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有《惠帝纪第二》,为何《史记》却没有为汉惠帝作传?

说到汉朝的皇帝,大家想到的多数是汉高祖刘邦、汉武帝刘彻、光武帝刘秀,还有汉文帝、汉景帝父子,而其中有一位皇帝似乎总会被人们遗忘,这个人就是汉惠帝刘盈。


汉惠帝刘盈是吕太后的儿子,他5岁时,刘邦被封为汉王,第二年,刘盈便被封为太子,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刘邦去世,刘盈即皇帝位。刘盈即位时,年仅十七岁,由于年龄小,性格又懦弱,强势的吕太后于是掌握了朝政,如有朝政大事便由吕后及丞相萧何决定,刘盈只不过就签个名过过场而已。


刘盈没有什么突出的政绩可炫耀,唯一可称颂的便是友爱兄弟,亲善宗族亲属。


《汉书》有《惠帝纪第二》,为何《史记》却没有为汉惠帝作传?

齐王刘肥,刘邦的庶长子,母亲是刘邦未发达之前的“外妇”。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受封于齐,封地七十余城,是当时最大的诸侯国。刘邦对庶长子的格外照顾引起吕后不满,吕后一直想寻找机会除去刘肥,也终于给她找到机会。


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刘肥入朝,一向待兄长宽厚的刘盈在宫中设宴并以家礼,按兄弟年岁排序,不从君臣之礼招待刘肥等人。刘肥便以兄长的身份坐在上座,当时吕后在场,见到这一幕大怒,便命人斟了两杯毒酒想当场毒死刘肥。当时刘盈一起敬洒,吕后怕爱子误喝毒酒,便将刘盈手中的酒杯打翻,刘肥因此产生警觉,很快佯装醉酒离去。事后刘肥得知吕后确实备了毒酒,很是为自己的安全担忧,有人建议他献上一部分封地给吕后的女儿鲁元公主,并尊她为齐王太后,刘肥照做了,因此得以自保。


另外,刘盈还有一位异母的弟弟刘如意,他的生母是刘邦的宠妃戚夫人。吕后一直妒嫉戚夫人,刘邦去世后,她就下令把戚夫人囚禁在永巷宫,然后使计骗得赵王刘如意进京。刘盈知道吕后一直不喜刘如意,便亲自到半路将刘如意接来一同进宫,又一起起居饮食,让吕后没有下手的机会。有一次,刘盈早上出宫射猎,刘如意因年纪太小没有随行,吕后知道后,马上派人拿着毒酒逼刘如意喝了,等刘盈回来,刘如意已经死了。

《汉书》有《惠帝纪第二》,为何《史记》却没有为汉惠帝作传?


吕后不但杀了刘如意还残忍地将戚夫人手足都砍去丢到猪圈里,还带着刘盈去围观。刘盈知道是戚夫人之后,吓得病倒了,他对吕后说:“这不是人能做得出来的事。”从此整天只得饮酒作乐不理政事。


从表面上看,汉惠帝刘盈即位后,实施仁政,减轻赋税,提拔曹参为丞相政治清明,国泰民安,但实际上,刘盈在其中出力并不多,他只是吕后弄权的一个傀儡,他在位期间的大权都是掌握在吕后手里,所以,世人普遍认为刘盈懦弱无能。从性格上来看,刘盈确实不够强势,从他对待兄弟的态度来看,甚至还带有一丝天真率直。当时社会能够趋于稳定,要归功于吕后和诸大臣,因此,司马迁的《史记》不设惠帝本纪,而是直接归入吕太后本纪或许就是考虑到这一点吧。

《汉书》有《惠帝纪第二》,为何《史记》却没有为汉惠帝作传?


当然,还有一点也甚为重要,那就是代王入继大统成为皇帝。吕后去世后,由陈平、周勃主导的宫廷军事政变将吕氏一族全部消灭,为了保证朝政能够正常运行,他们在刘邦的儿子中选了代王刘恒作为天子继承人。其实在惠帝去世后,吕后还扶持了声称是刘盈的儿子做皇帝,发生政变时,这个小皇帝还是在位的,但由于诸大臣不接受由吕后钦定的继承人成为他们的天子,所以,他们另择人选。刘恒是汉惠帝刘盈的弟弟,从辈分上说,他是小皇帝的叔叔,从这一层面上看,刘恒本没有继承皇位的可能。

《汉书》有《惠帝纪第二》,为何《史记》却没有为汉惠帝作传?


但这难不倒诸大臣们,他们为了让刘恒顺利即位,便想到了一个法子:刘恒不是上接惠帝之业,而是直接继承汉高祖刘邦大业。如此一来,刘恒是“子继父业”,名正言顺,成为了继承汉高祖基业的“正统”。而汉惠帝刘盈只能委屈成为“旁支斜出”,是一个“非正统"帝王了。


司马迁处于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刘彻是汉文帝刘恒的孙子,司马迁在写史书的时候肯定也是考虑到了将汉文帝作为正统来看待,此书方能为汉武帝所接受,所以书写时不设惠帝本纪而是并入《吕太后本纪》。

《汉书》有《惠帝纪第二》,为何《史记》却没有为汉惠帝作传?


而东汉的班固作《汉书》时并没有司马迁的顾虑,他不需要考虑当今天子是否为”正统“,而只需要尊重历史史实即可,因此,他单独为汉惠帝作了一个传,虽然这个传的篇幅连普通大臣都不如,当然,这不能怪班固,皆因惠帝在位时间太长,实在没有多少事迹可写的。


以上皆是笔者个人愚见,大家对此有不同看法的话,欢迎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