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聞不如一見:來到醉廬,這次吃到了南通味道

去到醉廬之前,其實我有好多次都路過雙靈村的那個宅子。記得有一次春天看九曲紅梅的時候,前同事笑笑還特別指給我看,說這裡是劉漢林老師的私宅,要是有機會能吃到這裡的家宴就好了。

這裡有故事,有酒,有有趣的人。那個願意花時間,寫上1000份情書的劉漢林老師,不論多忙總會給妻子做飯,“踏雪尋梅”“小白龍夜醉”“醉臥白雲邊”“紅衣掃雪”,連食物都能變成他的情詩。

好的廚師,一定是好的生活家,所以,想要偷偷窺探一下他的生活狀態。

百聞不如一見:來到醉廬,這次吃到了南通味道


探店:醉廬

地址:杭州雙靈村

百聞不如一見:來到醉廬,這次吃到了南通味道

人生的緣分也很有趣。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上週末,在醉廬用餐。很多人問我醉廬是否開放,目前來看還沒有,醉廬主人已經有一段時間沒有收拾屋子了,同行的笑笑和李子提前到了,還承擔了打掃的工作。

而帶我們前往的,是劉漢林的老朋友,媒體圈的前輩朱建。

百聞不如一見:來到醉廬,這次吃到了南通味道

門口的石榴樹

其實醉廬在我看來一點也不像個餐廳,它就是一間很生活的老宅子,裡面物件齊全,開門見山,後院有地,倉庫有酒。

到了後,我們就鑽進劉老師的廚房看,沒有多豪華,就是很普通的一個廚房,但是裡面有三個油煙機,若干口鍋和數不清的碗。

百聞不如一見:來到醉廬,這次吃到了南通味道

百聞不如一見:來到醉廬,這次吃到了南通味道

“你們有口福咯,今天我從南通回來,朋友送了野生大黃魚,咱們就放開吃吧。”在醉廬用餐還是老規矩,主人有什麼,我們就吃什麼。

五人的餐食,對於劉漢林老師來說太輕鬆了,平日幾十人的餐,幾口鍋同時上,風風火火地作業,而他站在這些灶具前,總是能氣定神閒地“操盤”。

蒸鍋的時候,他還往鍋上壓了一塊大石頭,我以為他的鍋壞了,他卻說,放個石頭,這樣就能變成壓力鍋了,忽然有點想笑。

百聞不如一見:來到醉廬,這次吃到了南通味道

也許有人不太瞭解劉漢林,我先來說說他。

他是個喜歡作畫、書法,善於烹飪的廚子,嚮往田園生活的願景,就搬往雙浦鎮的山林中,捯飭了了一間民房經修繕後,取名“醉廬”。

作家慶山是這樣描述他的:“四十餘歲,身形清瘦,人很有精神。脫下圍裙,坐入客人中間,吃剩餘的菜,絲毫不介意。一雙細長的眼睛微微含笑,不多言。進食很有節制。”

而做菜的手藝來自於家傳,父親當年在南通最有名的飯店“南公園飯店”做過,接待過劉少奇。

百聞不如一見:來到醉廬,這次吃到了南通味道

我喜歡他對食物的解說,他能理解種子的發芽,開花,結果,能夠觀察體驗到最好的狀態。好像在他面前,人生,食物,藝術都是一體的,彼此相互交織。

我們很容易對這樣的前輩產生崇敬,因為他身上有淡泊從容的氣質。不過,他也並非不接地氣,他做菜的時候,我們喝茶,他時不時地走過來,一邊剝毛豆,一邊和我們聊上幾句。

還能說上幾個年輕人根本反映不過來的老段子。等他說起這些不好笑的段子時,敬意也消失了,覺得他是個可愛的人。

百聞不如一見:來到醉廬,這次吃到了南通味道

在聊天中,他會說很多生活瑣碎的片段。比如,他的宅子以前有很多的老鼠,後來有一天他寫字的時候,發現一隻貓趴在紙上看他,不肯挪動腳步。

霸氣的貓,應該能征服老鼠吧。他開始把吃剩的魚放在天井,最後這段時間他驚人的發現,老鼠不見了。

笑笑說,這是貓的報恩。

有因有果,他說在院子種樹,造林之後,鳥也來了。你得做些什麼,生活才能回報你些什麼。

百聞不如一見:來到醉廬,這次吃到了南通味道

他一個人悶聲不響,把毛豆剝完,然後轉身又去了廚房。我很少看到有廚師做菜,是這麼自在的。

再過一會,他就說差不多了,他找來一張宣紙,說鋪著就當桌布吧。然後我們幾個“小朋友”,乖乖跑進廚房端菜,家宴就此開始。

百聞不如一見:來到醉廬,這次吃到了南通味道

有菜,也得有酒,不然就不是醉廬。他轉身去了梨花酒庫打酒,那是三年的“嶺上梨花陳釀”。很多人都饞他這一口。酒入口醇厚,甜味十足,有一種沐浴春風的氣息,充滿遐想。但若貪杯,就會被欺騙,很易喝醉。

老友朱建也拿來自己正準備經營的白酒品牌【賴鼎】。

鋪好桌布後,菜也陸續端了上來,也許是剛從南通回來,他今早還逛了菜場,所以中午的這桌菜,有著屬於他的記憶的味道。

剛剝的毛豆子,一半燒童子雞,一半燒雪菜和筍片。

百聞不如一見:來到醉廬,這次吃到了南通味道

朱建說,這種毛豆和雞的搭配,是隻有南通能吃到的,吃一口,感覺像是回到了小時候。

十來歲的小男孩面臨人生的一大突破,有意識的家長都曉得利用暑期這個檔期,給發育中的“小榮雞頭”(南通話裡對十來歲小男孩的別稱)用未開聲的小公雞補補。

入口小公雞特有嚼勁,而毛豆子卻變得柔軟,香甜。兩者搭配在一起,小雞仔的Q彈和毛豆的柔軟就有了味覺的層次。

藉著小公雞的話題,我們聊到了男孩早熟的心理變化,聊到了姑娘李子想要改變,找到愛情的故事。食色性也,食物和情感,總是有許多微妙的聯繫。

百聞不如一見:來到醉廬,這次吃到了南通味道

這樣做的菜,簡簡單單,雖沒有那種特效般的驚豔,卻讓人覺得無比的舒服。

味覺,其實也是一種記憶的承載。

劉漢林的童年,得到的家訓和別人都不太一樣,父母教會他的最重要的一堂課,是“好好吃飯”。小學三年級時,父母教給他的第一堂人生課就是逛菜場,從此這裡成了他生活最放鬆的地方,他也開始理解食物的來源,不易。

百聞不如一見:來到醉廬,這次吃到了南通味道

對鄉野人而言,毛豆子熟起的日子,連根拔起,丟在場院裡,那是孩子的暑期勞動實踐、亦或是全家人齊動手閒話家常的道具。

百聞不如一見:來到醉廬,這次吃到了南通味道

還有一隻小公雞清湯燉,湯底清澈,沒有油膩的感覺,喝下去,就像泉水一般乾淨。雞肉拿筷子戳就能輕易被撕扯開。

飯前的一碗湯,就會讓胃覺得會舒服。

百聞不如一見:來到醉廬,這次吃到了南通味道

白酒配紅肉。豬蹄的顏色是琥珀色,醬油不會過於濃郁,幾乎吃不出任何香料的味道。而入口皮質剛好,柔軟,卻又有韌勁,感覺吃進去的就是滿滿的膠原蛋白。

肉的作用就是下酒。一整塊的豬蹄吃完後口中會有一些油膩,這個時候再來一口醇香的白酒,就剛剛好。

百聞不如一見:來到醉廬,這次吃到了南通味道

黃魚,大概是新鮮和野生的關係,肉質非常柔滑,味道恰到好處,魚肉蘸著湯汁吃,無比鮮美 。燒法上,也是做減法,用最簡單的調味料,姜和蒜點綴。

最讓人心動的是湯底,估計就能讓人幸福地吃下一碗白米飯。

百聞不如一見:來到醉廬,這次吃到了南通味道

而沒一會,魚吃的就剩下骨頭。

劉漢林老師做菜很有趣,他不會一股腦全給你上了。當我們吃完大葷的菜時,他說那我再去廚房搗騰幾個蔬菜。

食材早已提前備好,一切都是井井有條。在經過小公雞,大黃雞,紅燒豬蹄之後,他就準備一些清口的蔬菜。

毛豆雪菜筍片,毛豆是新鮮的,雪菜是自己之前做的,簡單炒在一起。這道菜就很像我小時候吃的了,我們家門前有一片竹林,所以我的味覺記憶,就是四季變換的筍。

百聞不如一見:來到醉廬,這次吃到了南通味道

吃到尾聲,最後來了一盤花菜。份量剛剛好,過程也很美妙。

這就讓我想到《壽司之神》的紀錄片中呈現的,烹飪是一個觀察世界的過程。早晨,在菜市場觀察食材,中午在餐廳裡做菜,觀看食客們的表情,做出反應,下午在菜地裡閒逛,來觀察蔬菜們生長的過程。


劉老師做菜,看不出有多大的招,他不喜歡放雞精,放味精,不會從調料去入手。而他的特別,是他會掌握食物的生命規律,在它最好的時候摘下,在它最新鮮的時候下鍋,然後待到時機成熟就出鍋。

百聞不如一見:來到醉廬,這次吃到了南通味道

梨花白肉


百聞不如一見:來到醉廬,這次吃到了南通味道

炭火土雞

這和從小到大逛菜場有關,也和他本身對於生活的理解有關。

百聞不如一見:來到醉廬,這次吃到了南通味道

什麼樣的人,會做什麼樣的菜。

家宴上,興致好的時候,他拿出一摞厚厚的紙給我們看,全是用毛筆寫的,看起來有點像小草。用筆瘦勁挺拔,通篇古樸恢弘卻又神采飛揚。

也許,這就是他對這個世界含蓄的表達方式。

百聞不如一見:來到醉廬,這次吃到了南通味道

百聞不如一見:來到醉廬,這次吃到了南通味道

希望下一次還有機會再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