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企業扎堆去養豬,不為賺錢是為什麼?

什麼是大公司養豬的吸引力?

有沒有越來越覺得養豬行業跟快手上的土味視頻很像,又原生態,又有迷之吸引力?這幾年,越來越多的互聯網公司和地產公司都開始爭相進入這一行。

比方說2009年,網易就開始養豬了。2014年,萬達也在全國建養豬場;2016年,恆大也宣佈開始養豬。2018年碧桂園、阿里巴巴、京東也先後加入了養豬興趣班。今年萬科也在招養豬場的總經理。

怎麼回事呢?所有人都能想到的最直接原因是,豬肉價格漲得快,賺錢多

今年上半年,全國的豬肉批發價格最高到過每公斤50塊錢以上,一斤豬肉快趕上一杯喜茶了。中國幾個養豬的頭部公司也因此非常受益,股價瘋漲。

所以今年,有一家養豬公司,牧原股份的控股家族,秦英林家族已經進入福布斯富豪榜了,185億美元排在43位,比京東劉強東、小米雷軍都要靠前。

如果養豬的利潤率比主業高,多掙錢誰不想?動心也可以理解。但這似乎也不全對,按剛才舉的例子,這些外行公司進入養豬行業的時間跨度有10年之久,中間各自入場時的豬肉價格高低是不一樣的。

在阿里、京東入場的2018年,其實豬肉價格是走低的,有的地方豬肉價格每公斤跌破過10塊錢。萬科入場的時候肉價是50塊錢每公斤,那麼阿里、京東和萬科在判斷這件事的邏輯上顯然不都是因為價格。

這個行業對外行們的吸引力到底來自哪裡呢?帶著這個問題去做了一些功課,其中讀到一份研究報告,是長江證券在2019年發佈的叫做《中國養豬業正發生兩大積極變化》。

報告雖然已經是一年前發的,但是報告裡提到的兩個變化,也間接回答了上面那個問題。

行業集中度低,發展空間大

首先,先來建立一個概念。養豬業在中國的市場規模有多大呢?

這麼說吧,中國人一年要吃掉差不多7億頭豬,在豬價特別低迷的2018年,生豬養殖產業鏈總產值也有1.6萬億,其中上游的養殖環節佔了1萬億。

再來,生豬養殖產業是什麼樣的構成,是怎麼運行的?

中國的整條生豬養殖產業鏈分成三個環節:上游負責生豬養殖,養肥了拖到中游企業去進行屠宰加工,加工成鮮肉塊或者火腿腸這類肉製品,再批發給下游的市場和餐飲店去進行分銷。

整個產業鏈的構成,我們跟美國是差不多的。 但是中國和美國在這幾個環節上的比重不太一樣。

美國的生豬產業集中度比較高,中國的生豬產業佈局非常分散,分散到都不好意思用“佈局”這個詞;美國的生豬產業利潤主要是被中下游的屠宰企業拿大頭,而在中國,是上游的養殖企業比較強勢。

我們來看一個概念,叫做行業集中度指數(Concentration Ratio),CRn意思是某個行業裡,前n家最大的企業所佔的市場份額的總和,CR5是前5家企業的市場份額總和,CR8就是8家企業的市場份額總和。

拿2018年數據來說,美國養豬行業的CR5是32%,屠宰行業的CR5是83%。所以整個生豬養殖產業鏈條裡的利潤怎麼分配,殺豬的說了算。

你不聽我的,我就不幫你殺豬,你總不能自己把活豬放到Costco裡賣吧。

但中國不一樣。中國的養豬行業集中度本身已經很低了,CR5才6.4%。屠宰行業更低,5.5%。

為什麼我們跟美國會有這麼大的一個差別呢?因為在美國,人們吃肉的熱情本來就更多地傾注在牛肉和雞肉,對豬肉的需求沒那麼強烈。

而且他們吃肉的時候大多吃的是冷鮮肉、肉製品為主,這帶來的結果就是,屠宰加工企業能直接從顧客那裡掙到錢,還能向上遊吞併養殖企業。

但中國的情況是,中國人最愛吃的肉就是豬肉,全球一半的豬都是被中國人吃掉的。不但愛吃,而且愛吃新鮮的豬肉,不論是家庭還是餐館,講究的都是當天宰殺當天買賣,第二天再買第二天的。

所以,不管是養豬還是殺豬的,都只能就近服務本地,有一個服務半徑的問題。一家屠宰企業,它的屠宰能力夠宰殺本地養豬戶養的豬就行了。

你手握40米長刀問:還有誰?!對不起,沒豬了今天。一天鎮上只吃200頭,你殺第201頭吃不掉。

同時中國不但愛吃豬肉的人多,愛養豬的人也多。剛才不是說了嗎,我們養殖行業的CR5才6.4%。其它90%多的豬哪來呢?是中國土地上的好幾千萬個的散養戶養著,養幾頭的也有,養幾百頭的也有。

要是王屠夫忙著給老劉家殺豬,今天來不及替我殺豬了,那我就不等了,我去找李屠夫。

這就導致從養豬到宰殺都很分散。這種分散程度,在互聯網公司看起來就代表機會:媽呀,這麼分散、效率這麼低,難道不是在等我們這些擁有互聯網思維的蓋世英雄來降維拯救嗎?

所以從當年的網易開始,互聯網公司們入行的心思就有了,因為他們的核心能力就是提升效率。


整合的契機和整合的方式

到了2018年,出現了一個行業加速整合的特別契機。因為這一年開始,生豬養殖業同時遇到了兩件大事:一個是非洲豬瘟,一個是各地環保要求的提升。

環保要求的提升就不用解釋了。我們講講非洲豬瘟。

從2018年8月開始,遼寧瀋陽的一家養殖戶的養豬場裡發生了非洲豬瘟,後來因為跨省運輸活豬存在檢疫缺口,2019年,國內其他地區也開始爆發這種豬瘟。

這種豬瘟傳染性很強,病豬的死亡率幾乎達到100%,而且當時我們還沒有研發出對應的藥物和疫苗。所以到了2019年8月底,中國的生豬存欄量下降了差不多40%。

由於中國生豬存欄量佔全球的一半以上,中國下降40%,全球的生豬存欄量就減少了四分之一。這就是我們過去兩年經歷的豬肉價格暴漲的最初原因。

這件事還帶來一個影響,就是它提高了整個養豬業的防疫和管理壁壘。

雖然沒有疫苗可以給豬打,但是如果一家公司越能充分消毒、快速檢測、快速隔離病豬,它就越容易防控病毒,讓自己的豬群存活下來。這些能力都得靠大資金來堆。

小的散養戶玩不起,就只能退出了。而龍頭企業們有錢、有土地、有技術,扛過難關沒問題,活下來就能享受豬肉漲價的高回報。

所以拿規模最大的養豬企業溫氏股份來說,2019年一年下來,公司的淨利潤比上一年多了2.5倍。

有了高回報,2019年溫氏一邊防控非洲豬瘟,一邊賺錢,還有一邊抓緊在廣東、廣西、重慶、江西投資了新的養豬項目,進一步接手了原來那些散養戶騰挪出來的市場空間。

換句話說,養豬這一行,也變成大資本才能玩得起的遊戲了。

這個行業裡的這些變化和頭部企業的示範動作,讓地產公司們的心思也動了,因為他們的核心能力,就是撬動大資本去做中長週期項目的能力。

那麼,想要整合行業,是從屠宰加工行業往上整合,還是從養豬行業向下整合呢?非洲豬瘟友情提示:要從養豬業起步向下整合。

為什麼?因為按照其它產業的整合經驗,技術壁壘高的行業更容易整合技術壁壘低的行業,俗話說的高維打低維。殺豬沒什麼難度,但養豬需要有衛生防控能力。

其次,美國的消費者吃的是加工好的肉製品,他們的需求掌握在屠宰加工企業手裡,但中國的消費者吃的是鮮肉,他們的需求離養豬企業更近。誰代表需求,誰就會有更強的話語權。

所以,長江證券這份報告得出的結論是,不管豬價走高還是走低,中國的生豬養殖行業正在發生兩個積極的變化:

第一個,上游養殖業的集中度正在加快提升,這會導致整個產業鏈的利潤分配越來越傾斜到上游的養豬業。

第二個,雖然在上游養豬利潤豐厚,但是小玩家的時代結束了。因為它進入了一個高投入製造高壁壘,從而才能獲得高回報,有了高回報才有能力再次高投入的循環。

中國的豬肉消費市場,一年將近7億頭豬的消費,全國最大的前五家養豬公司,做得再好再賺錢,也才佔了其中的4000多萬頭。

那就意味著,還有80%-90%的行業空間放在那裡,等著有能力的玩家證明自己。

長江證券預測說,到2020年,養豬行業的CR5會提升到14.4%,哪怕實現了也還是不高。你看瓶裝水行業,農夫山泉一家就拿下20%了。

外行公司會在裡面有勝算嗎?我們暫時還不知道。但是,你不妨先去看看,目前排在行業頭部的幾家公司,都有什麼不同的打法,各自的差異化競爭是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