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0到38萬億:信用卡行業激盪35年

從0到38萬億:信用卡行業激盪35年

信用卡行業的30多年,是“中國浩瀚金融史上的光輝一頁。”

本文由「輕金融」出品 作者:李靜瑕

“千萬不要忘記,創新就是為顧客創造新的價值。”管理學大師德魯克的這句話,用來形容信用卡行業的誕生與發展史,可謂貼切。

早在1951年,美國一位叫麥克納馬拉的商人在紐約一家餐廳用餐,但結賬時卻發現沒有帶現金。這一次尷尬的用餐經歷,催生了世界上第一張信用卡的誕生。

中國第一張信用卡的出現,也來自最樸素的需求。1984年,當中行珠海分行的周炳志在香港逛商場,第一次發現只要一張信用卡就能輕鬆購物,這次經歷直接推動了中國第一張信用卡——珠海中銀卡在1985年3月問世。

誰也沒料到,一張小卡片,在短短30多年的時間,已經撬動了幾十萬億的交易額。時過境遷,商場、餐飲等催生信用卡的最原始的場景,如今依然是推動信用卡取得不斷突破的重要場景和動力。

從1985年到2020年,中國信用卡行業也走過了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髮卡量達到了近10億張、年交易額近40萬億,信用卡在刺激消費、促進經濟轉型、加快信用體系建設、“為客戶創造新的價值”等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如今的信用卡,不僅連接了數億用戶和上千萬商戶,也成為銀行提供綜合金融服務、推動零售金融轉型、數字化轉型的重要工具。而這激盪的35年中,也蘊含著推動信用卡更好前行的啟示。

一、信用卡行業的光榮與夢想


從少數人使用,到“飛入尋常百姓家”;從1家髮卡銀行,到如今300多家髮卡銀行,信用卡行業的蓬勃發展背後,經歷了無數銀行人的努力與創新。

在中行發行國內第一張信用卡後,工行、農行、中行、交行等銀行的信用卡產品陸續面世,同時中國的消費金融市場也開始起步,但受制消費水平、市場環境等因素,此後較長時間信用卡行業發展緩慢。

信用卡行業的第一輪跨越式發展,始於2002年。當年有兩個大事件,一是銀聯成立,信用卡規模化進程開始;二是第一個獨立信用卡中心工行牡丹信用卡中心也成立,專業化經營開始替代信用卡的總分行模式。隨後,農行、建行、中信、光大、民生等銀行的信用卡中心紛紛成立。

2003年,被認為是信用卡的發展“元年”和爆發之年,信用卡“步入了由小到大、由大到強、由強到精的快車道”;2006年央行個人徵信系統上線,信用卡在擴大消費、推進誠信體系、推動經濟結構轉型等方面的作用日漸凸顯。

2008年一季度,信用卡髮卡量達到1.047億張,信用卡行業用了23年的時間首次突破了1億張,領先的銀行開始加大信用卡快速獲客。

不過,也是在2008年~2009年,信用卡行業迎來轉折點:一方面,2009年信用卡髮卡量增速達30%,此後10年再沒超過這一增速,當年信用卡交易總金額同比大幅增長了69.9%;另一方面,金融危機爆發,信用卡風險開始陸續暴露,各家銀行也逐漸向精細化轉變。

從0到38萬億:信用卡行業激盪35年

製圖:輕金融

一位國有行副行長曾評價,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開啟了信用卡產業的“沸騰年代”。

信用卡行業的第二次騰飛,從2010年前後開始。2009年底信用卡髮卡量1.86億張,到了2012年已達3.3億張,2012年全年信用卡交易金額首次突破10萬億元。

在這幾年裡,信用卡交易金額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的佔比也出現快速提升,從2007年的11.2%,到2013年末已經上升到了55.8%,信用卡在促進國內居民消費、拉動經濟增長、驅動結構轉型方面的作用不斷加強。

從2013年開始,互聯網渠道發展迅猛,銀行業開始積極探索移動互聯網及大數據時代下新的信用卡業務經營模式,不斷推動產品創新、優化用戶體驗,擴大信用卡品牌的影響力。

然而,互聯網金融的爆發,對信用卡也造成了一定衝擊,2015 年,信用卡和借貸合一卡出現負增長,當年髮卡量下降5.05%。不過,2016 年,央行發佈“信用卡新規”,信用卡增速又開始突飛猛進。

在這一時期,敏銳的銀行,開始加大與互聯網巨頭、科技公司的跨界合作。2014年,中信銀行通過網絡聯名卡產品,成為當時業內唯一與BAT全面深度合作的銀行。

即便到今天,這家銀行仍保持了一貫的敏銳。今年9月25日,中信銀行與華為錢包合作發行的首款聯名信用卡——中信銀行Huawei Card國內正式發行,面向華為用戶量身打造一款“手機裡的信用卡”,兼具信用賬戶智能管理、手機便捷支付、賬戶安全可靠等三大特色,滿足手機用戶線上、線下全場景支付的消費需求。雙方通過整合中信銀行領先的金融服務優勢、風控技術,以及華為的智能終端科技能力,打造全新的支付生態,為用戶創造更安全的支付環境和優質的用卡體驗。

另一家股份行招行也是從2014開始加大與互聯網企業的合作,大力推動聯名卡發行,2016 明確了“移動優先”策略,積極推動數字化營銷與服務創新,2020年上半年招行信用卡數字化獲客佔比已經提升到62.65%;平安銀行也從2015年開始推動網絡渠道獲客和傳統渠道客戶的線上轉化,當年網絡渠道獲客同比增長173%。

從0到38萬億:信用卡行業激盪35年

製圖:輕金融

“十年來,我國信用卡髮卡量從1.86億張增長到9.7億張,信用卡交易總額從3.5萬億元增長到38.2萬億元,翻了10倍以上。2018年,信用卡活卡率達73.2%,人均持卡量0.7張,兩項指標均處於歷史高位。”《中國銀行卡產業發展藍皮書》指出。

在談到信用卡產業所發揮的行業作用時,銀保監會副主席曹宇曾撰文指出有三大方面,一是信用卡業務發展促進了居民消費,滿足消費者個性化、多樣化的金融需求;二是信用卡業務發展帶動了整個上下游產業鏈的發展;三是信用卡業務發展推動了社會誠信建設。

信用卡的30多年,是“中國浩瀚金融史上的光輝一頁。”一位國有銀行副行長如是評價。

二、扛起銀行零售轉型的大旗

擁有逆週期、高收益特徵的信用卡業務,不僅是銀行零售金融業務轉型的重要突破口,也對銀行的中間業務收入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雖然國有行佈局信用卡時間最早,都超過了30多年,不過據輕金融統計,在各類銀行中,股份行信用卡佔零售比重最高,8家股份行的信用卡佔零售比重在22%~37%之間,零售業務對信用卡依賴度更高。

其次是國有行,截至2020年上半年,四大國有行信用卡貸款佔零售貸款比重在8%~11%之間,也是四大行住房貸款以外佔比最高的零售貸款類別。而上市城商行的信用卡佔零售貸款比重大部分都在5%以下。

“信用卡業務為銀行業創新發展注入了持續活力”。曹宇指出,信用卡推動了傳統銀行服務模式、產品模式、發展模式、管理模式等四大方面的創新,信用卡業務已成為商業銀行金融產品創新最集中的領域之一。

“目前,我國信用卡市場已經初步形成了商業銀行內設部門經營、信用卡中心相對獨立經營以及農村中小金融機構聯合經營等多樣化的管理模式。”

從當前的信用卡格局來看,無論是髮卡量、交易額還是貸款餘額,大中型銀行的市場份額都在90%以上。

從髮卡量看,截至2019年末,工行、建行、中行、農行、交行、招行等6家銀行都進入了1億張的俱樂部;從信用卡貸款餘額看,建行最高,達到7412億元,工行以6779億元排其次;在股份行中招行最高,達6710億元,中信銀行與平安銀行也在5000億以上。

信用卡還是銀行獲取客戶、經營客戶的重要戰場。“信用支付滲透到衣、食、住、行、康、樂、教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高頻多維度數據能夠幫助銀行更好的瞭解客戶,更好進行客戶經營和風險控制。”

據中金公司估算,樣本銀行信用卡業務收入對全行營收貢獻度,由2015年的9%提升至2019年的17%。2019年,國有六大行信用卡髮卡量佔零售客戶數量比例為14.8%,而主要上市股份行高達72.2%,華夏、中信、光大比例均超過70%。

再來看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信用卡營業收入與佔比,這一數據能看出信用卡對銀行營收的貢獻度。2019年,廣發銀行、平安銀行、光大銀行、中信銀行、招商銀行等機構信用卡業務對全行營收貢獻超過30%,廣發銀行信用卡業務貢獻度更是超過了50%。

在評估信用卡業務競爭力時,中金公司認為,招行、平安、建行、中信等機構較為領先;華泰證券也認為,行業領先者包括招行、建行,而有力挑戰者則包括中信銀行、平安銀行。

三、數字化決勝行業未來

一年一度,中國銀行業協會都會發布《中國銀行卡產業發展藍皮書》。最新一期的《藍皮書》,以中國信用卡誕生35週年為主題,展現了銀行卡產業數字化轉型的創新成果,並探討了銀行卡產業在金融科技和移動互聯網融合下的前景。

在銀行業與信用卡行業逐步步入全面數字化和存量客戶經營時代的背景下,金融科技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為銀行差異化消費場景創新提供了更多可能。

“非接觸服務浪潮席捲之後,信用卡這一商業銀行最具互聯網基因的產品線,應如何把握機遇、順應趨勢,探索出一條線上化、數字化、智慧化、生態化的發展道路。”工行牡丹卡中心總裁王都富近日撰文指出。

具體而言,金融科技新技術主要從三大方面助力銀行信用卡業務創新,一是營銷獲客,二是內部經營的效率提升,三是應用度較高的風險管控、反欺詐。領先的信用卡機構,已經在產品、支付、營銷、服務和渠道等方面加快業務創新與數字化轉型步伐,突破傳統有形介質和支付場景的侷限。

從代表性銀行的動作看,2020年上半年工行針對六類電商、八大場景加大線上收單營銷力度;建行則深入推進信用卡業務數字化、平臺化和精細化發展,發揮數字化經營的優勢,聚焦生態場景,來促進獲客、黏客和業務的發展;農行表示,現在信用卡消費在某一些區域還是有爆發性增長,仍將以數字化轉型來引領。

與此同時,一些代表性股份行也把數字化能力打造成信用卡業務的一大核心競爭力。比如,在信用卡數字化創新上,中信銀行一方面主動加大金融科技創新,推動信用卡自主研發突破新高度;另一方面,打造覆蓋用戶全消費場景的“生活+金融”生態圈,同時推出一系列優惠活動,助力產業與消費實現“雙升級”。

在關鍵時刻,信用卡機構始終不忘踐行社會責任,《藍皮書》特別提到,2020年初,在疫情和經濟社會發展關鍵時期,銀行卡產業各方創新多樣化線上服務模式,優化金融服務環境,持續提升客戶體驗,積極助力推動國民經濟恢復正常循環,切實履行產業社會責任。

在銀行業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當下,展望未來,無論是推進客戶體驗、提高營銷效率、提升品牌影響力還是加強風控能力,金融科技都能給信用卡行業帶來源源不斷的動力,領先的信用卡機構有望繼續破浪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