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故里英雄多——四川省中江縣把黃繼光精神打造成城市文化名片

【黃繼光小傳】

黃繼光(1931年1月8日-1952年10月20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著名戰鬥英雄。四川省中江縣人,中國人民志願軍第15軍第135團2營通訊員。1951年參軍,作戰勇敢,立三等功一次。1952年10月20日,在朝鮮上甘嶺地區597.9高地犧牲,年僅21歲。被中國人民志願軍領導機關追記特等功,追授“特級英雄”稱號,所在部隊黨委追授他為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追授他英雄稱號和金星獎章、一級國旗勳章。

“為了全祖國家中人等幸福日子,男有決心在戰鬥中為人民服務,不立功不下戰場!”10月9日,記者走進四川省中江縣黃繼光紀念館,誦讀黃繼光給母親鄧芳芝的最後一封來信,又一次被“不怕困難、敢於勝利”的繼光精神深深震撼。

黃繼光,一個把英雄事蹟印刻在課本里的人物,他是每位小學語文教師都會向學生介紹的最可愛的人。黃繼光於1931年生於四川省德陽市中江縣,是中國人民志願軍的一名通訊員。1952年10月20日,他在朝鮮上甘嶺597.9高地用自己的胸膛抵住了敵人的槍口,壯烈犧牲。幾十年來,黃繼光一直是中華兒女心中的偉大英雄。

漫步在中江縣城,記者時時處處都能感受到對英雄的追思與懷念。在中江縣,以黃繼光名字命名的地方多達10餘處,包括繼光大道、繼光水庫、繼光橋、繼光實驗學校等。多年來,黃繼光英雄事蹟已在中江縣家喻戶曉,成為中江縣一張名片。

“一個名字就是一個精神標杆,將英雄的名字和事蹟融入城市文化,讓崇尚英雄根植於群眾血脈,讓人人都來爭當英雄傳人。”中江縣人武部部長楊勇感慨地說。

中江縣人武部在黃繼光紀念館前舉行歡送新兵儀式。黃凱攝

“從三爸黃繼光開始,我們家裡就有了崇軍尚武、爭當英雄的傳統。”採訪中,黃繼光的侄子黃擁軍向記者介紹,黃繼光犧牲後,黃繼光的母親鄧芳芝又送小兒子黃繼恕(即黃擁軍的父親)參軍去了朝鮮。1958年,黃繼恕所在的部隊最後一批撤離朝鮮,隨後,鄧芳芝又相繼送3個孫子、1個孫女參軍入伍。

“這是我的奶奶鄧芳芝在三爸犧牲後定下的家規:凡黃氏子孫,不論男女只要符合條件都必須參軍!從三爸算起,加上去年新入伍的唐凱,我們家裡已有16個人參軍了!”黃擁軍顯得十分激動和自豪。

“我的名字是奶奶取的,按照傳統,我們都應該以‘照’字輩取名,但我們家族都喜歡取蘊含軍旅元素的名字,所以我叫‘擁軍’。”黃擁軍說,受三爸精神鼓舞,自己於1989年參軍。退伍回鄉後,黃擁軍放棄縣裡安排的工作,主動要求到黃繼光紀念館擔任講解員,宣揚黃繼光事蹟。“作為黃繼光後人,我有責任和義務守護好這座精神高地。”黃擁軍說。

“在上甘嶺戰役的緊急關頭,黃繼光挺身而出,用胸膛堵住了敵人暗堡的機槍口,壯烈犧牲。”聽著黃繼光紀念館中講解員的娓娓講述,前來參觀的人們彷彿穿越到了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大家時而駐足觀看實物展出,時而認真聆聽,不少人眼裡泛起淚光。

“館內219件文物藏品,每一件藏品的背後都有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黃繼光紀念館館長塗琳表示,雖然黃繼光已經離世68年,但他的故事依然被銘記,每年到此參觀的遊客接近70萬人次。

“不能忘記犧牲的英烈,沒有他們的犧牲奉獻,就沒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每年烈士公祭日、清明節,我們都會舉行大型紀念活動,緬懷先烈。特別是我部每年都將專武幹部集訓、主題教育活動、歡送新兵儀式定在黃繼光紀念館前舉行,目的就是要營造愛英雄、學英雄、做英雄的濃厚氛圍。”中江縣人武部政工科幹事彭根表示。

在每年的黃繼光誕辰、犧牲紀念日,人武部幹部和職工早早地來到館內,將館內外打掃得乾乾淨淨,然後義務充當起講解員和宣傳員,為前來緬懷英雄的群眾講解英雄事蹟。

“我沒給老班長丟臉,我又立功了!”得知記者正在中江縣採訪,第38任黃繼光班班長程強打來電話。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12歲的程強舉起了“長大我當空降兵”的橫幅,感動無數國人。如今,程強如願以償地進入黃繼光生前所在部隊,並擔任第38任黃繼光班班長,在考核中屢獲佳績,成為一名精武標兵。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閱兵中,程強還被表彰為徒步方隊先進典型。

“黃繼光烈士的英雄事蹟鼓舞了140萬中江縣兒女,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熱血青年,激發了他們的愛國熱情。英雄故里英雄多,我們的民兵個個都是英雄傳人。”中江縣委書記蘇剛自豪地說。

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中江縣“民兵突擊隊”迅速投入到抗震救災戰鬥中。當得知鄰近的綿竹市災情十分嚴重後,他們舍小家顧大家,第一時間趕赴綿竹災區救援受災群眾;當建興水庫大壩出現重大險情時,他們又不顧疲勞、連續作戰,守護大堤。

今年7月,中江境內連降暴雨,導致河水暴漲,山體滑坡,稻田被淹,房屋倒塌,城區部分路段和個別城鎮出現內澇。危急時刻,縣人武部迅速集結民兵350餘人,不分晝夜奮戰在抗洪一線,救出被困群眾440餘人,轉移群眾2000餘人,加固河堤1500餘米,搶修道路3800餘米,有力地捍衛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