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檢做天子"讖言之下,淺析周世宗柴榮為何還是重用趙匡胤?

顯德六年,年僅三十九歲的柴榮在商議攻取幽州時突發疾病,不久之後就去世。他的兒子柴宗訓繼位為帝后不久,趙匡胤在陳橋驛被黃袍加身,取而代之繼位為帝。柴榮怎麼也不會想到對趙匡胤的信任,換來的卻是背叛。那麼,連滅佛都敢做的柴榮,為什麼會在“點檢做天子”讖言之下,沒有殺掉趙匡胤反而是重用他?其實有一定的客觀因素存在。

提攜趙匡胤是為了制衡其他重臣

周世宗柴榮繼位為帝,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父死子繼,因為柴榮只是郭威的養子,其實應該其內侄,郭威是他姑父。在後漢做大將軍的郭威,雖然是後漢的開國功臣,卻沒能在漢隱帝掌權時被信任,後郭威發動兵變,後漢隱帝自然要拿郭威的家人開刀,最後郭威留在城內的家人盡數被誅,據《新五代史》的記載是:“嬰孺無免者。


郭威戰勝後漢隱帝之後,建立了後周政權,三年後郭威因病駕崩,作為養子的柴榮繼位為帝。五代十國時期,百姓們對朝廷輪番換人當皇帝,已經司空見慣了。對於上位的每一位皇帝而言,怎樣坐穩皇位那就是一個技術問題,柴榮上位後對於一直跟隨自己的趙匡胤,自然是委以重任。一方面,趙匡胤的戰功確實是有目共睹,另外一方面,朝局並非看上去那麼穩妥,比如郭威的外甥李重進,他是侍衛親軍司都指揮,而另外一位是郭威的女婿張永德,則是殿前司都點檢。這兩位的厲害之處不在於他們驍勇,而是他們手中的權力,那可是全國的禁軍頭腦人物。萬一他們有什麼不軌意圖,他這個皇帝可是做到頭了,最為穩妥的辦法那就分權,撤掉張永德殿前都點檢的職務,改由趙匡胤擔任。而李重進呢,則被外調地方節度使,職務不變,為朝廷守衛地方藩鎮,這樣兩位都被遠離朝廷權力中心。

趙匡胤的低調

趙匡胤在柴榮手下多有戰功,可以說得上是柴榮賬下最為鐵桿的成員,柴榮繼位之後迅速替換掉張永德,讓趙匡胤接任殿前都點檢,在柴榮駕崩之前,趙匡胤受到託孤之責,隨後後周恭帝柴宗訓繼位拜趙匡胤為檢校太尉,這時的趙匡胤可以說位極人臣,就差一個機會。終於,在《宋史》卷一《太祖本紀》:七年春,北漢結契丹入寇,命出師御之。趙匡胤得以受命外出禦敵,事情看上去沒有什麼異常,卻在距離京城二十公里外的陳橋驛,被手下的人擁立黃袍加身,守備都城的主要禁軍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人陸續打開城門接應,除了侍衛親軍馬步軍副都指揮使韓通被殺外,趙匡胤等人幾乎做到兵不血刃就成功進入到京城。為什麼能有這樣的效果?只能說趙匡胤的低調與部署周密。

柴榮猝然駕崩

柴榮在位時,朝局越發向積極方面發展,不論是後周外部的勢力版圖,還是內部的人才與經濟都得到了空前提高。當時連年征戰,各方在兵力補充方面都是捉襟見肘,周世宗柴榮於是就做了歷史上有名的滅佛皇帝之一,他開始限制佛教人員數量,據《新五代史·卷十二·周本紀第十二》記載,當時的寺廟多達三萬多所,最後被保留的數量不足三千所,被還俗的僧尼達到了六萬多人。那麼問題來了,柴榮滅佛之舉無疑是不敬鬼神做派,為何會在“點檢做天子”讖言面前卻顯得那麼迷信?對於讖言的出現,《宋史》說得還是比較詳細的:世宗在道,閱四方文書,得韋囊,中有木三尺餘,題雲“點檢 作天子”,異之。

根據得益者反推似乎趙匡胤嫌疑最大,可是不要忘了,柴榮如果真是忌憚這一職位會變為現實,幹嘛不直接裁撤掉,反而是派趙匡胤繼任?目的已經很明顯了,就是要拿掉張永德的殿前司都點檢一職,派自己的心腹愛將上去更為穩妥。那麼是不是代表柴榮就十分信任趙匡胤?卻也未見得!之所以要讓趙匡胤替任,一方面是鞏固皇位的需要,另外一方面也是對趙匡義多年的征伐成績的肯定。試想一下,柴榮連張永德這樣的先皇貴勳都能替換掉,等時局穩定了,趙匡胤一介外人還會受到重用?為什麼這麼說?據《宋史·太祖紀三》:“﹝ 太祖 ﹞曰:‘帝王之興,自有天命, 周世宗 見諸將方面大耳者皆殺之,我終日侍側,不能害也。’”可見趙匡胤符合柴榮所講的大耳方面之人的特徵,為什麼沒殺趙匡胤?天下還未平定,只能說此時柴榮這麼做有一定的敲打之意。可惜的是留給柴榮的時間不多了,隨著柴榮的猝然離世,趙匡胤得以在都點檢的基礎上越做越高。

總結:對於柴榮而言,趙匡胤是一直追隨自己的部將,其人的脾性與威脅程度小於郭威的女婿與外甥,當然了,對於一心想把後周推向強大的柴榮而言,趙匡胤的作用還是很大的。再者,打天下難治天下更難,柴榮不可能把所有武將都除掉,那麼唯一可以控制他們的辦法就是制約,將軍權分散相互牽制,可是柴榮還是沒想到最後,卻是被他昔日的愛將趙匡胤,摘取了後周政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