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滄桑西街村-今日頭條-手機光明網

風雨滄桑西街村

古城西門是西街村的入口彥強攝

風雨滄桑西街村

世襲翰林府彥強攝

風雨滄桑西街村

繪圖/王偉賓

□郝子奇

太行山在鶴壁西部停止了蜿蜒,華北平原在山下遼闊起來。在離太行山餘脈不遠的浚縣,有個古村落名叫西街村,整體呈長方形,南端為丘陵,中、北部為平原,佔地1.5平方公里,在元代已現雛形。

西街村內有不少傳統建築,有文廟、王爺廟、浮山寺、白衣閣等。還有明城牆古遺址、古井、運河碼頭等遺蹟。古代浚縣八大景中的“歲寒雙秀”“云溪燕語”都和它有關。村裡,百年以上古樹名木有10多棵,還有社火等非物質文化遺產。2013年,它被列入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西街村至今仍保持著明清時期的格局,街巷兩旁和衚衕深處,遺存大量傳統民居,有較高的文物價值。2016年1月,“西街村傳統民居”被公佈為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

西街村傳統民居,有著中原太行文化圈的民居建築風格,院落為一進四合院或多進院落,建築由門樓、倒座、照壁、廂房、客房、樓房等組成,部分臨街民居,為前店後院建築佈局。房屋大部分為磚石砌築的硬山式灰瓦頂建築,門樓多為傳統退堂式門樓,正房門額砌有帶題字的門頭石匾,山牆墀頭磚雕精美。

西街村傳統民居中,保存較完好的有十幾處院落,如西大街世襲翰林府、王爺廟街王繼安老宅、南山街劉氏宅邸、西后街張春和老宅、文廟街李岐山老宅、縣前街武裝部舊址片區老宅等,它們各具特色,都有一段傳奇的故事。

西大街世襲翰林府,建於清光緒年間,有厚重的歷史和獨特價值。

翰林府主人姓端木,相傳是孔子弟子端木賜(字子貢)的後裔。端木家族世居浚縣,據《端木氏家譜》介紹,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康熙皇帝南巡返京路經浚縣,端木子貢的七十世嫡裔端木謙迎駕覲見。康熙封端木謙為翰林院五經博士,世代相襲。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康熙西巡迴京路過湯陰縣宜溝鎮,端木謙請求賜匾,康熙至彰德(今安陽)行宮,為端木謙賜書“賢哲遺庥”。

據端木氏後裔端木慶祿介紹,光緒年間,端木氏又在西大街大興土木建起現在的世襲翰林府,將“賢哲遺庥”製成紫檀木匾懸掛於門頭,大門兩旁有楹聯,上聯為“舉國鹹修太史第”,下聯為“普天同老賢人家”,匾聯消失於民國時期。

世襲翰林府由東西兩院組成,院落坐南面北,北臨西大街,南臨西后街。兩院南北總長60米,東西總寬35.5米,佔地2130平方米。院內均為硬山式灰瓦頂建築,牆體下部砌青石上部砌青磚。隨著時間的流逝,部分建築被改建或坍塌。2014年至2015年,浚縣文物旅遊局對世襲翰林府進行了全面維修,對損毀建築進行恢復重建。

重建後的翰林府東院分兩進院落,中軸線上“七門相照”,東西兩側建築對稱分佈。東院一進院正房為外出廊客廳(當地人叫客會),為族人議事和接待賓客的地方。東院二進院過廳(又叫穿堂屋)有五間,明間可通前後,次、稍間相通,門口設在過道內。東稍間地面有一地道口,地道可通二進院正中地下暗室。據曾在此居住的端木繁正介紹,地道原是儲物用,抗戰時期,浚縣抗日誌士常仙甫曾躲藏於此。西院一進院正面為過廳,面闊三間進深兩間,前後帶廊。西院二進院為樓院,東、西廂房和正房均為兩層樓房。

劉氏宅邸位於西街村老南山街的最南端,此宅系明代建築,分為客位、內院和牛馬三個院落,據說劉氏先祖曾為南方某地知縣,致仕還鄉建宅安居。這處宅邸有不少精緻的建築細節,最深處的主房,前有二柱為松杉木所制。木花欞窗的頂窗上雕有暗八仙圖案,意在為主人辟邪防災、祈福迎祥。

西街村有座王爺廟,背後是一段悲壯的歷史。元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紅巾軍進攻浚縣城,知州王士元及其子致微率兵頑強抵抗,城破后王士元全家遇難。明朝浚縣知縣陸光祖在此建祠紀念,祠名“忠孝祠”,老百姓俗稱“王爺廟”。逢年過節,到此上香燒紙的鄉民絡繹不絕,將王爺廟和南山街之間踩出一條路,老百姓叫它“王爺廟街”。王爺廟現存正房三間,保存基本完好。

在西街村,像王爺廟街這樣因官衙文化聞名的街巷還有文廟街,文廟街上有浚縣老文廟,禮門牆上鑲有石碑,碑文斑駁不清,依稀能看到“一應文武官員軍民人等至此落轎下馬”的字跡。

西街村的西大街長約600米,東起文治閣,西至西城門,自明朝起直至上世紀80年代,西大街都是西街村乃至浚縣縣城的行政商業文化中心。

它自古是交通要道,明清時期,各類小吃、飯莊、茶館、糧店、綢緞布匹、中醫藥鋪分列街道兩廂,集中了眾多老字號,馬幫、推車隊、挑夫隊往來貿易、川流不息。

西大街至今保留著商業古風。街道兩側店鋪林立,商品琳琅滿目。夜晚華燈齊放,沿街門店大開,遊人如織,有著歷史傳承的眾多浚縣小吃,令遊人流連忘返。

義興蔣燒雞系蔣連成(號老壁)所創,至今已傳300餘載。清順治年間,蔣家人在祖傳秘方基礎上改進,使得燒雞色味俱佳,可與道口義興張燒雞齊名。浚縣梨膏糖以雪梨或白鴨梨和中草藥為主要原料,添加冰糖、橘紅粉、芝麻、薑末等熬製而成,有祛痰化瘀之功效。

吳莊餄餎距今已有百餘年曆史,為浚縣特色小吃。子饃也叫石子饃,因在鵝卵石上烘焙製成得名,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曆史。子饃採用的都是上等麵粉,配上油、蔥花等製成火燒,再加入肉絲放到燒得滾燙的鵝卵石上炕熟,再澆入雞蛋烤熟。油酥鹹香的火燒,配上絲絲嫩滑的雞蛋,味道好極了。

在浚縣,但凡婚喪嫁娶或招待尊貴客人,多以八大碗宴客。八大碗有十個盤八個碗兩個湯,集中了扒、燜、醬、燒、燉、炒、蒸、熘等烹飪技法,好吃又好看。

西大街沿街門店中,還有多家店經營著傳統工藝美術品。浚縣泥咕咕起源於隋末,2006年,泥咕咕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浚縣社火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西街村社火是浚縣社火中較大的一支,歷史悠久,世代傳承,保留節目有高蹺、秧歌、獅子、花籃、竹馬、二鬼打架等。

大平調劇種起源於明代,西街村人李德平是浚縣大平調劇團主演,2011年5月,大平調被列入國家第三批“非遺”名錄,李德平成為代表性傳承人。

作為浚縣歷史文化名城重要組成部分,西街村以獨特的風韻,彰顯著自己的存在。它厚重的歷史,讓人們留戀不捨。它又不斷翻開新的內容,讓人耳目一新。

來源: 河南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