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武皇開邊意未已?

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

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

這是杜甫名篇《兵車行》中的名句,雖然杜甫是以漢喻唐,諷諫唐朝皇帝應該要愛護黎民百姓,修養生息。但是,也確實是說出漢武帝時征伐匈奴,給廣大人民帶來的兵役之苦。自元光二年,也就是公元前133年的馬邑之謀開始,到徵和四年,也就是前89年下達輪臺罪己詔止,大規模用兵持續四十四年之久。而後,除漢昭帝時期,十幾年間修養生息以來,漢宣帝時又起兵征伐匈奴,直至西漢滅亡。

這樣大規模並且長時間的征伐四夷,在中國歷史上是不常見的。我們有必要思考一下,漢武帝為什麼這麼熱衷於征伐匈奴?

為何武皇開邊意未已?

關於漢武帝征伐匈奴,很多人都是覺得,是武帝要報白登被圍之恥,公主和親之辱。以及實現長城沿線邊境的安全穩定。還有就是武帝為了開疆拓土,布天威於四方,實現個人的政治抱負。除此之外,再無細究。

但是,這不能解釋,前121年之後,霍去病河西大戰之後,漢匈攻守之勢易位。武帝為什麼還要持續對匈奴出兵。更不能解釋終漢一朝的長期對外用兵。

為何武皇開邊意未已?

其實,在我看來,漢武帝出兵塞外確實有一血祖先之恥,以及開疆拓土的原因,但是更加重要的動因應該是為了維護漢朝內部的團結穩定。

漢武帝要維持關西人和關東人之間的團結,還要給底層的寒門提供上升的機會。

為何武皇開邊意未已?


函谷關東西之間的地域矛盾一直是存在的,而且越往後發展越嚴重,到東漢時,朝廷在洛陽,甚至有人提議放棄涼州等地。函谷關以東是六國故地,而以西是秦國故地,所以關東相對於關西,經濟文化方面發展的更好,諸子百家的學派都在關東,而關西則軍事力量更強同時關西又是帝國首都所在,政治上優越。在國家承平之時,經濟文化發達的關東對於關西當然是有優越感的,並且有更多的上升機會,晁錯是潁川人,賈誼是洛陽人,董仲舒是廣川人,張釋之是堵陽人,都是關東人。漢興以來,到武帝時,非開國元勳貴族外戚的名臣大多都是關東人。屬於關西人的,能叫的上名字似乎只有一個李廣,而李廣又難封。

長此以往下去,肯定是不利於國家團結的。但是,誰叫關東地區經濟文化發達呢?就是比關西人有文化呢?

而武帝朝開啟對匈奴作戰之後,湧現出的最耀眼的雙子星就是衛青和霍去病,這二人雖然祖籍是關東,但是他們都是平陽長公主的家奴出身,不僅他們是在長安長大的,他們的父母輩也是在長安的,所以可以認為他們是關西人。而張湯,蘇武,張騫等人都是實打實的關西人。同時武帝又召令六郡良家子從軍,所謂六郡都在關西。而六郡良家子其實也是後來關隴集團的種子。到武帝臨終時,死個託孤大臣中,霍光是外戚,金日磾是匈奴降人,都算中立。而上官桀是隴西上邽人,桑弘羊是洛陽人。可以說東西之間實現了平衡。

除了要平衡東西之外,還要實現底層向上流動的階級通道。在武帝朝之前,漢興七十多年,所有丞相通通都是功臣貴族集團出身。武帝繼位之後,但是沒有完全掌權之前,只有衛綰和貴族集團關係少一點,其他公卿大臣與貴族集團之間的關係更是千絲萬縷。在漢武帝完全掌權之後,一大批布衣公卿出場了,公孫弘首開布衣公卿的先例,之後的李蔡,公孫賀等人也不是漢初貴族出身,

田千秋一介小吏也直達丞相之位。同時,還有朱買臣,主父偃,張湯,桑弘羊,包括衛青在內的等等一大批出身底層的布衣公卿。

元鼎五年,武帝更是以酌金不純為由,一口氣廢除了106個侯爵,漢朝初年封的貴族集團幾乎一掃而空。而支撐漢武帝這麼幹的力量就是因為征伐匈奴獲得大功的新興功臣集團。

到武帝臨終前,託孤的四個大臣,除霍光因為是霍去病弟弟的緣故算是外戚也算是貴族,其他三人都與漢朝貴族集團沒有聯繫。

在漢武帝那個時代,想要維持關東關西之間的地區失衡,想要維持底層寒門向上躍升的階級通道,只有持續不斷的征伐匈奴,讓關西大漢們獲得軍功,讓全天下的匹夫們獲得戰功……因此從武帝開始,幾乎是終漢一朝都堅持開拓四夷。

之後的歷史也似乎證明了,這一決策的正確性,埋葬大漢王朝的董卓,有兩個身份,一個是寒門武夫,一個是關西大漢。東漢末年世家坐大,而且主要是關東的世家坐大,逐漸壟斷了所有上升通道,最終逼反了天下人。最終,西涼的武夫們在

董卓的帶領下衝進了洛陽,隨之全天下的寒門都想衝進去,而大漢就這樣被埋葬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