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大PK:三個城市的社會工作者參與精神衛生服務模式​

模式大PK:三個城市的社會工作者參與精神衛生服務模式​

王勳,閆芳,羅建軍,等.社會工作者參與精神衛生服務不同模式的比較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20,23(10):1239-1242.

通信作者:馬寧,副研究員,碩士生導師

單位: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精神衛生學重點實驗室(北京大學),國家精神心理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北京大學第六醫院)

一 三地模式介紹

1、北京市專項社工人才培養模式

2015年起,原北京市衛生計生委立項,每年投入經費22萬元開展精神衛生社工培養,培訓時間6~8個月(約400學時),包括理論學習、病房見習及社區實習。2015—2017年共培養66名,2018年正在培養51名。

此外,北京市朝陽區2017年開始自行開展精神衛生社工培訓工作,每批培訓8周,已培養三批共300名。2016年起,原北京市衛生計生委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每年投入24萬元聘用8~10名參加過精神衛生專業培訓的社工,重點在朝陽區和海淀區提供服務,包括協助社區精神疾病防治醫生(精防醫生)組織社區活動、調動社區資源、進行政策宣傳、開展康復活動等。2017—2018年主要在關鍵工作指標相對較低的5個區開展服務,採用按小時付費方式(100元/h)。

2017年起海淀區和朝陽區亦自行購買精神衛生社會工作服務。目前,北京市共有5個區通過政府購買服務項目配備精神衛生社工,共100餘人,各區每年社工的工資待遇都不同,年工資約為8萬元,一般由街道、殘聯或衛生部門支付,主要從事精神衛生知識宣傳、參與社區關愛幫扶小組(精防醫生、派出所民警、民政幹事、殘疾人專職委員、家屬、志願者等組成)例會、個案管理等,開展了多樣化的社區精神康復服務,通過咖啡製作、洗車保潔、手工製作、書法、烘焙、廚藝、趣味運動會等多種形式,不斷提升康復服務質量,讓患者更好地迴歸社會。

2、重慶市購買社工組織服務模式

重慶市的社工組織資源較豐富,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大力引入社區精神康復服務中。自2012年起,重慶市民政局每年投入80萬~100萬元購買精神衛生社工服務,重慶市殘疾人聯合會、原沙坪壩區和渝中區衛生計生委等部門也通過公益創投、公開招標、競爭性談判等形式購買社工服務。重慶市冬青社會工作服務中心成立於2010年,是重慶市第一家社會工作專業服務組織,現有正式員工30名,其中社會工作持證人員22名,心理諮詢持證人員6名,主要服務領域為社區精神衛生、社區矯正、哀傷輔導和社區建設。

2010年開始在重慶市精神病院開展專業社會工作服務,2012年開始依託社區居委會針對居家精神障礙患者開展服務。目前,在渝中區、沙坪壩區、南岸區共設有7個社工站,有從事精神衛生的專職社工12名,社會工作實習生7名;服務內容包括為精神障礙患者及其家庭提供心理疏導、社區照料、困難幫扶、社會融入、資源鏈接、政策協辦等服務,每年服務患者約200人;工作經費主要來源於民政(為主)、衛生和殘聯,均通過項目購買服務方式獲得,2017年項目經費83萬。2016年5月,渝中區樂至醫務社工服務中心在民政局正式註冊,為居家精神障礙患者開展專業醫務社工服務。

3、上海市精神衛生醫療機構社工崗位設置模式

上海市共有18家市(區)級精神衛生中心,其中13家引入了專職社工25名、兼職社工7名。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於2012年引入社工,2015年正式成立社會工作部,有專職社工4名,收入參照醫院行政崗位。

主要工作包括:院內服務,開展小組工作(如住院患者康復成長小組、心理教育小組、照顧者增能小組)、心理社會功能評估、制定出院計劃、提供康復轉介服務;院外工作,指導各區精神衛生中心社工部工作。先後與復旦大學、華東理工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上海大學等多所高校社工系簽訂實習協議,接收社工專業實習生近70名。上海市長寧區、虹口區、嘉定區、寶山區、楊浦區、浦東北區、靜安區7家區精神衛生中心也設立了社工部,服務內容與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類似。社工部在院內提供服務的同時,也對在基層提供服務的社工進行專業指導。

二 三種模式比較

1、社工隊伍發展

全國開展精神衛生社會服務的社工人數非常少,政府主導的專項社工培養,可以短時間內補充人才,並可通過培養協議等方式限定從業方向,減少人才流失。工作待遇方面,政府購買服務項目通常有額度限制,招標協議基本一年一簽,社會組織需要承接更多的項目才能留住社工,不利於社工自身職業發展。機構設崗聘用的形式待遇最為穩定,依託精神衛生醫療機構平臺,社工更容易介入多學科服務團隊,獲得前沿精神科培訓和交流的機會更多,工作專業性更突出。

2、服務側重點

精神衛生服務已打破傳統的精神病院單一服務模式轉向醫院社區一體化服務模式,通過社工的介入,能夠更好地發揮資源鏈接的作用,極大地提高服務的連續性。政府購買服務可從宏觀角度滿足患者群體的主要需求,平衡資源分配,通過項目設計引導社工在社區持續開展服務,服務內容逐步擴展。精神衛生醫療機構內的社工部在開展院內服務的同時,承擔著對下級機構和社區社工服務的指導,起到帶動作用。

3、適用條件

專項社工人才培養模式適用於專項人才缺乏、當地有一定造血能力的地區,購買社工組織服務模式適用於可聯繫社工組織資源較多、孵化和培育社會組織能力較強的地區,機構崗位設置模式適用於精神衛生醫療機構對醫務社會工作服務較重視,在醫療、教學、科研等方面有較高水平的機構。


三 三種模式的推廣前景


伴隨著國家服務現代化的推進,公共服務多元化供給體系被逐步構建,社會組織日益成為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主要承接主體,社會工作在精神衛生領域的重要作用凸顯。無論是政府主導的專項社工培養與使用、購買現有社會組織服務、培育和孵化社會組織,還是專業機構設崗招聘,均為其他地區探索精神衛生社會工作服務提供了參考模式。本文所介紹的三種模式並不是孤立互斥的,而是連接互補的,各地根據實際情況可以綜合發展,也可在本地先開展試點探索,再逐步推廣。

四 建議

加快精神衛生專業社工培養

強化政社良性互動

融入脫貧攻堅行動


模式大PK:三個城市的社會工作者參與精神衛生服務模式​

The end


模式大PK:三個城市的社會工作者參與精神衛生服務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