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建盞是民窯,很多人卻感到慶幸?

建窯可以稱作貢窯,但不屬於官窯,為建盞是民窯而感到慶幸

為什麼建盞是民窯,很多人卻感到慶幸?

每日分享建盞知識,點擊進入——建盞的前世今生:宋代更多人想到的是“宋詞”,而不是“宋瓷”

宋代有一個特殊的窯口,那就是建窯,主要生產建盞。建盞為茶而生,建窯則為建盞而生。建盞在製作中只施一種釉料,卻因為窯爐中溫度和氣氛的不同而呈現出不同的色澤和斑紋。建盞的釉色以黑為貴,以黑中帶兔毫或鷓鴣斑為珍品。

為什麼建盞是民窯,很多人卻感到慶幸?

人們對建盞的經典釉色即兔毫幾乎沒有爭議,其宛如兔子身上的毛髮。兔毫的形成原理是:析出的單質鐵隨著釉層沸騰所產生的氣泡來到釉面,順著融化的釉往下流動, 從而形成條狀花紋。但對於鷓鴣斑,有些爭議由來已久:主要觀點大致分為兩類,一種觀點是鷓鴣斑即油滴,別一種觀點則是油滴與鷓鴣斑為兩類不同的釉面。

為什麼建盞是民窯,很多人卻感到慶幸?

建窯兔毫盞

小編認為,前者更具有說明力一些,原因在於中國古籍中沒有關於油滴的記載,而日本貞和五年到應安五年( 1349-1372年)的《異制庭訓往來》與《禪林小歌》出現過記載。我們猜測“油滴”一詞有可能是舶來品。事實上,二次施釉的白點黑底的釉色的學名叫珍珠斑。

為什麼建盞是民窯,很多人卻感到慶幸?

兔毫盞最早出現在唐代呂岩的《大雲寺茶詩歌〉中,詩歌中有這樣一句:“兔毛甌淺香雲白,蝦眼湯翻細浪俱

。”這裡的"兔毛淺甌”指的應該就是兔毫盞。然而人們對這句詩歌的解讀還有些爭議,有的人認為此處的兔毛指的是細嫩的茶葉上的白毫毛,借指茶葉,此說法本書不予採用。呂岩為唐末、五代的著名道士,所以兔毫盞出現在那時較為合理。

相對兔毫來說,鷓鴣斑在宋代詩詞中提到得比較少。僧惠洪在《無學點茶乞詩》中寫道:‘點茶三昧須饒汝,鷓鴣斑中吸春露。”黃庭堅的《滿庭芳》詠茶詞中也有“纖纖捧,冰瓷瑩玉,金縷鷓鴣斑”的詩句,這些都是對鷓鴣斑盞的描寫。

為什麼建盞是民窯,很多人卻感到慶幸?

建盞

建盞與其他的宋代瓷器看起來差別很大。建盞的釉色是黑的,胎底是裸露的,胎土是粗糙 的,整體是厚重的,與細膩、明淨的官窯、汝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如果把建盞和汝窯放在一 起,那就是一種強烈的衝突。

為什麼建盞是民窯,很多人卻感到慶幸?

汝窯

相形之下,建盞表現的是至拙、至樸,是宋瓷極簡主義美學的另一種表達形式。我們將宋瓷與宋畫作比較。宋代官窯中的精品如同南宋劉松年的工筆畫,我們看他 的《四景山水圖〉,取材於杭州西湖園林別墅,分別表現春、夏、秋、冬四季的景物,畫法精工 秀麗,堪稱絕品。

建盞則如同梁楷的簡筆人物畫。梁楷畫風簡逸,線條粗放道勁,與唐宋以來講究精工細緻的風尚截然不同。建盞與其他的宋代瓷器風格迥異,更凸現了它在宋代陶瓷中的地位。

亞里士多德認為,藝術起源於對現實世界的模仿。如果說汝窯天青色瓷模仿的是“雨後雲破 之天”,龍泉青瓷模仿的是“湛藍平湖之水”,那建盞模仿的就是深沉廣博的大地。汝窯之美, 就像天邊垂落的一片雲,空靈得不帶一點菸火氣; 而黑釉建盞之美,表現的是養蓄萬物、功成弗居的大德之氣。

為什麼建盞是民窯,很多人卻感到慶幸?

一般來說, 普通的黑釉瓷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很多民用的瓷器都是醬黑色的。而建盞中的精品是烏中帶金,極致的黑色中帶有神秘的紋理和光澤,兔毫和鷓鴣斑都是如此。建盞中的極品是曜變,當我們看到曜變天目的時候,不管懂不懂審美的人,都會知道它非常美,它放射出的是一種熙天耀 日的神奇光芒。

那種超乎凡俗的美,卻誕生於最樸實的載體之中,好比極光 之類神秘的自然現象,就蘊蓄在浩渺的天地中。建盞的形態、色澤與其他的宋代瓷器有別,但是與宋瓷講究哲思、注重精神性的內涵是一致的。

為什麼建盞是民窯,很多人卻感到慶幸?

劉松年四景山水圖(秋)

有人會說,建窯不是官窯,民間的瓷器大體上還是平俗的東西。我們從“供御”和“進域” 底款的建盞中可以得知,建窯燒了一些貢瓷,所以建窯可以稱作貢窯,但還不屬於官窯。而作為現代人,我們應該為建盞是民窯而感到慶幸。

當年宋朝點茶之盛在今天難以想象,宋徽宗深諳點茶之法,對建盞的痴迷程度可見一斑,以宋王朝統治者的實力把建窯收為官窯,官搭官燒有何不可?僅僅將建窯作為貢窯,所產的建盞可以給君王用,也讓百姓用,這恰恰是帝王將恩澤佈於天下,與民同樂的真實寫照。

建盞如果是官窯,興許就會像汝窯那樣,傳世不過百件,平常人如何能得見,深藏大殿、束之高閣的器物又如何能給後世之人更多的啟發?

為什麼建盞是民窯,很多人卻感到慶幸?

瓷器中承載著很多文化,真切地記錄了古人的生活,是我們尋古尋根、獲得文化滋養的真實 載體。但是在今天,接觸古代瓷器的門檻太高了,在中國只有很少的人能接觸到經典的瓷器,其 中又只有更少的人能瞭解到瓷器中的含義。

建窯正因為是民窯,在宋代市民階層旺盛的需求下進 行了大規模的生產,產品惠及大眾,建窯窯工們也在反覆的燒製中得到了萬里挑一的珍品。

如果沒有幾千萬只建盞作為基礎和依託,也就沒有建盞中的曜變天目。

如果建盞未能惠及普通的市民 階層,那麼建盞承載的精神特質也就無法傳遞下去,也就更加談不上探究和揭示宋代民眾的審美取向了。

為什麼建盞是民窯,很多人卻感到慶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