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生後到底是自己帶孩子還是老人帶呢,很多寶媽都有這樣困惑

自己帶的感受:

孕期看了幾十本育兒書,包括兒童發展心理學方面的。看完後,堅決、肯定、一定的要自己帶孩子。我老公自己就是學心理學的,對我這個決定100%的支持。

因為生得晚(不是提倡和鼓勵晚育),經濟方面我們有一定的準備。我堅持了順產,母乳親喂到兩歲四個月,自然離乳,孩子高高興興就自己不吃了。母嬰產品,我們本著實用的原則,也會海淘,但相同的效果首選國產的。沒上早教,覺得性價比不高,沒必要。所以養孩子的整體開銷,並不是太誇張。三歲後才考慮上幼兒園,幼兒園的選擇,是就近原則。

這裡還想宣傳一下母乳:母乳的孩子,免疫力好,除了容易頻醒、媽媽睡不好這一個缺點外,好處太多,尤其是孩子比較愉快、營養吸收好、生病少。媽媽也免去了衝奶粉、消毒奶瓶等工作,平時出門不用大包小包的,外出旅遊就更方便了,帶上媽媽就行了(可能沒人看,但還是要聲明一下:是否順產聽醫生的,是否母乳看媽媽和寶寶自己想怎麼做。)

養孩子要學習的很多:理解他的哭聲,順應小嬰兒的作息規律,哄睡,陪玩,練習大動作,加輔食,創造社交環境,培養專注力……大一點有自己想法了,更難了,尤其是逆反期。還要懂一些營養、醫學、兒童發育和兒童心理學的基礎知識。

所以帶孩子,其實是一件很勞累,並且需要諸多綜合知識和技能的工作,24小時*365天無休。但小孩子可愛的時候比令人頭疼的時候多,所以整體上來說,我還是幸福感大於辛苦感的

孩子出生後到底是自己帶孩子還是老人帶呢,很多寶媽都有這樣困惑

老人帶或保姆帶的觀察:

一般來說,老人或保姆的知識結構和更新不到位,有許多“人們說”的執念。通常也沒什麼大事,如果不得已讓父母或保姆幫忙了,要學會寬容,抓大放小。自己有時間就儘量多陪伴,畢竟孩子完全依賴父母的時間也就那麼幾年。雖說親自帶是父母最願意的方式,可不少父母妥協於現實也是無可奈何之舉。好消息是並沒有現成的研究表明,孩子由他人幫忙照顧必然會造成不可逆的心理創傷。

父母自己帶的孩子,和老人帶的孩子,最明顯的區別是在穿著上:大夏天,老人自己穿著短衣短褲,但真就有給孩子穿著夾棉的,所以每年都有嬰兒“捂熱綜合症“的報道。老人最大的問題是溺愛,其實他們自己也知道,人老惜(孫)子,他們控制不了自己。但文化素質高或思想開明的老人,也可以帶得很好。

另外,即使沒有完全實現科學育兒,老人對孩子的愛,是純樸深厚的,這是孩子生命中應該享有的天倫之樂,不用一味批判、刻意迴避。親情是人生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們雖然自己帶,但找一切機會讓孩子與祖輩、姨姑叔伯輩及他們的孩子們多相處,讓孩子體驗真摯的情感比迴避生活和觀念上的差異更重要。

父母帶的孩子,和保姆帶的孩子,最明顯的區別在安全感上,尤其是頻繁更換保姆的孩子,會有一些明顯或不明顯的行為問題。但也有不少有愛心有修養的阿姨,有時候我還要請教她們做嬰幼兒輔食什麼的。

還有一個明顯的現象就是:老人帶的孩子,大多和老人帶的孩子一起玩;保姆帶的孩子,大多和保姆帶的孩子一起玩。相對來說,父母帶的孩子,活動半徑要大一些、活動內容要豐富多彩一些,父母會根據情況選擇更友好、更適合帶娃的環境,比如說公園、郊外、圖書館、博物館、城市公共設施等。

孩子出生後到底是自己帶孩子還是老人帶呢,很多寶媽都有這樣困惑

自己帶娃的體會:

我放下所有事情,陪伴孩子的頭幾年,彷彿看到幼時的自己是怎麼長大的,有許多感動和驚喜。從長遠看,和孩子建立良好的母嬰關係,會在他日後的成長中,保持較好的親子溝通,尤其是在孩子青春期時。雖然說我也算是個職業女性,但我無怨無悔,不認為因為生孩子而影響了自我發展,因為我相信,人生的舞臺有很多,一個人有價值,總能找到發揮的地方。

養孩子,絕不能成為一個人的事。全家齊參與最好,哪怕是搭把手,主帶的那個人就可以輕鬆很多。孩子成長中,父親的角色尤為重要,請各位奶爸/準奶爸加油。

我一直覺得,再苦再難,也要親自養大自己的孩子。

我想對一個孩子最大的傷害,往往是在孩子最需要你的時候,你卻看不見。

而在孩子長大後不需要你的時候,你卻緊緊跟著,步步相逼。

在孩子最初的0-6歲,他們想緊緊地跟著父母。睡覺需要抱抱,需要講故事,需要陪伴。

等過了這一段時間——老天給我們做父母的有效時間。然後,老天就會收回去了。那時孩子有了自己的朋友,生活圈子,興趣愛好。他們開始更加獨立,不再纏著你了。

特別是到了高中和大學階段。我們只能在後邊默默地看著,等待著。

請一定要珍惜跟孩子在一起的時光。再難,也要親自帶孩子。

因為在孩子需要的時候父母忽略了教養,將來孩子再怎麼叛逆,父母也只有搖頭、嘆息的作用了。

孩子出生後到底是自己帶孩子還是老人帶呢,很多寶媽都有這樣困惑

我曾見過很多留守孩子的模樣,心裡很不是滋味。

可悲的是,很多的父母把這些孩子當作一個不懂事的小動物看待,而沒有去考慮他們是一個完整的人。自體心理學研究發現,1歲內的嬰兒已經是一個完整的人。而非一個什麼都不懂,只知道吃喝拉撒的小動物。

而當父母忽視了孩子的完整人格時,就會心安理得地去傷害孩子。忽視孩子的內心心理需求。

前幾天跟一個小學時的夥伴聊天。他說馬上就要生二胎了。孩子誰帶呢?他說送回家裡,給老人帶三年,然後自己帶過來讀幼兒園。老大就是這樣養的,老二照舊。可是,他家老大會怎麼想?

我記得他們家老大。那是一個春節,我路過他家,剛好碰見老人,就聊了會,那個孩子當時快3歲了。見到我趕緊躲到了奶奶的背後,怯生生地望著我。奶奶說“叫叔叔,快叫呀,是你爸爸的朋友。”我說不要叫,沒關係的。

“這孩子,平時挺懂事的,就是不敢叫人,膽小。”奶奶在一旁說。孩子那怯生生地眼神,讓我一直忘不了。

也是在前段時間,老家那邊有事。我媽回了一趟。回來就跟我說外婆家那邊一個孩子的故事。那個孩子剛剛兩歲,但是很乖。

“那個孩子長得很可愛,一雙大大的眼睛,看上去就很聰明。不要人餵飯,一碗白米飯放一點湯就能自己吃半碗。尿褲子了怕打,就躲起來。但還是被抓住捱了打。捱打了也不哭,因為不敢哭,哭了打的更兇。”

孩子出生後到底是自己帶孩子還是老人帶呢,很多寶媽都有這樣困惑

這個孩子因為父母在外打工,所以寄養在媽媽的一個姑姑家。老人家裡總共有三個孩子。這個“外來”的孩子更要懂事才行。

當你自己帶孩子的時候,才能慢慢走進孩子的內心。

有一個媽媽說孩子和自己不親,帶不了。 那是因為孩子感受不到你的愛。

如果你不自己帶,你會發現孩子渾身都是問題,因為你根本就不瞭解他們。所以你在怪罪孩子的時候,先捫心自問自己真的懂面前的這個孩子嗎?

如果你沒有親自撫養自己的孩子,很難說你是真正的父母,你只是生過孩子的父母,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父母。對孩子來說,生而不養,情形跟孤兒無異。

父母一定要自己承擔起養育孩子的責任。孩子是投奔你而來的,而不是爺爺奶奶。

做父母,是一件不輕鬆的活,沒有捷徑可走。但是千百年來,我們還是有著含辛茹苦撫養孩子的父母。

親手撫養孩子的快樂和滿足,是任何工作都比不了的。而這種愛,也是無法替代的。

孩子出生後到底是自己帶孩子還是老人帶呢,很多寶媽都有這樣困惑

帶孩子經驗

1、 坐安全座椅。從孩子第二個月起,我每天開車帶他到公園,開始放在嬰兒提籃裡,後面是獨立坐在安全座椅上。現在娃一上車就自己爬上安全座椅,還會提醒所有人繫好安全帶。我開車時他就在後面乖乖的,一家三口出門,我也不坐後排,坐在副駕。孩子從未因坐安全座椅而哭鬧過,大約是從小培養的習慣。

2、 善用推車,保障睡眠。充分利用推車可以擴大日常活動範圍,比如去附近公園等安靜又開闊的地方,孩子可以推車睡,媽媽推著快步走,或他睡著後停下看書、與朋友聊幾句。出遠門的話帶上傘車,買那種可以帶上飛機、靠背又能放平睡覺的。規律睡眠對孩子的生長髮育非常重要,我們為了保障孩子睡眠,從孩子出生到現在,長達幾年晚上不出門,到點就早早安排睡覺,每天即使外出也都準時午睡。睡得好的孩子才情緒愉快。

3、 堅持使用兒童餐椅。鼓勵孩子自己吃飯,髒點沒關係,洗個澡換身衣服就行了。自己吃鍛鍊手眼協調、手部的精細動作,還有利於腦發育。只有會坐兒童餐椅,才使一個人帶娃有長期進行的可能性。

孩子出生後到底是自己帶孩子還是老人帶呢,很多寶媽都有這樣困惑

4、 玩具儘量少而精,保護專注力。買開放益智類的、動手類、運動類的玩具,比如積木、磁力片、樂高、塗鴉、橡皮泥、皮球等,主要是培養他的專注力,不一定要多貴。陪孩子玩時,一般不要教孩子玩玩具,或打擾他們正在進行中的“工作”,注意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鼓勵孩子自己尋找解決問題辦法。孩子具有天生會玩的能力,這是他們探索和學習世界的方式,一些過早的不當訓練和干涉往往固化了他們的思維,或使他們產生挫敗感。

5、 多戶外,母子都開心。我們無論寒暑冬夏,每天三個小時以上戶外。天氣好就公園裡曬曬太陽,騎騎車認認花草植物,或去動物園。下雨就去購物中心、室內兒童遊樂場、博物館、圖書館或美術館等。戶外的時候多讓孩子跑跳,多玩沙、玩泥、玩水、玩石子,他專心玩時,媽媽可以休息下。

6、培養運動能力,相當於在進行大腦開發。兩個月起就可以有意識讓他趴著,練習抬頭。等頸背肌肉控制力強了,慢慢就會翻身了,接著是會坐會爬。不要刻意讓孩子練習坐或站,順其自然。在會走前可以多爬,淘寶有幾塊錢一雙的護膝,可以爬平地,爬樓梯,爬拱橋,鑽“山洞”…… 爬不同材質的界面和坡度,不要怕髒,爬行期的孩子膝蓋有厚厚的肉墊,他們也不會感覺疼。爬得多的結果是,娃有天自己站起來走了,學步期基本沒摔跤,平衡能力和運動能力很好,也增加了對空間和危險的認知等。偶爾寶爸寶媽可以和孩子一起爬爬,孩子會很開心。

孩子出生後到底是自己帶孩子還是老人帶呢,很多寶媽都有這樣困惑

一歲前後引入扭扭車,兩歲左右引入平衡車、滑板車——平衡車比兒童自行車好。然後出門讓他選一輛車騎上,自己悠哉悠哉跟在後面,就不用抱了。孩子運動好了,吃得好,睡得好,生病少,帶的省心。7、 讓繪本成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開始的時候買布的或紙板書,給他撕、咬,或當積木推著玩。後面讀給他聽,等到語言爆發期,你會發現沒有一本繪本是白讀的,孩子會靈活運用繪本詞彙和內容。好的繪本還會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理解情緒,拓展認知。如果想引入雙語,讀英文繪本的時候不用同時解釋中文意思,孩子自己會根據圖片和語境自發完成聯結(神奇的能力!)。

8、 多創造和同伴一起玩的機會。小月齡時,他們表面在各玩各的,但還是會很開心有小夥伴在一旁的。大一點孩子有糾紛和衝突,可以站旁邊多等一會兒,看他們能不能自己解決,如果有肢體衝突或危險,再上前示範正確的作法:自己蹲下來,看著對方孩子的眼睛友好、堅定、清晰地表達訴求。大原則是用嘴說,不動手。小孩子有時候被推下或打下,其實他們自己沒所謂的,如果大人反應過激,反而對孩子有不好的影響。

9、 家務儘量簡化,有條件的可以請人幫手。一個人帶孩子又要家務又要做飯時,多用成品、半成品,營養成分差不多。孩子大點就不用手洗衣服了,處理汙漬後直接用洗衣機,孩子沒那麼嬌嫩。少用消毒水,適當的有菌環境對孩子免疫系統的建立有好處,也不那麼容易過敏。 條件允許,偶爾帶上孩子在外面就餐,大人孩子精神都更愉快。有人能幫忙家務的話,少計較、多感恩,要明白老人或保姆是來幫忙的,帶好孩子才是階段性最重要的任務。

孩子出生後到底是自己帶孩子還是老人帶呢,很多寶媽都有這樣困惑

10、注意居家和外出安全。我們的做法是,每個階段用孩子的活動方式和好奇心排查全屋:他爬的時候,我和娃爹就爬遍房間的每個角落,看有沒有易磕碰的地方,有沒有能放進嘴裡的零碎小件,有沒有想要手扣的洞;他能走會跑的時候,我們就蹲到他的高度走一遍,看有沒有傢俱銳角,想要攀爬的地方。要特別小心一些沒有固定在牆上的傢俱、高處易跌落的重物,還有刀具、電源插座、煤氣、水等。一些不想孩子接觸的物品,不要放在他夠得到的地方,抽屜可以用安全鎖。安全排查好後,就由他滿屋子探索,在不讓孩子脫離視線的情況下,大人手頭可以疊個衣服,或是擇個菜什麼的,有些家務還可以讓他參與一下。

在有車輛出沒的地方行走,尤其要防止孩子突然衝出路面,要麼牢牢牽手上,要麼綁在推車上,一點也馬虎不得。

11、 帶孩子最重要的是有耐心,會示範。少說不,但該立的規矩要立。一個階段只重點關注一兩個行為矯正,比如這一兩週,教會他不能玩食物,下兩週教會他不能亂扔玩具,不要齊頭並進,孩子頻頻受挫,會無所適從。

孩子有情緒時,先排查是不是身體不適,比如生病、飢餓、睏倦。再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運用共情法、轉移注意力法、抱離法、冷處理、替代選擇等方法應對,原則上鼓勵他說出自己的想法,而不是用哭鬧逼大人妥協。尤其要注意的是大人不要自己先情緒失控,最好的態度是溫和而堅定,慈愛中又有威嚴。真正的尊重和愛,包含有恰當的約束。養育孩子,既要寬鬆自由,又要建立規則。孩子大點可以讓孩子一起參與規則的制定了,通常他更願意配合執行。

和孩子一起成長,沒有父母能做到完美。積極的心理引導和暗示、恰當的鼓勵和讚美是需要反覆練習的。父母做得不好的時候,冷靜下來後找個機會認錯,也是一個示範孩子什麼叫做真誠道歉的機會。孩子是有靈氣的,理解力有時超出你的想象。

孩子出生後到底是自己帶孩子還是老人帶呢,很多寶媽都有這樣困惑

12、 家庭關係要和睦。孩子就像小雷達,隨時觀察你和家人的一舉一動,什麼也逃不過他的眼睛。一些問題孩子的背後,往往有一個有問題的撫養人或家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