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大有效投資應因地制宜

在擴大有效投資中,必須因地制宜、科學佈局,穩妥推進傳統基建項目和“新基建”項目,使二者並行不悖、協調發展,不能“喜新厭舊”,盲目跟風搞“新基建”,忽視傳統基礎設施領域補短板。應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既要抓好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為新經濟發展創造廣闊舞臺;也要把擴大有效投資與推進調結構、補短板、強弱項有機結合起來

近一段時間,各地積極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許多重點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陸續開工,5G智能裝備、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也成為引領新一輪投資的亮點。

今年前兩個月,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製造業、基礎設施、房地產開發三大領域投資增速均下降明顯,宏觀經濟下行壓力進一步加大。積極擴大有效投資,充分發揮投資在穩增長中的關鍵作用,對於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意義十分重大。

這是因為,投資是消費的重要變量,也是供給的重要內容。擴大有效投資,引導資金投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數效應的領域,不僅有利於擴大需求,拉動經濟增長,更有利於進一步提升供給質量和水平,優化供給結構,更好地滿足消費升級的需要,實現供給與需求相互促進的良好態勢。

需要注意的是,在擴大有效投資中,必須因地制宜、科學佈局,穩妥推進傳統基建項目和“新基建”項目,使二者並行不悖、協調發展,不能“喜新厭舊”,盲目跟風搞“新基建”,忽視傳統基礎設施領域補短板。

事實上,無論是傳統基建還是“新基建”,都屬於固定資產投資,都具有很強的乘數效應,都會帶來大於項目投資額數倍的社會總需求和國民收入。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情況下,加大在傳統基建和“新基建”領域的投入,都有助於穩增長、穩就業,也有利於進一步挖掘經濟增長潛力,提升長期競爭力,對未來經濟高質量發展起到重要支撐作用。但與傳統基建相比,“新基建”總體上還處於起步階段,在整個固定資產投資中的佔比仍然偏低。

從“新基建”自身看,搞“新基建”並不是要一切推倒重來,或者“另起爐灶”。比如,一些地方加快“新基建”的投資,並不是要摒棄已有的發展優勢,而是要用新技術賦能現有產業甚至是一些產能過剩行業,加快推動產業升級,使其煥發新的活力與生機,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從這個意義上說,搞好“新基建”離不開傳統基建的支撐。只有傳統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了,產業發展環境更加夯實了,“新基建”投資帶來的技術更新、產業模式創新、商業模式革新效能才能得到充分釋放。

同時,還要看到我國有些地方基礎設施仍然存在明顯短板。我國基礎設施人均資本存量只有西方發達國家的20%至30%;東部不少地區在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管網等領域同樣存在不少短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