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服飾:穿越千年的流行時尚

敦煌莫高窟的壁畫和彩塑保存了豐富而珍貴的中古時代服飾的圖像和資料,從北朝至宋元,時代跨越千年,不僅印證了中國“衣冠王國”的美譽,也成為眾多服裝設計師的靈感來源。可以說,若要研究中國服飾,一定離不開敦煌莫高窟。今天,讓我們走進敦煌莫高窟的服飾長廊,來領略穿越千年的流行時尚。

曾經為范冰冰設計“龍袍”的中國設計師勞倫斯·許,在2015年巴黎時裝週上以一組《敦煌》作品驚豔眾人。而這組作品的靈感,毫無疑問,來自於敦煌莫高窟。

敦煌服飾:穿越千年的流行時尚

勞倫斯·許《敦煌》部分作品

始建於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的敦煌莫高窟,從十六國直至元代,在一千多年的時空中,歷經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北宋、西夏、元,各朝代都在此建窟,從未間斷。敦煌石窟的壁畫和彩塑保存了豐富而珍貴的中古時代服飾的圖像和資料,如此集中、全面、系統的服飾畫面,使我們感受到服飾史的源遠流長,統觀到服飾演變的概況,探索出古代服飾發展嬗變的脈絡,從北朝至宋元,時代跨越千年,不僅印證了中國“衣冠王國”的美譽,也成為眾多服裝設計師的靈感來源。可以說,若要研究中國服飾,一定離不開敦煌石窟。


十六國、南北朝:漢服與胡服的融合

敦煌從漢代以來就有大量中原移民至此,形成以漢族居民為主體的地區。在十六國的二百七十多年間,敦煌先後歸屬諸多的少數民族政權統治,加之當地原本就是少數民族依存的遊獵牧場,又是絲綢之路上的貿易重鎮,因此這個多民族雜居之地的居民成分更加複雜,文化更加多元化。在這段特殊的歷史大背景下,少數民族的風俗文化對敦煌的影響很大,從公元366年敦煌莫高窟建窟到公元589年北朝結束,敦煌壁畫中的各個階層人物服飾表現了強烈的時代特徵,胡服與漢服並行,漢人以胡服為時尚,胡人又以漢裝為潮流的特殊現象,構成了多元文化融合的主旋律。

敦煌服飾:穿越千年的流行時尚

▲西魏貴婦服飾 西魏 莫高窟285窟 北壁

貴婦頭梳雙丫髻,上著窄袖對襟襦衫,披巾搭在臂上,圍腰下延伸出襳髾,下著間色裙。長長的襳帶和上身的褵帶隨風飄舞,彷彿感到貴婦在迎風前行,以簡練而誇張的藝術手法再現了飛襳垂髾的麗人形象。

敦煌服飾:穿越千年的流行時尚

▲國王與貴族服飾 西魏 莫高窟285窟 南壁

圖中西魏國王與豪族信士優婆塞二人正在對坐交談。兩人均戴籠冠,寬袍大袖隨意而舒展,曲領內衣。國王手執塵尾,坐在方褥之上,後有侍從持華蓋和羽扇。從服飾到用具不僅已經完全漢化,而且具有南朝魏晉風度,是北朝上層社會的典型裝束。


隋代:向奢華盛裝過渡

大業六年,隋煬帝在天津街盛陳百戲,“盛飾衣服,皆用珠翠、金銀、錦罽、絺繡、其營費鉅億萬”。在朝廷的提倡下,京都的王公貴族穿著追求華麗,伎人皆衣錦繡繒綵,東西兩京的錦繡絲織品甚至出現了空竭。隨著西域及外國客商紛至沓來,精美華麗的波斯錦、薄如蟬翼的紗縠等,開始進入中國市場,並受到王公貴族的青睞,西域及海外服飾紋樣也在中國廣為流行。在中國流行西域服飾的同時,西域民族在服飾上也要求漢化。

莫高窟壁畫突出表現了隋代服飾由樸實簡約向奢華盛裝過渡,並吸納外來元素的時代特色。敦煌莫高窟隋代壁畫和塑像中的人物服飾雖然出現了追逐色彩絢麗、衣冠華美的跡象,但遠不及中原盛勢。從整體上看,敦煌地區的服飾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主要表現在積極漢化成為主流,裝飾風格依然崇尚樸實、簡約,尊卑等級在服飾樣式上差別不大,只是在衣料的質地上顯示差別。

敦煌服飾:穿越千年的流行時尚

▲西域貴族錦繡袴褶 隋 莫高窟390窟 北壁

二人頭戴尖頂氈帽,著紅色圓領團花錦繡製作的袴褶,下著白色袴。前一人為聯珠紋袴褶,後一人為聯珠獸鳥紋袴褶,是由西域傳來的錦繡圖案紋樣,應是隋代貴族中流行的圖案。

敦煌服飾:穿越千年的流行時尚

▲維摩服飾 隋 莫高窟276窟 西壁

維摩以上層社會儒雅之士的形象向眾人宣揚佛法。他一手揮塵尾,頭戴綸巾,美髯規整,外披絳色圓領長披袍,雙袖空垂,質地厚實,應為棉夾袍。內著曲領中單,質地輕柔。氣質瀟灑高貴,服飾精緻,應是隋朝典型的貴族常服。

敦煌服飾:穿越千年的流行時尚

▲文殊菩薩服飾 隋 莫高窟276窟 西壁龕外

文殊菩薩衣飾華美,應源自於隋朝王室貴族婦女的服飾。頭戴寶冠,瓔珞帔巾繞身,前垂寶珠,上著胸衣,系圍腰,下垂紅色長裙。此紅裙開啟了唐代婦女興時的石榴裙的先河。


盛唐:盛世的錦繡衣冠

強盛的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代,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之一,唐朝的繁榮昌盛對亞洲乃至世界的歷史進程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而敦煌石窟藝術,在此時也達到了輝煌的頂峰。

由於絲路的暢通,敦煌成為絲路上的重要的國際商貿集散地,來自東西方的文化在此匯聚。唐朝奉行兼收幷蓄的方針,服飾也無不顯現出東西融會與吸納的特點。尤其婦女裝飾之盛,更加突出了時代特徵,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繼承傳統,胡漢融匯,中外交流,開拓創新,是唐代前期敦煌壁畫中體現的服飾風貌。

敦煌服飾:穿越千年的流行時尚

▲帝王冕服與群臣朝服 初唐 莫高窟220窟 東壁

帝王率領群臣禮佛。皇帝頭戴袞冕,著十二章紋袍服,絳色蔽膝,雲紋笏頭履,具有威嚴和震懾力。後面的群臣為文官,頭戴黑介幘,著袍服。前面是儀仗隊伍,由崑崙奴掌扇導引,尊卑有序。

敦煌服飾:穿越千年的流行時尚

▲母女服飾 盛唐 莫高窟45窟 南壁

母梳倭墮髻,女梳雙丫髻,二人均著襦裙,有帔巾,腳穿尖頭軟底履,是唐朝婦女的常服。初唐保留隋代修長而緊身的衣裙,到盛唐由於婦女以體態豐滿為美人的標準,因此衣裙也隨體形的變化顯得寬鬆起來。此圖中母女二人都是體態豐滿,衣裙寬鬆,符合盛唐時尚。

敦煌服飾:穿越千年的流行時尚

▲新郎冕服 盛唐 莫高窟116窟 北壁

盛唐時敦煌地區禮制較為鬆弛,民間婚嫁有“攝盛”的習俗,新郎和新娘在舉行結婚典禮時可以超越平民身份,穿著王侯的禮服。這位新郎破例著冕旒袍服。

敦煌服飾:穿越千年的流行時尚

▲男子袍服 盛唐 莫高窟31窟 北坡

四男子身著圓領袍服,均戴幞頭,束革帶,蹬烏皮靴。身份應屬於士庶階層,優於勞作者。一跪者身著白色袍服,戴折腳幞頭;其餘三人身著紅、綠袍服,為長腳幞頭。從三人的袍服顏色和幞頭樣式分析,身份似高於跪者。

敦煌服飾:穿越千年的流行時尚

▲都督夫人與女眷盛裝(段文傑摹) 盛唐 莫高窟130窟 南壁

都督夫人及大女兒梳高聳的峨髻,二女兒梳平髻,三人髻上均插花釵和角梳,畫桂葉眉,塗紅唇,或抹胭脂,或點靨。均著交領花襦裙,外罩半臂,有輕薄的披巾,垂綠色織錦襳褵。夫人穿笏頭履,大女兒穿五朵履。隨後的侍女分別梳雙垂髻、回鶻髻、花髻、倭墮髻,梳回鶻髻者裹透額羅,侍女多著男式圓領袍服,有束腰。圖中釵光鬢影,羅錦華貴,是一幅珍貴的場面宏麗的貴婦出行圖。


唐代後期:百年阻隔,漢儀猶存

唐代前期敦煌壁畫中表現的服飾潮流,主要是漢族與西域各民族的融合,對漢裝影響極大的胡風主要來自絲綢之路的西域,並以高昌回鶻風最盛。進入唐代後期的吐蕃統治時期則扭轉風向,敦煌壁畫中表現的服飾潮流,一方面受到吐蕃族的影響顯著,另一方面漢族傳統根深蒂固和西域胡風不斷侵入,仍然是不容忽視的因素,時刻影響著服飾風格。到晚唐歸義軍統治時期,吐蕃風漸弱下來,漢族盛裝回潮,大顯風頭。

敦煌服飾:穿越千年的流行時尚

▲貴婦與侍女服飾 中唐 莫高窟468窟 西壁

兩名手持蓮花的貴婦為供養人,均穿著漢裝襦裙,有網紋紗帔,穿叢頭履。前者梳釵髻,後者梳錐髻。隨後的兩名侍女均穿著圓領團花袍服,梳雙丫髻。表現了吐蕃統治時期的敦煌地區,從貴族婦女到市井民女都是漢裝、胡裝和吐蕃裝混雜,同為常服。

敦煌服飾:穿越千年的流行時尚

▲魔女襦裙紋樣 晚唐 莫高窟196窟 西壁

四魔女服飾應來自民女的常服。其中上襦有聯珠小團花紋,從隋代至唐代為大眾化的一種紋樣,在敦煌壁畫中出現最多的紋樣之一。

敦煌服飾:穿越千年的流行時尚

▲吐蕃貴族服飾 中唐 榆林窟25窟 北壁

在吐蕃族婚禮上,正中端盞而飲的吐蕃男子是身份高貴的人,頭戴透額羅軟腳幞頭,頂有一小禮帽,著圓領紅袍服,其服飾融合了漢裝與吐蕃裝。旁有夫人著吐蕃裝,另有奉侍的兩侍女,著漢族男子裝。由此可見吐蕃貴族階層的服飾潮流。

敦煌服飾:穿越千年的流行時尚

▲漢族王侯冕服 中唐 莫高窟158窟 東壁

這是唐代後期的禮佛圖中等級最高的漢族王侯形象。王侯頭戴五旒絺冕,冕下為通天冠,上有“王”字,寬袖襦裙,屬於三品以上的官服,但襦裙上卻沒有唐代服飾禮制中最重要的作為帝王等級標誌的十二章紋樣。右側陪一文官。禮佛場面的規模同王侯的裝束一樣,都不及盛唐顯赫。

敦煌服飾:穿越千年的流行時尚

▲商人團花袍服 晚唐 莫高窟85窟 東坡

“不事田農與蠶績”的商人,是都市裡最富有的階層,有的富比王侯,但是他們在法律上地位不高,服飾的樣式只能與平民相同,而衣料卻是錦繡華貴,以顯示家產富有。這位掌秤賣貨的小商人,身穿圓領團花袍服,腰束革帶,樣式是最普遍的市井百姓的常服。在敦煌壁畫中所見的平民男子服飾大多是素色,甚至官員服飾也少見花色,此商人穿團花袍服很少見。

敦煌服飾:穿越千年的流行時尚

▲少女襦裙紋樣(段文傑臨摹) 吐蕃 莫高窟144窟

吐蕃時期少女身著漢裝襦裙,小團花紋樣從初唐直至元代都很流行。


五代~元代:最後的輝煌

從五代開始,中國進入了四方藩鎮張揚跋扈的時代。由於曹氏政權統治跨越了五代和北宋兩代,敦煌壁畫中表現這一時期的服飾,以唐宋的服制及風尚為主流。當宋代進入了文人社會的黃金時代以後,文人擁有崇高的社會地位,以皇帝為首的飽學之士層出不窮,社會文化程度顯著高於前朝。因此中原地區文人階層流行的製作精緻,風格拘謹而高雅服飾,稍後時間也在敦煌地區傳播開來。

另外,宋朝雖然長期與遼、金對抗,但是貴族婦女卻以胡服為時尚,而敦煌壁畫強烈反映出這一時代特徵。婦女的服飾與唐朝相比,總體風格顯得內斂而儒雅,色彩柔和,是這一時期服飾的亮點。

約在北宋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以後,敦煌又為沙州回鶻國、西夏、蒙古及元朝所統治。由於五代以來,地方政權採取睦鄰和親政策,加上少數民族政權的更迭,民族間往來更加頻繁,敦煌壁畫中保留了大量的少數民族統治者的形象,證實了胡服胡風仍然盛極一時,使我國中古時期西部民族的服飾原貌得以再現。尤其在蒙元帝國統治時期,各種色彩豔麗的充滿遊牧風格的金錦服飾,與宋代文人雅緻風格的服飾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敦煌壁畫充分反映了這一時期民族融合的多元性。

敦煌服飾:穿越千年的流行時尚

▲節度使曹議金服飾 五代 榆林窟16窟 甬道

頭戴展腳幞頭,圓領大袖紅袍衫,內著花邊白紗羅中單,紅鞓束腰。五代著大袖者多為高官,其他款式並無官位的區別。由於五代以後服飾禮制對於顏色的規定有所鬆弛,因此紅色成為備受高官青睞的顏色。敦煌壁畫中五代時期統治階層的供養人多穿著紅袍。

敦煌服飾:穿越千年的流行時尚

▲涼國夫人服飾 五代至宋初 榆林窟19窟 甬道

節度使曹元忠夫人,即涼國夫人翟氏,頭戴鳳冠,上插角梳、衡笄、步搖。面部化妝,有花靨。戴多重頸飾,似用瑪瑙、翠玉、水晶、珍珠製作。身著鑲邊長裙,有畫帔,垂襳褵。其冠飾是敦煌壁畫五代至宋代貴婦中最繁縟的。

敦煌服飾:穿越千年的流行時尚

▲節度使曹議金家族貴婦服飾(範文藻摹) 五代 莫高窟98窟 東壁

歸義軍節度使曹議金家族的女眷頭戴鳳冠、花釵冠和白角冠,有頸飾,均著曳地長裙,有畫帔,垂襳褵。正中者著翟衣,兩旁著花釵禮衣。面部有多種花靨,是五代貴婦仿效唐代后妃的盛裝。再後的四侍女,頭戴白角冠,有插花,身著素色或散花長裙,面部花靨略簡單。從頭飾、化妝到衣裙都較貴婦簡樸。

敦煌服飾:穿越千年的流行時尚

▲元代天王鎧甲 元 榆林窟4窟 東壁

天王身著對襟龜背紋連環鎖子甲,紅皮緣邊,有護項、護肩,護膊及護腹作虎頭吞口,有圓形護胸及革制護髀,下有腿裙及吊腿,穿六合靴。其裝束大致來源於元代武士的軍服。作為神格化的需要,天王還頭戴寶冠,飄帶繞身。

敦煌服飾:穿越千年的流行時尚

▲蒙古官員與平民服飾 元 莫高窟332窟 甬道

前一人是高官或貴族,頭戴大珠鈸笠,垂辮髮,身著辮線袍,上有云肩,腰兩側垂袋囊,穿紅長靿靴。中間兩人地位遜於前者,頭戴小珠鈸笠,內著窄袖襯袍,外套比肩,上雲肩,穿六合靴。後兩人頭戴鈸笠,無飾珠,是平民身份,身著窄袖交領袍,穿六合靴。

來源: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