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科技大學實力刷屏了!華科的霸氣來自哪裡?

華中科技大學實力刷屏了!華科的霸氣來自哪裡?|午後餘味

繼斷供華為、警告大疆之後,又一家中企被美國盯上了……

《紐約時報》22日報道稱,美政府將考慮將海康威視列入黑名單。對這一消息,海康威視投資關係負責人的態度很淡定。然而一條關於華中科技大學的段子卻把大夥兒逗樂了,不少業界人士紛紛轉發:

華中科技大學實力刷屏了!華科的霸氣來自哪裡?|午後餘味
華中科技大學實力刷屏了!華科的霸氣來自哪裡?|午後餘味

原來,海康威視的三位創始人陳宗年、胡揚忠、龔虹嘉都畢業於華中工學院(現華中科技大學),而包括孟晚舟在內的好幾位華為最高管理層也都是出自這所名校。

華中科技大學的科研實力和技術霸氣從何而來?除了華科全體師生的奮鬥之外,有一個人不得不提,他便是從1953年10月華中工學院建校,直到1984年退休,擔任校長達31年的“華科之父”朱九思先生。

1

1916年,朱九思出生在江蘇揚州的一個小商人家庭,根據族譜的記載,他們這一族是宋代大儒,理學家朱熹的後代。

1929年,朱九思考入揚州中學,這是民國時的一所名校,社會上有“北有南開,南有揚中”的說法。

揚州中學課程豐富,文理並重,高中數理化直接用英文版教材,學生們個個是學霸。母校的辦學模式給了朱九思終身難忘的印象,成了他思想深處優質學校的榜樣。

1937年年底,剛剛在武漢大學外語系學習了一年半的朱九思離校赴延安投身革命。此後一直到新中國建立,他都在新聞戰線上辛勤耕耘。

華中科技大學實力刷屏了!華科的霸氣來自哪裡?|午後餘味

1949年朱九思與家人合影

1953年10月華中工學院在武昌喻家山建校,這是建國初期教育學蘇聯模式下建立的一所純工科學院。

當時,武昌城裡過了街道口就是揚灰的泥土路,到校報到的學生下了卡車都成了“灰人”,映入他們眼簾喻家山仍是一座荒山,山前有座石頭牌坊寫著“武昌公墓”。

面對此情此景,學校的教職工和學生都不免有些氣餒。然而黨委副書記朱九思在開學典禮上的一段豪氣干雲的話打消了他們的顧慮:

“在大學,什麼叫為人民服務?為人民服務就是為教師服務,包括我在內,所有幹部都是為教師服務!教師為誰服務?教師為學生服務!”

2

文革期間,許多高等院校的教學和科研都受到了很大的衝擊,但在華中工學院,卻出現了“三個沒有”的奇蹟——學校主要領導人沒有變,師資隊伍沒有散,科研教學設備沒有流失。

這一奇蹟的出現要歸功於當時學校的實際負責人、軍宣隊指揮長劉崑山,在劉崑山的保護下,朱九思在1970年6月就得到解放,後來又恢復了黨委書記兼校長的職務。

當時,許多高級知識分子、大學畢業生無法從事科研,英雄無用武之地。朱九思抓住這個機會,將毛主席指示的“廣積糧”修改為“廣積人”,四處延攬人才。

從1972年到80年代初,華工共從全國20多個省市的500多個單位調進了625名教師。對朱九思的做法,學校裡負責人事的中層幹部並不是很理解,朱九思這樣做思想工作:“你現在不抓住機會,過幾年想要人都要不到了!”

有一位北京大學流體力學專業的畢業生無法發揮作用,而學校很需要這樣的教師,但這個畢業生的妻子學歷較低,調來後工作不好安排,人事處有些猶豫。朱九思知道這件事後,當天就派人事處的教師科科長帶著調令趕往湖南辦理調動手續,把他夫妻倆一起調來。

3

“文革”結束後,朱九思立即“激活”了他儲備的豐富人才資源,著手抓師資隊伍建設。“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他的這一步棋,比全國大多數高校提前了四年。

華中科技大學實力刷屏了!華科的霸氣來自哪裡?|午後餘味

1979年,朱九思出國考察高等教育,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他深入瞭解了麻省理工學院從一所純粹的工科學院不斷新增理科、文科專業,一步步成為世界一流高校的歷史。回國後,他下定決心,為了提高辦學水平,在華中工學院增辦理科、文科、管理學科。

上世紀80年代初,朱九思在全國各工科院校中第一個“吃螃蟹”,將華中理工大學建設成綜合性大學。他向教育部長反覆說明了基礎學科對工科教研的重要性,首先建立了數學系、物理系和化學系。還把華中工學院的英文名稱確定為沿用至今的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他想創辦語言文學專業,但當時獲批的可能性很小。於是先成立中國語言研究所(成立研究所無須報批),把語言學家呂叔湘的第一屆3名研究生全部吸收到華工,創辦《語言研究》期刊,條件成熟後創辦了中文系,後來相繼創立了新聞系、外語系。

4

到過華科的人,都會對這所森林大學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喻家山從荒山變成今天的美麗園林,朱九思功不可沒。他每年帶領教職員工植樹,挖坑要求直徑一米,深半米。他常常說:“根深才能葉茂,種樹和培養人才是一個道理。”

華中科技大學實力刷屏了!華科的霸氣來自哪裡?|午後餘味

為了培養更多更優秀的人才,朱九思想方設法提高教師的福利待遇和科研條件:

1978年,華工恢復了職稱評定工作。朱九思主張不要死扣條件,在原有的高級職稱名額基礎上又多增添了一些名額,還破格將兩位講師提升為正教授。上級某領導對此表示不滿,但朱九思還是堅持己見:“職稱問題體現了知識分子的最大福利!”

1979年,學校建設了400戶住宅,70%分給了一線教師。當北京的許多名大學的教授、副教授們還是“三代五口,單間雙層加閣樓”的時候,華科校園裡的三室一廳、二室一廳已經很普遍了,教師們很早就告別了煤爐、吹煙、搓洗、竹床、露宿消夏的生活方式,向電風扇、洗衣機、煤氣爐的現代家庭生活過渡。

今年2月,華科大羅俊院士負責的“測得迄今最高精度的引力常數G值”科技成果入選2018年“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羅俊院士的恩師陳應天教授是著名物理學家嚴濟慈的關門弟子,從中國科技大學畢業後卻因為家庭出身問題被分配到山東聊城一家機械廠當車工。

人才難得,朱九思想法設法把陳應天調到了華工,為了給陳應天提供科研條件,朱九思精心選址,在喻家山的防空洞中建設了引力實驗室。如果沒有陳應天、羅俊帶領團隊在這處引力實驗室中幾十年的探索,引力常數的突破性成果根本無從談起。

華中科技大學實力刷屏了!華科的霸氣來自哪裡?|午後餘味

2015年春節,朱老在協和醫院病房度過百歲壽誕

2015年6月13日,百歲高齡的教育家朱九思在漢口協和醫院駕鶴西去。

//////////

來源:湖北經視丨撰文:餘佳

版式:喵君丨主編:天然

往期精彩回顧

☞武漢大學的櫻花是什麼來歷?|午後餘味

☞巴公房子人去樓空,今世還能再續前生的絕代風華嗎?|午後餘味

☞碼頭關閉輪渡停,抹不去武漢人船上的記憶|午後餘味

☞爺爺是海軍司令,弟弟是潛艇專家,他與名艦共沉武漢江底|午後餘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