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和農業的隱形關聯

我們乍一看建築和農業好像關聯不大,分屬兩個不同行業,稍稍分析一下,兩者關係還是挺大。

搞建築的主力多是農民工,除去高層管理,在工地幹活的基層人員如泥瓦匠木工等多來自農村。

國家大搞基礎建設和建築,吸引大量農村從業人員,拉動GDP快速增長,不只是解決了就業問題,還給大家帶來較大的生活改善。

現在出現幾個問題,就是長期以來迅速發展的建築業和舉步維艱的農業形成鮮明的對比。

這農業的人口流動就看得出來,原本從事農業的主力向建築業流轉,必然改變農業的現狀。

留在農村務工的多是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也有少部年輕人留在農村,但他們基本不會也不願從事農業工作。

為什麼呢?這就是一個收入比的問題,都老生常談了,在外務工一天幾百塊,這家務農靠著幾畝田地,一年下來維持正常生活開銷都難。

前段時間一直炒作較熱的土地流轉,以及合作社也慢慢冷下來,大戶承包虧損的也較多,雖然有國家補助,但違約棄耕的很多。

拋開人的問題,其實這裡面和建築還有非常重要的一個隱形關係,那就是水的問題。

我們國家的農業很缺水,有些人聯想到天氣,這幾十年來除了變熱些也沒什麼問題。再細想就會發現,原本農村很多的江河湖泊,許多村前屋後的小河,池塘在消失。

對於那些常年不回家的人,這種感覺會更明顯,平白無故水塘為什麼會幹?

舉個例子江西贛江豐城段,三四十年前,贛江的堤壩底經常會水浸泡,江邊的村子從來不缺水。

隨便往地下打個幾米深的井都有水,在農村田間地裡勞動,有了隨時在不遠處都能有泉水可以喝。

慢慢地,村裡的井越打越深,村裡泉水早在十多年前就乾涸得無影無蹤了,住在贛江邊還得打幾十米深的井才有水喝。

大家會說這和建築有什麼關係?

當然有關係,問題就在建築業需要的大量河沙上!

現在贛江段水位離防洪堤壩越來越遠了,這個距離遠的達到1公里,江西贛江越來越窄了,主要原因就是贛江裡面的問沙被挖走了,江的底部越挖越深。

打個恰當的比喻,江西贛江本來是平底鍋的形狀,現在挖沙挖成炒鍋形狀,那麼這個水位下降就很明顯,建築業對問沙需求越大,江水位下降越大,又得不到修復。

大江水位下降,江兩邊田地土壤裡的水也跟著流走,湖泊池塘水位跟著下降,溼地面積大大減少,而土地含水量的下降,對莊稼種植極為不利。

這就導致在農村哪怕實現機械化耕種,水稻種植對水的需求很大,農業用水也得看天吃飯,因為水利太難恢復了。

這就是為什麼在農村越來越多的拋荒,大戶流轉土地承包失敗的主要原因。

我們的建築業需要緩下來了,大拆大建不只是對當地環境的破壞,也是對大江大河的破壞,如果大江大河得不到修復,我們的農業前景是一片暗淡。

這就是建築和農業的一個隱形關聯,關係到我們的口糧保證,這不是用錢就能改變的生態,要引起更多人的關注。

農業的健康發展需要天時地利人和,我們不能再人為過多破壞地理環境了,讓大江的水漲回去,讓農村湖泊小河水滿起來,這是一個長期的艱鉅的系統工程。

對江河流域的生態恢復,減少大拆大建造成的河沙需求很緊迫,否則我們的糧食沒有保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