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厚照——明朝唯三敢於提刀上陣的皇帝

朱厚照——明朝唯三敢於提刀上陣的皇帝

朱厚照是明朝被黑的最慘的一位皇帝,清朝教育皇子的時候經常用“你想學朱厚照嗎?”可見朱厚照的荒唐,但是卻不是一個糊塗昏庸的人。朱厚照被編排的最厲害的原因有可能有三個:1、朱厚照活著的時候就跟當朝的大臣關係及其惡劣。2、朱厚照沒兒子,他死後是明朝皇帝就成了堂兄弟的嘉靖,嘉靖另一支為了證明自己的法統的正確性,也會縱容抹黑朱厚照。3、清朝人為了統治需要,極力抹黑。用黃仁宇先生的話描述,朱厚照擁有著膽魄,體格,精力,想象力,創造力這些開拓君主的特質,卻被要求成為一個儒家導向下的守成之君,本身就是命運的錯誤安排。

千傾地一根苗

朱厚照是朱佑樘的嫡長子,15歲登基,在位時間16年。由於朱佑樘只娶了一個老婆,作為嫡長子的朱厚照擁有著無可置疑繼承權。同時朱佑樘勵精圖治將大明帶入了弘治中興,給朱厚照留下了一份豐厚的家業。他擁有著幸福的童年,是個標準的富二代,成長於治世,享受過父母寵愛。明代皇子一般出閣讀書的七、八歲左右,孝宗自己是在6歲,朱厚照稍晚,8歲出閣。也就是說,從8歲到15歲,朱厚照最少也接受了7年的嚴格教育。

朱厚照喜歡吟詩作畫且精通音律,“作詩揮筆輒就,曾不構思” 並“能自度曲,被歌瞥”,好談論哲學,宗教,精通道家,穆斯林,藏傳佛教等諸多宗教精義,能熟練用多種語言進行交流,卻從不沉迷任何一個宗教,反而以一種超脫的眼光來宏觀對比點評。

這些記錄跟明朝那些事中朱厚照是個文盲的記錄出入極大。

軍事——給自己升官的皇帝

給自己取名朱壽,自封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後來給自己加封鎮國公。這確實是一件很荒唐的事,但是也看得出朱厚照的可愛。

《明實錄》講到武宗巡視西北邊,沿途行軍時的情景說:“自宣府抵西陲,往返數千裡,上乘馬,腰弓矢,衝風雪,備歷險厄,有司具輦以隨,也不御。閹寺從者多病憊弗支,而上不以為勞也。朱厚照通過廣收“義子”,京軍與邊軍輪調等方式,逐步加強了皇帝對軍隊的控制,並完善了軍隊的指揮系統,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明軍的戰鬥力。

正德十二年(1517年)十月,在得知蒙古小王子部寇關來襲,武宗非常高興,親自佈置,希望同小王子大戰一場,即“應州之戰”。這場戰鬥十分激烈,明軍一度被蒙古軍分割包圍。武宗見狀親自率領一軍援救,才使得明軍解圍。雙方大小百餘戰,期間武宗與普通士兵同吃同住,甚至還親手殺敵一人,極大地鼓舞了明軍士氣。最後,小王子自度難以取勝,引兵西去,明軍取得了一場難得的勝利,史稱“應州大捷”。想明英宗當年率20萬大軍卻在“土木堡之變”中成了蒙古軍的俘虜,而此次武宗率五六萬人抗擊四五萬蒙古軍取得了軍事上的勝利,此後蒙古兵長時間內不敢內犯便是這次戰鬥的直接結果。而且在這場戰鬥中,武宗親為指揮佈置,戰術正確,指揮得法,體現了較高的軍事指揮才能。應州之役,成為武宗一生中最為光彩的時刻。雖然後世對於這場“應州大捷”抱很多懷疑態度,但蒙古小王子部在此戰之後數年內,再無大舉南下,確是事實。而縱觀明代帝王中,能夠率軍衝鋒陷陣在一線的,除了朱棣,也唯有朱厚照一人耳。

明武宗以錦堂老人的身份重啟關西情報網,置巴歐坊,讓明朝走出母語圈,也對敵人的敵友關係瞭解非常清楚。正德十三年,土魯番犯肅州。守臣陳九疇因遺卜六王彩幣,使乘虛襲破土魯番三城,殺擄以萬計。 以至於朱厚熜常與大臣傳唱明武宗事蹟:“於時兵何卒辦,將何卒良,至 今人有傳其事者,可為訓乎”,“皇高祖考歲一巡邊,皇兄亦聖威遠震彼,乃今內逆欺,外賊侮,可嘅”。

朱厚熜:皇高祖考歲一巡邊,皇兄亦聖威遠震彼,乃今內逆欺,外賊侮,可嘅於時兵何卒辦,將何卒良,至 今人有傳其事者,可為訓乎。

毛主席:《明史》我看了最生氣。明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不識字的兩個皇帝搞得比較好,明武宗、明英宗還稍好些以外,其餘的都不好,盡做壞事。

執政

弘治年間,文臣集團已經習慣了掌控皇帝,在明武宗初年文臣集團跟宦官集團為代表的八虎發生了激烈的碰撞,文人集團原本想趁八虎為首的宦官集團根基不穩之機,擊垮皇帝的秘書團隊,完成對皇帝的掌控,雖然正德五年劉瑾倒臺,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大批弘治年間的重臣相繼致仕,犧牲劉瑾,不是文人集團的勝利,而是在朱厚照安排下進行的一次權力再分配,或者說重新的洗牌。意在剔除一些橫生的枝節,做人員的精簡化,並順勢緩和朝臣與皇權的尖銳矛盾。劉瑾只是朱厚照掌權後的“烹狗和藏弓”。而後來錢寧,江彬之流,不過是宦官集團的另一種演變方式罷了。經歷了這次博弈,文人集團認識到他們不可能掌控皇帝本人,學會必須跟皇帝合作。

武宗在紫禁城旁邊建了豹房,每日在豹房內嬉戲玩樂,雖然不入大內,但是仍時常上朝聽政,批答奏章,決定國家重大事件。不願上朝時,就通過司禮監傳達自己的聖旨,命內閣執行。即使他遠在宣府的時候,雖說大臣不許前來,但還是特別強調,奏章要一件不少地送到宣府。所以說,武宗雖是荒唐,但在大事上一點也不糊塗。

朱厚照年間也是名臣輩出,內閣首輔劉健、一品大學士謝遷、內閣首輔李東陽、華蓋殿大學士焦芳、文淵閣大學士王鏊、太保兼內閣首輔楊廷和、左副都御史劉宇、吏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吏部尚書曹元、光祿大夫兼太子少師梁儲、劉忠、內閣首輔費宏、內閣首輔楊一清、靳貴、蔣冕、東閣大學士毛紀。在這些能力威望出眾的名臣的輔佐下,正德年間的政局還算平穩。

朱厚照受父親的影響,在減免地方賦稅,減輕民眾負擔上做的也不差。這是一組數據:正德元年,減蘇杭織造歲幣,免陝西災區稅糧;正德三年,賑南京,鳳陽饑荒;正德六年,免南方數省“流民暴動”區域一年稅糧;......正德十四年,免南直隸稅糧,為山東,山西,河南,湖廣數省流民提供房舍,糧食,種子,耕牛,並免稅五年......雖然從減免的數額上看並不能與弘治年相提並論,但正德年的減稅範圍依然很廣,持續時間也很長,在明代亦屈指可數。

明代中後期,救災機制建設趨於完善,急賑、報災、勘災到賑濟、撫卹,基本形成一套較為嚴格的因對抗全球氣候變化而產生的天災救災程序。正德水災賑災迅速有力,萬曆水災賑災遲緩不力。正德水災發生後在巡撫秦金的領導下,由布政司、按察司派遣各道守巡、管糧、撫民等官“親詣被災州縣查勘極貧軍民受害之家量給倉糧賑濟安插”,“量給倉糧賑濟安插”說明當時已有急賑舉措。能夠組織急賑 一方面說明地方官對救災的高度重視、組織有力,另一方面說明尚有辦法和渠道獲得救災錢糧。在吳廷舉受命總理湖廣賑務之前,巡撫秦金組織和領導了湖廣的急賑工作,有效地控制了災情的惡化與蔓延,罕有大面積嚴重饑荒。而萬曆二十一年五月河南大水災發生後,由於巡撫頻更,早期急賑工作組織領導不力災情惡化遂至不可收拾最終釀成萬曆二十一年冬至次年春的大面積饑荒,人食人慘狀到處發生。萬曆一朝多征戰,故注重名將之戰法抑或名臣之韜略,實乃捨本逐末。正德一朝封建經濟潛力得以大幅釋放,其生產效率與社會組織能力,正德實勝萬曆。

愛情

朱厚照有九位正式冊封的妃子,但是朱厚照長期在外遊樂,沒有生下一兒半女。在寵臣的慫恿下,蒐羅了大量的能歌善舞的女人,多達十車。

這也許是明朝的特色,很多皇帝都有愛情故事被寫入歷史,朱厚照也有一段愛情被記錄在歷史當中,劉娘娘。

劉娘娘,《明史》中記載,有劉良女者,晉府樂公楊騰妻也,以謳進,遂大寵幸。寧王叛亂時,朱厚照御駕親征,大軍出行不便攜帶女眷,將劉娘娘送到潞河一帶,劉娘娘將所帶玉簪給了朱厚照,並約定朱厚照派人來接的時候需要帶著玉簪才跟來人走,王陽明迅速把寧王叛亂平定,朱厚照騎馬過河的時候不小心把玉簪丟了,派人去接劉娘娘的時候,因為沒有玉簪,劉娘娘始終不同意跟來人走,朱厚照很無奈,親自乘著畫舫到潞河去接劉娘娘。到南京後見到大佛寺,朱厚照非常高興,便施捨了很多財務,有的時候會用劉娘娘的署名。劉娘娘沒有恃寵而驕,在朱厚照揚州痴迷騎馬打獵的時候,劉娘娘規勸才打消了到四川等地遊樂的念頭。劉娘娘一直沒有明份,有可能是朱厚照死的太早還沒來得及冊封,這個女人很幸運,在朱厚照死後沒有與朱厚照的寵臣江彬等人被清算,一直活到嘉靖時期,死後還有專屬的墓葬,有陪葬品,她的墓位於清昌平東北八十里,與康陵遙遙相望,乾隆年間,她的墓被盜,挖出大量珍寶,盜墓者被縣官捕獲,此時才被知曉。

藩王叛亂和流民起義

可能是朱厚照玩的太狠了,讓藩王們得這是一個可趁之機,安化王朱寘鐇和寧王朱宸濠分別舉兵叛亂,但是朱寘鐇造反被仇鉞帶著百十個家丁35天就撲滅了,朱宸濠被後來的影視劇被描述的很NB,但是被王陽明帶著一群民兵43天也滅掉了。並沒有引起太大的波瀾。

正德年間明朝人口暴增,土地兼併嚴重,大量農民破產,在直隸地區爆發了劉六劉七農民起義是,劉六劉七最初是劫富濟貧,被稱為“響馬盜”,他們於正德五年(1510年)十月,在霸州發動起義,數千農民響應。次年,起義軍由河北攻入山東,以後又由山東回攻京畿。起義前後持續三年,轉戰南北直隸、山東、河南、湖廣等廣大地區。隨著朱厚照調集邊軍等進行鎮壓,流民軍慢慢被剿滅。

隨著人口壓力和土地兼併,從正德年開始,明朝開始了對川藏邊界、湖廣山區、西南各省開始開發,開啟了西南地區歸化的進程。

八虎

以太監劉瑾、張永、谷大用、馬永成、丘聚、羅祥、魏彬、高鳳八名太監為首組成了一個可以跟外朝抗衡的內朝集團,由於劉瑾玩過頭了廢了劉瑾而補充了江彬、錢寧,正德一直依靠內朝牢牢的掌控者刀把子、錢袋子,這也是他這麼折騰,正德年間還算朝局穩定的重要原因。

結論

以三駕馬車的理論來論,刀把子、錢袋子和筆桿子,正德皇帝看似荒唐,但是對刀把子握的牢牢的,錢袋子捂得嚴嚴的,外朝整體運轉也非誠正常。明代中期的問題基本上都大同小異,對於這些問題的解決,朱厚照其實並沒有給出一份合格的答卷,於社稷百姓來說,朱厚照做的也沒有父親孝宗來得實惠。朱厚照算不上是一位優秀的君主,但同樣也不是很多人口中的亡國之君。畢竟因為沒兒子,死後也沒人願意給他說好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