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六分之物,五分養兵!北宋時期真有“八十萬禁軍”嗎?

禁軍,原本是皇帝親軍的意思,也稱為是御林軍。然而,在宋朝,禁軍卻是國家的正規軍,有全國正規軍皆為“天子親兵”的意思。

在中國封建王朝中,北宋時期的禁軍人數是非常多的,著名文學作品《水滸傳》中動輒便是“東京八十萬禁軍”之語。

那麼北宋時期的禁軍數量到底有多少?北宋的軍事力量構成又是如何?本文就來探究下。

一:中央禁軍

天下六分之物,五分養兵!北宋時期真有“八十萬禁軍”嗎?

北宋王朝是建立在五代十國大亂戰基礎之上的,而創建宋朝的趙匡胤本身便是後周禁軍的統帥,由部下黃袍加身而坐上了皇帝的位置。

趙匡胤當上皇帝后,首先要處理的不是統一全國,而是如何想辦法杜絕武將作亂的根源,使得不會再出現第二次陳橋兵變的情況。

在這種大背景下,宋朝的軍制是非常特殊的。

宋軍的前身是後周軍隊,開國之後,禁軍系統分為殿前都指揮使司與侍衛親軍司,而後者又分為侍衛親軍馬軍都指揮使司、侍衛親軍步軍都指揮使司, “兩司三衙”體制便是宋代禁軍最高指揮機構。

北宋皇帝擔心出現武將擁兵自重的局面,因此“兩司三衙”的最高長官均為虛設,只有其官銜,而沒有實際的人去擔任,以求達到皇帝控制全軍的目的。

禁軍是北宋的正規軍,名義上執行的編制為:

大凡百人為都,五都為營,五營為軍,十軍為廂,或隸殿前,或隸兩侍衛司;營又稱指揮,凡五百人為一指揮,其別有五都,統以一營居之。

實際上,北宋禁軍任務屬性不同,分隸單位也不同,其編制也大不相同。

如擔負皇帝出行、儀仗等真正意義上禁軍任務的是:殿前司馬軍諸班直和殿前司步軍諸班直,宋初諸班直人數有數千人(按照南宋時期的說法是“元額三千六百餘人”)。

天下六分之物,五分養兵!北宋時期真有“八十萬禁軍”嗎?

當時的北宋禁軍分上軍、中軍和下軍,其中的上軍是後周禁軍四支主力部隊演變而言的。

分別是殿前司鐵騎馬軍、控鶴步軍演變而來的捧日軍和天武軍;侍衛司龍捷馬軍和虎捷步軍演變而來的龍衛軍和神醜軍。

這四軍之外,殿前司和侍衛司另下轄諸多軍。

如殿前司的雄威軍、效節軍、忠猛軍、龍騎軍、武邊軍、雲捷軍、武騎軍;侍衛司的奉節軍、雄勝軍、常寧軍、懷勇軍、光武軍等。

這些軍為中、下軍,其兵力的數量及精銳程度不如上四軍。

北宋時期,最初的禁軍數量只有十二萬人;後來隨著宋太祖統一全國戰爭的開展,不斷收編降軍為禁軍,同時招募新軍為禁軍,使得到了開寶年間(968—976年),全國軍隊總兵力達到了三十七萬八千人,而禁軍馬、步軍為十九萬三千人,其餘則為地方性且不承擔主要作戰任務的廂軍。

北宋禁軍主要駐紮在北方,有一千七百三十二指揮,而南方只有一百九十五指揮;北方禁軍中駐紮在開封附近的禁軍有六百八十四指揮,其餘一千零四十八指揮主要駐紮在河北、陝西一帶。

後來隨著南方起義的增多,和應對西夏戰事,這兩個方向增設了部分指揮,但京師駐軍最多的局面沒有改變。

而且相對來說京師駐軍是理論上最精銳的,以達到強幹弱枝的目的。

為了防止駐防外地的禁軍互相勾結,經常會在一個地區同時駐紮殿前司和侍衛親軍司的不同部隊。

天下六分之物,五分養兵!北宋時期真有“八十萬禁軍”嗎?

此外北宋還制定了更戍法,駐防禁軍不會在一處長待;而且“將無常兵,兵無常將”。

這種兵制在現代是很常見的,符合現代軍隊的需要;但是在古代,交通條件以及軍隊的指揮系統遠沒有今天這麼發達,這樣的做法使得軍隊來往屯駐消耗大量時間精力,而且將不識兵,兵不識將,不利於作戰。

但是宋朝初年的禁軍,老底子是後周時期創建的,其兵員選拔嚴格,訓練嚴苛,戰鬥力是比較強的。

宋太祖統一全國採取的策略是先南後北,禁軍參加對南統一的戰爭中,罕有敗績,直到完成南部的統一,向北進攻北漢時,才碰到了硬釘子。

此時太祖身邊的班直都是驍勇善戰之兵,當太原城久攻不下之際,東西班直都指揮使李懷中親自攻城,結果“中流矢,幾死”;而後殿前指揮使都虞候趙廷翰“率諸班直叩頭,願先登急擊,以盡死力”。

但是關鍵時刻,宋太祖卻捨不得自己的這些精銳侍衛消耗於登城戰中,說道:

汝曹皆我所訓練,無不以一當百,所以備肘腋,同休慼也;我寧不得太原,豈忍汝曹冒鋒刃,蹈必死之地乎?

但是,宋太祖時期禁軍戰鬥力強大多是因為百戰之師的緣故,而且趙匡胤本人是軍伍出身,極善於治軍統兵,因此北宋禁軍在其手中能發揮出戰鬥力。

在其之後,由於皇帝本人並不具備統軍的能力,而且禁軍素質也良莠不齊,按照非常古板的軍隊調運原則,就要出大問題了。

而宋朝的皇帝解決禁軍戰力不行的辦法是:增兵。希望以人數的優勢來抵消戰力下降帶來的劣勢。這就導致了冗兵問題的出現。

二:大起大落

天下六分之物,五分養兵!北宋時期真有“八十萬禁軍”嗎?

宋太宗時期,增編了大量軍隊,以至於到了至道年間(995—997年),全國軍隊總兵力達到了六十六萬六千人,其中禁軍數量為三十五萬八千人。

這一時期宋軍的數量雖然翻了一番,但是戰鬥力卻大不如太祖時期了。

宋太宗去世後,大臣王禹偶即言:

宋太祖時“所蓄之兵銳而不眾,所用之將專而不疑”;宋太宗時卻“兵威不振,國用轉急,所蓄之兵冗而不盡銳,所用之將眾而不自專故也”。

實際上宋太宗的統兵治軍能力遠不如宋太祖,以至於其在位時期,北伐遼國兩度失利,將自後周以來積蓄的禁軍精銳葬送殆盡,而在西北邊境的處理上,又導致了党項族政權的分離,給北宋後世遺禍無窮。

而太宗時期,在禁軍精銳因伐遼元氣大傷之後,則採用了擴軍而不選銳的策略,從而使得兵員眾多,但戰力卻不行的局面。

到了宋真宗時期,有大臣針對這一問題提出了

“簡銳卒,去冗兵”的方針,但沒有被採納。

不僅如此,為了面對遼國及崛起的党項政權的威脅,真宗進一步擴軍:備西邊,御北塞,搜募戰士,至五十餘萬人。要知道,這一數字僅僅是禁軍人數,再加上其他軍隊,當時已經有“養兵百萬”的說法。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宋軍勉強抵禦住了遼軍的進攻,雙方簽署了“澶淵之盟”,之後開始了北宋建國以來的首次裁軍。

裁軍的結果是:禁軍馬步軍剩餘四十三萬兩千人,而全國軍隊共計九十一萬兩千人。

天下六分之物,五分養兵!北宋時期真有“八十萬禁軍”嗎?

宋軍的裁汰並沒有持續很久,因為西夏政權崛起了,而且在與宋軍的作戰中連戰皆勝,這使得宋仁宗時期的禁軍開始極度膨脹。

宋仁宗時期,“內外所增置禁軍八百六十餘指揮,約四十二萬餘人”,其中侍衛步軍司保捷軍增一百八十五指揮、武衛軍七十四指揮、宣毅軍二百八十八指揮。

這使得北宋禁軍達到了八十二萬六千人,全國總兵力為一百二十五萬九千人,這是中國自三代至當時常備軍數量的最高額,也是後來《水滸傳》八十萬禁軍說法的歷史來源。

這麼多脫產軍人需要供養,給北宋王朝的財政造成了巨大的壓力,所謂“兵興以來,招募尤廣,縣官所養,浮冗者眾”。

而一百二十多萬軍隊還不是北宋兵力的最高峰,到了幾年後的皇佑初年,其兵力攀升至一百四十一萬人。

如此眾多的軍隊,主要是針對西夏方向作戰,另外一部則是應對全國已經此起彼伏的農民起義,在京師和河北還囤積有大量軍人。

但是宋朝禁軍對付農民軍還算得力,而對西夏的戰爭中卻沒有體現出壓倒性的優勢來。

除了北宋時期調兵、統兵之外的因素,單就兵員來說,主要是三個因素所致:

天下六分之物,五分養兵!北宋時期真有“八十萬禁軍”嗎?

其一:北宋禁軍為職業兵制,其中很多人年老之後仍佔著兵額,這些老兵的存在導致禁軍“老弱者眾,緩急又不可用,遇敵則先自敗亡,適所以為驍壯者之累”;

其二:宋軍當時兵額雖多,但存在非常嚴重吃空餉的情況,“馬一營或止數十騎,兵一營或不滿一二百,而將校猥多,賜予廩給,十倍士卒”;

其三:當時兵員的招募標準降低,但凡是發生災亂,即招募災民中身高力壯者,但士兵之精悍並非身材高大即可勝任沙場征戰,此舉使得宋軍質量受到嚴重影響;

宋神宗繼位後,開始銳意改革禁軍,其不僅下令:

不任禁軍者,任廂軍;不任廂軍者,免為民;另規定禁軍“五十以上願為民者,聽之”,由此“免為民者甚眾,冗兵由是大省”。

此外宋神宗年間,還裁撤了部分禁軍番號,但同時將一部分廂軍提升為禁軍。

當然神宗年間的軍隊數量還是有所下降的,禁軍數量下降到了六十一萬兩千兩百四十三人,廂軍則只有二十二萬七千六百二十七人,兩軍合計八十三萬九千八百七十人。

在宋軍兵額下降的同時,由於王安石變法的緣故,還對禁軍軍制進行了一定改革。

如針對禁軍“兵不知將,將不識兵”的情況,開始實行“將兵法”,重新調整了禁軍的部署:

如在開封、河北一線設置了三十七將,其中河北四路為第一至第十七將、府界為第十八至第二十四將、京東為第二十五至第三十三將、京西為第三十四至第三十七將;

天下六分之物,五分養兵!北宋時期真有“八十萬禁軍”嗎?

在西北一線設置了四十二將,鹿延有九將、涇原有十一將、環慶為八將、秦鳳有五將、熙河為八將;

在東南一線設置十三將,兵在三千人以下;此外還設置了二十五指揮。

這裡的將和指揮指的是編制而非將官,這些部隊駐紮在固定的防區,由固定的將軍統兵訓練,解決了兵將不知的局面。

此外,在地方上還推行保甲法,都城和邊關各地經過訓練的保甲有五十多萬人。

在這些軍事舉措之下,宋神宗年間的宋軍不僅數量得以控制,而且作戰能力也得到提高,贏得了部分戰事的勝利,收復了宕、疊、洮、岷、河、臨(熙)六州的戰役,是為熙河開邊 ,初步扭轉了軍事不利的局面。

但宋神宗操之過急,在隨後的五路攻夏和永樂城之戰中均告失敗,使得宋軍的軍事力量遭到重創,自己也因戰事失利而過早去世。

宋神宗去世後,其長子繼位,是為宋哲宗,其未親政前,司馬光等舊黨掌權,放棄了先前開拓的一些領土;哲宗掌權後重啟了西北戰事,並獲得了勝利,後世評價為:

夏自平夏之敗,不復能軍,屢請命乞和。哲宗亦為之寢兵。楶立邊功,為西方最。

然而宋哲宗之後便是宋徽宗了,徽宗時期宋軍禁軍六十萬員額中,空餉至少三分之一。因此在《水滸傳》的那個年代,其實是不存在東京八十萬禁軍的。而且禁軍部隊中僅有西軍有戰鬥力,東京的禁軍不過是儀仗隊而已,隨著西軍精銳在援救東京、太原時大半淪喪,北宋也終究迎來了靖康恥的恥辱時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