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名李杜,詩王白居易的傳奇人生(四):樂天知命,獨善其身

導語:

經歷過命運的大起大落,愛情迷夢的無情破滅,老來喪子的人生悲劇,白居易的思想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一改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過起了隱居閒適的生活。晚年的白居易篤信佛教,常常與僧人往來,在為人處事上也表現得極為超脫。那麼,此時的白居易到底找到了怎樣的人生道路呢?

齊名李杜,詩王白居易的傳奇人生(四):樂天知命,獨善其身

白居易五十八歲的時候急流勇退,離開長安,定居洛陽,為自己取字"樂天"。

樂天來源於《易經》中的一句話:"樂天知命故不憂。"

當時的洛陽是一個預備性的都城叫東都,分司洛陽的官員只是虛銜,沒有實際的權力和具體職務。

白居易在洛陽做分司官,先後擔任了太子賓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職,找到了一條與眾不同的人生之路,就是他所說的"中隱"。

白居易44歲無辜被貶江州,"中隱"思想慢慢形成,58歲的時候寫下了《中隱》一詩。

大隱住朝市,小隱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囂喧。不如作中隱,隱在留司官。似出復似處,非忙亦非閒。不勞心與力,又免飢與寒。唯此中隱士,致身吉且安。窮通與豐約,正在四者間。——《中隱》節選

這首詩標誌著白居易中隱思想的成熟,也正是這條道路的選擇,使他在六年之後的大屠殺事件中倖免於難。

齊名李杜,詩王白居易的傳奇人生(四):樂天知命,獨善其身

唐文宗大和九年(公元835年)唐朝的歷史上發生了一件駭人聽聞的大事,那就是著名的甘露事變。

被宦官集團擁立起來的唐文宗深感宦官的危害,決定和大臣李訓鄭注等策劃剪除宦官勢力,事情敗露後,朝臣和宦官之間展開了殊死博弈,最後以朝臣的失敗告終。

宦官集團大開殺戒,據史書記載,一日之內600多名朝臣被殺,皇帝也被宦官軟禁,而此時隱居在洛陽的白居易僥倖躲過了這場災難。

政治的殘酷性再一次深深震撼了白居易的心靈,這一年他六十四歲。

在眾多好友遇難之後,白居易用飽含悲憤的筆觸寫下了《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感事而作》:

"禍福茫茫不可期,大都早退似先知。當君白首同歸日,是我青山獨往時。顧索素琴應不暇,憶牽黃犬定難追。麒麟作脯龍為,何似泥中曳尾龜。"這首詩表達更多的是一種消極避禍的心理。

齊名李杜,詩王白居易的傳奇人生(四):樂天知命,獨善其身

唐武宗會昌二年,時年七十一歲的白居易辭去官職,正式與朝廷脫離關係,從此他完全擺脫了官場上是非困擾,過上了飲酒作詩,棲心佛門的恬淡生活。

佛教作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自東漢時代進入中土,到了唐朝已經達到了一個歷史高峰。

這一時期的文人士大夫大多與僧人有著密切的交往,白居易也不例外。

其實,白居易早就與佛教結了不解之緣,孩子的相繼天折使白居易的精神倍受打擊,從此開始向佛教尋求解脫。

佛教為他解脫了痛苦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力量看,到了晚年時期,白居易獨善其身的人生觀和佛教思想結合,就形成了他安時處順,隨遇而安的生活理念。

齊名李杜,詩王白居易的傳奇人生(四):樂天知命,獨善其身

由於受到佛教的影響,白居易的詩歌中不乏闡發幽微,抒發感悟的禪詩,這些詩為數不多,但大多精緻可人,含義雋永。

天平山上白雲泉,雲自無心水自閒。 何必奔衝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間。——《白雲泉》

《白雲泉》表達了詩人對俗世生活的極度厭倦,此時的白居易真正契入了佛法的根本,理解到只有消除種種慾望才能得到最終的快樂。

愛情的夢想和儒家的理想其實都是人類慾望的一種體現,明白了這一層含義,白居易就得到了真正的解脫。

白居易出生在河南,漂流宦海,躲過了暗礁,走過了險灘,輾轉反覆,命運使然,他在晚年又回到了河南。

洛陽伊河岸邊的龍門山是他晚年心若止水,靜觀夕陽的最後驛站。

他常和李元爽,禪僧如滿等九位老人在香山寺靜聽伊水,信佛誦經,被世人稱為"香山九老"。

齊名李杜,詩王白居易的傳奇人生(四):樂天知命,獨善其身

晚年的白居易依然心念百姓,唐武宗會昌四年,他看到伊河水流湍急,河底凹凸不平,縴夫拉縴舉步維艱,於是慷慨出資,開鑿了龍門八節灘,疏浚河道,便於行船,造福百姓,那年白居易已是七十三歲古稀之年。

唐武宗會昌六年(公元846年)八月,白居易走完了非凡而又淡定的人生旅程,病逝洛陽,葬於香山,享年七十五歲,諡號"文",世稱"白傅"、"白文公"。

他死後,唐宣宗寫詩悼念:"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雲不繫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齊名李杜,詩王白居易的傳奇人生(四):樂天知命,獨善其身

白居易在我國文學史上有著不可取代的地位,他一生書寫了三千多首詩歌,並將自己的詩歌分為四類:諷諭詩、閒適詩、感傷詩、雜律詩,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白居易的詩歌淺顯易懂,被稱為"老嫗能解",據說白居易作完詩後就請老太婆過來唸給她聽,然後問她是否理解。

如果說理解,白居易就把詩抄錄下來,如果不理解就繼續反覆修改,直到能懂為止。

如他為周至縣尉時寫的《觀刈麥》,詩文深入淺出,通俗易懂。

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飢腸。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觀刈麥》

齊名李杜,詩王白居易的傳奇人生(四):樂天知命,獨善其身

白居易的詩歌流傳廣泛,上至王公貴族,下至販夫走卒都很喜歡。

據說在當時還有人將他的詩歌紋在身上,袒胸露肚當街吟誦,青樓女子也以會背誦白居易的詩歌自抬身價。

他的詩在國外也很受歡迎,傳說雞林國(即新羅)商人以每首一百兩的重金收購他的詩獻給當朝宰相。

白居易又是日本最喜歡的唐代詩人,在日本的古典小說中常常可以見到引用他的詩文,可以說在日本人的心中,白居易才是中國唐代詩歌的風雲人物。

白居易一貫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將詩歌創作同現實生活緊密結合起來,深深根植於人民大眾,是一位當之無愧的人民詩人。

齊名李杜,詩王白居易的傳奇人生(四):樂天知命,獨善其身

白居易的一生就是大唐王朝從動盪走向沒落和衰亡的一個縮影,詩人是時代的先行者,他以詩人敏感的觸角感受到了時代的陣痛和人生的虛幻,用光彩奪目的詩句為我們展示了唐朝那些風雲變幻波瀾壯闊的歷史畫面。

白居易為我們搭建了一座溝通古今的橋樑,在中國文化歷史長廊中,只要提到唐朝人們就會想到唐詩,只要提到唐詩就會想到白居易。

白居易的一生彷彿就是為詩歌而生,因詩歌而榮的,他的詩成就了他的傳奇。


參考資料:《新唐書》、《舊唐書》、《資治通鑑》等

齊名李杜,詩王白居易的傳奇人生(一):生於亂世,少年得志

齊名李杜,詩王白居易的傳奇人生(二):初入官場,仕途坎坷

齊名李杜,詩王白居易的傳奇人生(三):任職蘇杭,造福百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