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炯|想起“鐵市長”

最近,參加“講政治、敢擔當、改作風"專題教育,結合秦嶺違建別墅整治的啟示,我常常思考這樣一個問題,領導幹部的權力為誰用,如何用,才能保持定力,才能讓老百姓認可、稱讚?這樣就不由自主地想起了過去西安的"鐵市長"一一張鐵民。

關注民生,提升西安國際旅遊城市形象。 八十年代初期,髒亂差幾乎成了西安市容環境的代名詞,街道上塵土飛揚,風吹垃圾飛,下雨汙水流,有人在馬路上篩沙子堆土和稀泥,市區內竟有六十多座垃圾山!這與西安旅遊城市的形象極不相附,人民群眾怨聲載道、意見大。鐵市長上任後,以人民群眾關心的問題為切入點,鐵腕治理市容環境。“鐵市長”親任總指揮,幾天內,就用四萬多輛車次把市區垃圾驅逐至郊外垃圾場。當時,全市人民齊動員,齊上:陣,掀起了整治市容的攻堅戰。黨政機關、街道社區、工廠學校……,不僅要整治好自身的衛生區,還要整治好劃定的責任區。但是,也有頂住不幹的,那就是省委大院。那天街道辦事處的工作人員到陝西省委機關大院檢查,看見院裡髒得不成樣子,“汙水都排到雁塔路的人行道上”。街道辦督催省委機關整改,一連催過三次,都未見半點動靜。張鐵民得知後,責令街道辦給陝西省委開出兩百元罰單——那個年代,兩百元不是小數目!直接送到省委。這事當年成了轟動一時的新聞。為了從根本解決市容環境問題,張鐵民自己動筆起草整頓市容的二十條要求,其中《妨害市容衛生處罰辦法》規定,“禁止隨地吐痰、擤鼻涕,違者除令其揩擦乾淨(不得用腳蹭)外,再罰款五角”。那時,普通工人月工資不過幾十元,這在當時引起了強烈的反響,西安的市容、市貌逐漸得到改變。

修護城牆,傳承西安千年古都文化遺產。城牆,對於西安,是一座文化豐碑,也是西安標誌性的建築。80年代初期,西安的城牆歷經歲月、風雨的侵蝕,還有人為的破壞,可以說是千瘡百孔。據83年初調研顯示,西安13.7公里城牆發現十四處斷面,外牆的剝落也很嚴重,城磚缺失幾平方公里,達27000餘塊,很多破壞了一半以上,排水道基本上完全破壞,九十八座敵樓和四座角樓已經全部沒有。再加上利用城牆挖的2100多個洞,長度達四十多公里。保護好文物,修護好城牆,是傳承中華文化的千年大事,也是提升西安影響力、知名度的大事。鐵市長親自上陣,擔當大任,從維修方案的設計到工程的實施,他都認真把關,悉心指導。城牆破土動工後,隨著工程推進,主城六區相繼成立建設指揮部,張鐵民要求各區區長親自擔任指揮部總指揮。政府修城牆的幹勁,感動了整個西安。那段時間,黨、政、軍、民、學,工等各級組織、團體都志願加入了維護城牆、修復護城河的戰鬥,真正打響了一場維修城牆的“人民戰爭"。一些人悄悄把當年扒下來的城磚歸還到工地上,週末一些家長帶著孩子到工地上,那段時間,鐵市長几乎天天在工地上,從沒睡過一個完整的覺,正是那次的維護、維修,才奠定了西安城牆現在的模樣。

轉變態度,從根本上解決為民服務的作風。“搞好環境衛生,解決一個髒字;整頓公共秩序,解決一個亂字;改善服務態度,解決一個差字。”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張鐵民作風簡樸,很少坐辦公室,下基層檢查工作,常常是輕車簡從,從不前擁後呼、浮誇做秀,習慣是不提前通知帶人出去查工作,有時還換衣服“暗訪”,真正做到察真情、解民意、掌握實情。整治工作風,轉變官員“庸懶散"現象,是他治政的又一鐵腕。一位副市長開會遲到,他毫不留情,當場點名批評,“說到就要做到,做不到像什麼樣子!”這種敢動真碰硬的做法,使領導幹部再也不敢作風稀拉、疲沓。抓工作,閉環靠譜,沒有結果、落實,絕不罷手。他佈置工作,一抓到底,往往三天後就向有關部門尋問結果或進展,使下級部門、領導從不敢馬虎、溥衍。他點名說,營業員、服務員、警察、駕乘和醫護人員,“都要改進服務態度”,因為他們是人民的服務員,本職工作就是為人民服務。思想和理念,作風和行動,給西安的建設注入了活力,無論是政府機關,還是服務行業,都展現出親民愛民為民的形象,為西安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西安再次以嶄新的面貌展現在世人面前。

人去政聲留,功德存人心。一樁樁,一件件,經營的是人心,擔當的是責任,留下的是政績。張鐵民,西安市第十一任市長,雖然任職僅三年,離開我們也已經三十四年了,但他立足市情,用權為公,謀利為民,鐵腕治市,淨化環境,修護城牆,保護文物古蹟,摘除西安“廢都”之帽,讓當時西安重煥光彩、煥發新生的政績,卻永遠銘刻在西安人民的心中。鐵市長的事蹟告訴我們:領導幹部的權力,是人民給予的,是黨組織賦予的。用好權力,只有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權為民所用,這種權力才用得踏實,用得穩健,行穩致遠,也只有真正為人民的人,才是能讓人民永遠記住並愛戴的人。因為,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為人民做了些事,人民會永遠記著他,懷念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