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北京低保制度歷史,這些低保人員為何主動“退保”?

上世紀90年代,北京在全國率先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並不斷縮小城鄉差距,最終實現了統一的低保標準,為老百姓築起一道堅實的生活保障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道路上,一個都不掉隊。

(1)北京率先建立低保制度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現代國家社會保障制度的一項重要內容,旨在保障人們最基本的生活。上世紀90年代,正在向小康目標邁進的北京在全國率先建立了這一制度。

1996年7月1日,北京建立並開始實施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據本報1996年6月30日1版《本市實施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報道,根據當時北京物價水平和居民實際生活水平,按照保障群眾基本生活需要的原則,確定當年北京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線為家庭月人均收入170元。原城鎮社會救濟標準和職工生活困難補助標準均由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線標準取代。凡具有北京城鎮居民正式戶口(不含外地來京就讀的在校學生),家庭月人均收入低於當年最低生活保障線標準的人員,均屬保障範圍。

蘆淑琴是一位家住大柵欄街道的孤老戶。自老伴去世後,只靠兒子每月給點生活費,沒想到兒子也不幸去世了,老人的生活費沒有了著落。北京實施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後,居委會工作人員幫她寫了申請書和證明信,很快就把170元最低生活保障金送到她家中。(1997年3月24日《北京日報》8版,《把溫暖送到困難戶家中》)

為完善北京城市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解決城鎮低收入人群生活困難的問題,北京從1996年12月起開始實施城鎮低收入居民糧油供應幫困措施。凡具有北京市城鎮居民戶口、家庭月人均收入不超過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線標準的城鎮居民,都可以戶為單位申請,從民政部門領取幫困卡,每月憑卡到指定的國有定點糧店選購大米、麵粉、食用油等。幫困卡實行每戶一卡,每人每月一票,當月一次性使用,每票可抵償貨款20元,所購糧油款超過票額時,差額部分由購買者用現金補足。這項幫困措施所需資金,由市、區縣財政負擔。(1996年12月11日《北京日報》1版,《本市實施糧油供應幫困措施》)

據統計,1996年,北京共確定保障對象45000人,發放保障金1000餘萬元。當年實施的城鎮低收入居民糧油供應幫困措施,共使近4200戶、6000餘人領到幫困卡。(1997年1月23日《北京日報》1版,《推進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

回顧北京低保制度歷史,這些低保人員為何主動“退保”?

1996年6月30日,《北京日報》1版,《本市實施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回顧北京低保制度歷史,這些低保人員為何主動“退保”?

1996年12月11日,《北京日報》1版,《本市實施糧油供應幫困措施》

回顧北京低保制度歷史,這些低保人員為何主動“退保”?

1997年3月24日,《北京日報》8版,《把溫暖送到困難戶家中》

回顧北京低保制度歷史,這些低保人員為何主動“退保”?

1999年,宣武區低保家庭按照新標準領到了補發的最低生活保障金。史佔清/攝

回顧北京低保制度歷史,這些低保人員為何主動“退保”?

2003年,東城區朝陽門社區醫院大夫上門為低保戶免費接種流感疫苗。張傳東/攝

(2)農民也有低保了

城裡居民有了最低生活保障,郊區農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也在建立健全。

據本報1999年5月9日5版《農民也有最低生活保障》記載,那年“五一”,順義區在京郊率先推出了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當時,該區農民年人均收入低於1000元的困難人口為6750人,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為每年1000元。領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的數額,按家庭年人均收入與當年公佈的最低生活保障標準之間的差額確定,差多少補多少。據測算,年人均補助600元,全區全年共補助405萬元,這筆錢由區、鎮、村按照50%、20%、30%的比例共同負擔。

隨後,豐臺、朝陽、昌平、通州、懷柔等區縣也陸續建立了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2年,北京全面推行這一制度,初步建立起一套以最低生活保障為基礎,以醫療、住房、教育等各類專項救助相配套,以災害救助、臨時救助等應急救助和社會互助為補充的綜合性、多層次農村社會救助體系,為北京實現小康打下了堅實基礎。

延慶東灰嶺村村民楊茂是一位受益者。據本報2005年7月25日1版《7.3萬村民享受“低保”》報道,67歲的楊茂享受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後,每月能領到108元低保金。靠著政府的幫扶,他和體弱多病的兒子告別了沒有葷腥的苦日子,吃穿不再發愁。縣民政局的工作人員得知他家的老房子冬進風、夏滲雨,又無力維修,還專門為他送去了6000元專項救助款。靠著這筆錢,楊茂拆掉了紙糊的破木窗,換了新瓦、新窗、新房檁,粉刷一新的大瓦房讓一家人比過年還高興。

2006年,北京又制定出臺了農村低保標準調整機制,在全國率先建立了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科學計算依據。市民政局會同市統計局依據對全市1%農村低保家庭進行記賬式調查的統計結果進行測算,確定了2006年北京農村低保平均標準為1580元。此後,市民政局每年年初都會公佈當年的平均標準,作為各區縣調整農村低保標準的主要依據。(2006年5月27日《北京日報》5版,《農村低保今後水漲船高》)

回顧北京低保制度歷史,這些低保人員為何主動“退保”?

1999年5月9日,《北京日報》5版,《農民也有最低生活保障》

回顧北京低保制度歷史,這些低保人員為何主動“退保”?

2006年5月27日,《北京日報》5版,《農村低保今後水漲船高》

(3)宏志獎學金資助貧困高中生

上世紀90年代,在市委、市政府以及社會各界的努力下,北京已使一批家庭生活困難的學生順利完成了九年義務教育。1994年,北京提出努力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的任務,支持、幫助家庭生活困難的學生,特別是品學兼優的學生完成高中階段教育。

扶貧先扶志。1997年,北京市教委決定在普通高中設立並頒發宏志獎學金,對品行良好、學業優異、全面發展、家庭人均月生活費低於200元的普通高中生進行獎勵。該獎項每學年評選一次,由學校推薦、區縣審核、市教委認定,每位獲獎學生可獲得獎金500元,並免交當年的學費。頭一年,全市共有143所學校的472名品學兼優、家庭貧困的普通高中在校生獲得。(1997年9月25日《北京日報》1版,《472名高中生獲宏志獎學金》)

2009年,宏志獎學金獎勵金額提高300元,獲獎學生可以得到800元獎金。城鄉低收入家庭、低保家庭子女、享受社會優撫待遇的家庭子女、烈士子女、孤兒以及經民政部門認定的其他困難家庭子女等均有資格參加評選。但已享有免學雜費、免書本費、免校服費、免住宿費且享有伙食補貼政策的宏志中學及宏志班就讀學生不在獎學金的惠及範圍內。

宏志獎學金持續頒發,助力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接受教育,從而幫助低收入家庭奔小康。到2018年時,宏志獎學金獎勵金額已提高到2000元。

回顧北京低保制度歷史,這些低保人員為何主動“退保”?

1997年9月25日,《北京日報》1版,《472名高中生獲宏志獎學金》

(4)部分低保人員主動“退保”

多年來,北京在發放低保的過程中,部分區縣低保金支出出現了負增長現象。這是因為部分低保家庭人員找到了就業崗位,收入和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他們主動申請退保,不再領取低保金。

殘疾人王正選是北京首位主動提出退保的低保戶。1998年,王正選下崗回家後,工廠每月發給他200元生活費。後來,他妻子不幸去世,女兒又在上學,家庭生活十分困難。街道辦事處得知後,讓他辦理了低保申請,領取每月290元的低保金。王正選沒有一味地等靠,而是在親戚和街道工作人員的幫助下開了個小賣部,平均每個月能掙500元左右。於是,他主動辦理了退保:“咱不能給國家做什麼貢獻,只能儘量給國家減少負擔,把低保金讓給那些生活更困難的人。用自己勞動所得保證自己的生活,比領取低保金心裡更踏實。”(2002年8月5日《北京日報》2版,《靠自己改變生活》)

“退保”並非個別現象。2004年,原宣武區和東城區都出現了低保金支出總額下降的情況。原宣武區對低保人員實施了再就業援助,比如給予一次性就業獎勵等,使低保人員再就業的積極性大大提高,一大批低保無業人員走上了工作崗位,家庭生活也相應得到了改善。東城區東直門街道社保所積極為低保戶中有勞動能力的人辦理求職證,凡有求職意願的儘量提供就業機會,一些低保人員找到工作後便主動申請“退保”。(2004年3月10日《北京日報》8版,《部分區縣低保金支出出現負增長》)

回顧北京低保制度歷史,這些低保人員為何主動“退保”?

2004年3月10日,《北京日報》8版,《部分區縣低保金支出出現負增長》

回顧北京低保制度歷史,這些低保人員為何主動“退保”?

2005年,八寶山街道永樂東北社區居民代表投票確定符合低保條件的申領人。 吳鏑/攝

(5)城鄉低保標準實現統一

自1996年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至今,北京以統計部門提供的本市居民基本食品費用支出和其他生活必需品費用支出數據為基礎進行測算,並綜合考慮公共交通價格、生活必需品價格等多種因素,在全國率先實行了與物價聯動調整低保標準制度。

從低保制度實施的第二年起,低保標準便開始進行調整。1997年,從170元調整到190元;1998年,從190元調整到200元;1999年,調整了兩次,先從200元調整到210元、又從210元調整到273元……

在歷次調整中,2008年的調整是幅度比較大的一次。當年,本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由家庭月人均收入330元調整到390元,其主要原因在於物價上漲持續時間長、幅度大,尤其是糧油、肉價等漲幅較高所致。(2008年7月1日《北京日報》5版,《城市居民低保標準調至390元》)

在調整低保標準的過程中,農村低保標準調整速度加快,與城市低保標準的差距不斷縮小。比如,從2011年到2015年,城市低保標準由月人均480元調整至710元,年均增幅約8.14%。而農村低保標準從月人均300元提高到710元,年均增幅約18.8%。(2015年6月27日《北京日報》6版,《7月起全面統一城鄉低保標準》)

2015年,北京城鄉低保對象實現統一補貼標準,當年,全市5萬多名農民低保對象全部享受和城市低保對象一樣的補貼標準,北京提前完成了“十二五”規劃的城鄉低保標準一體化任務目標。

沒有全民小康,就沒有全面小康。今年,本市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再次調整,由家庭月人均1100元調整為1170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後,為了讓全市人民過上幸福的生活,北京將繼續努力。

回顧北京低保制度歷史,這些低保人員為何主動“退保”?

2015年6月27日,《北京日報》6版,《7月起全面統一城鄉低保標準》

回顧北京低保制度歷史,這些低保人員為何主動“退保”?

2006年國際紅十字日,一家醫院為京郊農民和城鎮低保家庭的眼疾患者進行義診。方非/攝

結束語

到今天為止,“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汗水澆開幸福花”系列報道全部刊發完畢。希望廣大讀者能從我們精心呈現的文字和圖片中,瞭解北京在奔小康的道路上付出的艱辛和努力,從而更加珍惜當下的幸福生活。“十三五”規劃即將收官,“十四五”規劃建言已提上議事日程。九萬里風鵬正舉。可以預見,未來北京人的生活會更加美好。

(原標題:低保,為民生福祉託底)

來源:北京日報

歷史資料:京報集團圖文數據庫

流程編輯:u008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