題已在前文論述,這裡假設這一技術路線使用“微水清潔廁所”。

“戶用化糞池+管道收集+大化糞池”的做法是將社區內的戶用化糞池第三格的出液用管道收集到一個公用的大型儲糞池(具有沉澱與厭氧處理功能),這與對生活汙水進行集中的管道收集和汙水處理在設計思路上有相似之處。該做法的不可行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因小失大。將戶用化糞池第三格的出液收集到集中建設的大化糞池的管道造價,與將每戶的生活汙水收集到集中的汙水處理設施的造價,在建設投資強度上相差不大。主要的差別是二者在終端設施的造價和運行成本上。眾所周知,在農村汙水收集處理系統中,超過80%的建設成本是用在管道上面,只有不到20%的成本用在處理設施上,主要的成本並不減少。對比大化糞池和汙水處理設施的建設與運行成本。“大化糞池”的造價一般在2000元/m3體積。大化糞池的主要功能是儲存,考慮到作物生長和施肥週期,儲存時間一般需要30天。假設微水廁所清潔用水量為1升/次,則人均糞水產率約為7L/人/天。大化糞池造價=2000元/m3×(7L/人/天×30天)=420元/人。村組集中型的汙水處理設施造價一般在7000元/(噸/天)汙水,人均汙水產率約為100L/人/天,則汙水處理設施造價=7000元/(噸/天) ×100L/人/天=700元/人。可以看到相比於完整的下水道+末端汙水處理,管道+大化糞池的方式所節約的建設成本有限。管道修建的成本隨居住的密集度和管道開挖難度而變動,通常農村地區合格管道的建設成本約為2000元~6000元/人。由此造成的高投入實際上已與基於過渡期的改廁目的不吻合了。

二是管道維護的問題。管道維護的重點是清理管道沉積物。管道內是否容易產生沉澱,一是與懸浮物的濃度有關,濃度越大,越容易在管道內產生沉澱;二是與管道內的流速有關,流速越小,越容易產生沉澱。從這兩方面看,用於收集化糞池第三個出液的管道沉澱現象肯定會趨於嚴重。如果使用微水清潔廁所,化糞池出液量大約只有生活汙水量的1/14,勢必對管道設計和維護帶來難題。

此外,採用管道收集化糞池出液的方式還有隱憂。“微水廁所+戶用化糞池+管道+大化糞池”在提供便利衛生服務的同時,如何避免部分村民私自安裝水沖廁所,或者將洗滌廢水也排入管道?若不能得到有效解決,則問題又回到了原點。

3 討論與建議

本文所指出的三格化糞池廁所在實際應用中所存在的問題僅針對普遍性應用而言。對於特殊情況下所作出的因地制宜的安排尚需小心求證,不在本文討論範圍之中。

雖然化糞池並無複雜的技術問題,易於生產、易於安裝、易於運行,但並不意味著對應用化糞池改廁就不需要進行辨證的思考、科學的設計和精細化的管理。當前很多地方正積極地推進“化糞池+”的改廁策略,雖然戶均投入不大,但覆蓋面極廣,並將對未來農村環境衛生現代化的影響深遠。若對化糞池進行不合理的使用,勢必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建議:

(1)進一步明確農村廁所革命的總體目標,堅持系統性思維,各地應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從落後的現狀到未來完全現代化的最佳技術路徑;尚不能一次實現完全現代化的前提下,可實行諸如“化糞池+”的過渡性改廁策略,但應儘可能讓過渡性的設施在未來長期性的系統中也能發揮作用,減少投資浪費。

(2)充分認識到水沖廁所在面向第二排放環節需求時的侷限性,確定資源利用的原則,跨越末端汙水處理陷阱。

(3)深刻把握化糞池的功能定位,避免賦予化糞池“過渡性汙水處理設施”的不可承受之重。

(4)加快制定化糞池出料(液肥、渣肥)回用於農田施肥的鼓勵性政策,消除運營維護權與本地農田使用權相分離的制度性障礙,落實就近就地用肥原則,避免無附加價值增長的深度處理。

原標題:三格化糞池在農村改廁中應用的誤區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email protected],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