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聯必備 || 詩詞對聯中,平仄兩讀字意釋例大全

詩聯必備 || 詩詞對聯中,平仄兩讀字意釋例大全

古代音韻與現代音韻差別很大,部分詩詞對聯的初學者對一些平仄兩讀的字用得比較混亂,為避免惹出笑話,筆者特輯釋例如下,以饗文友:

  中,平聲,內也。元稹《送孫勝》:“今日與君臨水別,可憐春盡宋亭中。”仄聲(去),動詞,射中也,多用引申義。杜甫《敬贈鄭諫議》:“思飄雲物外,律中鬼神驚。”

  重,平聲,復疊也。杜甫《奉贈太常張卿》:“能事聞重譯,嘉譽及遠黎。”長孫正隱《晦日宴高氏林亭》:”淹留迷處所,巖岫幾重花。”

  仄聲有兩種:上聲,輕重也,形容詞。駱賓王《獄中詠蟬》:“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去聲,更為也,副詞。白居易《渡淮》:“清流宜映月,今夜重吟看。”

  雍,平聲,和也。不舉例。仄聲(上),州名。朱熹《登定王臺》:“從知爽鳩樂,莫作雍門哀。”

  從,平,由也,動詞。杜甫《寄李十二白》:“聲名從此大,汨沒一朝伸。”仄聲(去)。隨從之人也,名詞。李嘉佑《與從弟正字宴》:“輔嗣外生還解易,惠連群從總能詩。”杜甫《奉送郭中丞》:“安邊仍邑從,莫作後功名。”但名詞的“從”偶然也作平聲。杜甫詩:“禁掖朋從改,微班性命全。”

  供,平聲,供給也。包佶《嶺下臥疾》:“幾時供放逐,身世付空虛。”仄聲(去),陳設也。包佶《尚書宗兄使過》:“腹飽山僧供,頭輕侍婢梳。”

  離,平聲,別離。不舉例。仄聲(去),離去也。杜甫《宿贊公房》:“放逐寧違性,虛空不離禪。”

  吹,平聲,以口吹也,動詞。杜甫《留別賈嚴二閣老》:“山路時吹角,那堪處處聞。”仄聲(去),鼓吹也,名詞。杜甫《劉九法曹宴集》:”晚來橫吹好,泓下亦龍吟。”劉禹錫《文宗皇帝輓歌》:“龍鑣仙路遠,騎吹體容全。”

  騎,平聲,騎馬也,動詞。白居易《代書時一百韻寄微之》:“殘席喧譁散,歸鞍酩酊騎。”仄聲(去),車騎,名詞。王維《青龍寺曇璧上人兄院集》:“坐看南陌騎,下聽秦城雞。”劉長卿《酬屈突陝》:“藜杖懶迎徵騎客,菊花能醉去官人。”

  為,平聲,作為也,動詞。李嘉佑《送嶽州司馬弟之任》:“丞相今為郡,應無勞者歌。”仄聲(去),因也,副詞。李嘉佑《冬夜餞相公五叔》:“高情同客醉,子夜為人長。”杜甫《賓至》:“自動稀菜甲,小摘(為)情親。”《後遊》:“容愁全為減,舍此復何之?”

  施,平聲,施行也。白居易《代書寄微之》:“幄幕侵堤布,盤筵佔地施。”仄聲(去),施捨也。王維《過盧四員外宅看飯僧》:“上人飛錫杖,檀越施金錢。”李頎《覺公院施鳥石臺》:“石臺置香飯,齋後施諸禽。”

  治,平聲,動詞。白居易《晚出西郊》:“懶鑷從須白,休治任眼昏。”秦觀《春日雜興》:“信美難久佇,歸歟從此治。”去聲,形容詞。不舉例。

  思,平聲,動詞。儲光羲《新豐作》:“漢皇思舊邑,秦地作新豐。”仄聲(去),名詞。杜審言《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忽聞歌古調,歸思欲沾巾。”李嘉佑《送杜士瞻》:“風流與才思,俱似晉時人。”杜甫《即事》:“秋思拋雲髻,腰支勝寶衣。” “思”字動詞當以用平聲為正例,名詞當以用仄聲為正例;凡動詞用仄聲,或名詞用平聲者,都該認為例外。例外晚唐以後才有。吳融《秋日經別墅》:“不勞芳草思王孫。”

詩聯必備 || 詩詞對聯中,平仄兩讀字意釋例大全

  衣,平聲,衣服,名詞。不舉例。仄聲(去),著衣也,動詞。杜甫《雲安九日鄭十八攜酒陪諸公宴》:“地偏初衣裌,山擁更登危。”

  汙,平聲,汙穢,名詞。不舉例。仄聲(去),染也。劉禹錫《秘書崔少監見示墜馬掌句,因而和之》:“塵汙腰間青襞綬,風飄掌下紫遊韁。”

  疏,平聲,疏密,形容詞。唐詩裡多寫作“疎”,使它和名詞的“疏”有別。孟浩然《尋白鶴巖張子容隱居》:“歲月青松老,風霜苦竹疏。”杜甫《舍弟觀赴藍田》:“巡簷索共梅花笑,冷蕊疏枝半不禁。”仄聲(去),奏疏也,名詞。包佶《客自江南話》:“奉佛棲禪久,辭官上疏頻。”杜甫《魏十四侍御就敝廬相別》:“時應念衰疾,書疏及滄浪。”杜甫《秋興》:“匡衡抗疏功名薄,劉向傳經心事違。”

  分,平聲,分開,分別,動詞。劉長卿《送孫瑩》:“適賀一枝新,旋驚萬里分。”仄聲(去),音“憤”,名分,名詞,又料也,動詞。杜甫《奉贈太常張卿》:“謬知終畫虎,微分是醯雞”。《送路六侍御入朝》:“不分桃花紅勝錦,生憎柳絮白於綿。”

  殷,平聲,富也,大也。不舉例。仄聲(上),雷聲。杜甫《江閣對雨》:“層閣憑雷殷,長空水面文。”

  聞,平聲,聽聞,動詞。杜甫《江南逢李龜年》:“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仄聲(去),名譽也,名詞。杜甫《寄劉峽州》:“家聲同令聞,時論以儒稱。”

  論,平聲,討論也,動詞。王維《贈東嶽焦鍊師》:“自有還丹術,時論太素初。”劉長卿《送宇文遷》:“儻見主人論謫宦,爾來空有白頭吟。”杜甫《建都》:“時危當雪恥,計大豈輕論?”仄聲(去),言論也,名詞。杜甫《晚晴》:“時聞有餘論,未怪老夫潛。”

  觀,平聲,觀看,觀察,動詞。李頎《奉送漪叔》:“郡齋觀政日,人馬望鄉情。”仄聲(去),寺觀也,名詞。王維《和陳監四郎秋雨》:“聲連鳷鵲觀,色暗鳳凰原。”李頎《送皇甫曾遊襄陽山水兼謁韋太守》:“百花亭漫漫,一柱觀蒼蒼。”

詩聯必備 || 詩詞對聯中,平仄兩讀字意釋例大全

  冠,平聲,冠冕,名詞。杜甫《九日藍田崔氏莊》:“羞將短髮遠吹帽,笑倩旁人為正冠。”仄聲(去),為首也,動詞。杜甫《投贈哥舒開府翰二十韻》:“智謀垂睿想,出入冠諸公。”

  判,平聲,義與現代“拚”字相近。按字典和韻書中:“判”字都沒有平聲,然而唐詩裡“判”字確有平聲。杜甫《曲江對酒》:“從飲久判人共棄,懶朝真與世相違。”溫庭筠《春日偶作》:“夜聞猛雨判花盡,寒戀重衾覺夢多。”仄聲(去),判別,裁判。杜甫《重過何氏》:“到此應常宿,相留可判年。“按”判別”之義不應用平聲,韋莊《出關》:“一生慣悵為判花”,似於平仄未合。

  翰,平聲,羽翰也。杜甫《送楊六判官使西蕃》:“慎爾參籌畫,從茲正羽翰。”仄聲(去),翰墨也。杜甫《戲為六絕句》:“從使盧王操翰墨,劣於漢魏近風騷。”

  難,平聲,不易也,形容詞。杜甫《王竟攜酒高亦同過共用寒字》:“臥病荒郊遠,通行小徑難。”仄聲(去),災難,名詞。杜甫《村夜》:“胡羯何多難?漁樵寄此生!”

  間,平聲,中間也。皇甫曾《奉陪韋中丞使君遊鶴林寺》:“寒磬虛空裡,孤雲起滅間。”仄聲(去),間隔也。杜甫《奉贈鮮于京兆》:“異人應間出,爽氣必殊倫。”

  先,平聲,形容詞或副詞。不舉例。仄聲“去”,限用於副詞。杜甫《到村》:“碧澗雖多雨,秋沙先少泥。”

  燕,平聲,地名。杜甫《寄嶽州賈司馬》:“亂麻屍積衛,破竹勢臨燕。”劉長卿《賦得》:“為問元戎竇車騎,何時返旆勒燕然?”仄聲(去),鳥名。杜甫《江村》:“自去自來堂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

  扇,平聲,動詞。王維《送崔三往密州覲省》:“同懷扇枕戀,獨念倚門愁。”仄聲,名詞。不舉例。

  便,平聲,安靜也。劉長卿《臥病》:“不解謝公意,翻令靜者便。”杜甫《寄嶽州賈司馬》:“多病加淹泊,長吟阻靜便。”仄聲(去),方便也。杜甫《江漲》:“輕帆好去便,吾道付滄州。”“便”作“就”字講的也念去聲。嚴郾《賦百舌鳥》:“星未沒河先報曉,柳猶黏雪便迎春。”

  扁,平聲,扁舟,名詞。張祜《晚夏歸別業》:“古岸扁舟晚,荒園一徑微。”仄聲(上),上圓也,形容詞。不舉例。

  傳,平聲,傳授,傳播,動詞。張籍《送施肩吾東歸》:“早聞詩句傳人偏,新得科名到處閒。”仄聲(去),傳記也,名詞。杜甫《冬日有懷李白》:“更尋嘉樹傳,不忘角弓詩。”

  旋,平聲,迴旋也,動詞。杜甫《廣州段功曹到得楊五長史譚書功曹卻歸聊寄此詩》:“銅梁書遠及,珠浦使將旋。”仄聲(去),俄傾間也,副詞。劉得仁《冬夜寄白閣僧》:“林下期難遂,人間事旋生。”吳融《華清宮》:“唯此宮中落旋乾。”一般字典裡“旋”字無仄聲,廣韻去聲有“旋”字,雲“繞也”,亦非此義。

  耍,平聲,約也。杜甫《寒食》:“田父(耍)皆去,粼家鬧不違。”仄聲(去),欲得也。杜甫《送梓州李使君之任》:“老思筇杖柱,冬耍錦衾眠。”

  調,平聲,調和也,動詞。劉長卿《少年行》:“曲房珠翠合,深巷管絃調。”仄聲(去),曲調也,名詞。杜審言《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忽聞歌古調,歸思欲沾巾。”

  燒,平聲,焚燒,動詞。王維《出塞》:“居延城外獵天驕,白草連山野火燒。”仄聲(去),獵人放火焚燒之處,名詞。許棠《登渭南縣樓》:“雪助河流急,人耕燒色殘。”蘇軾《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予於女王城東禪莊院》:“稍聞決決流冰谷,盡放青青沒燒痕。”

  教,平聲,使為也,任命也,俗雲”讓”,動詞。王昌齡《出塞》:“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仄聲(也),教化也,名詞。陳師道《遊鶴山院》:“願攝塵緣盡,方知象教尊。”

  荷,平聲,荷花,名詞。杜甫《陪鄭廣文遊》:“醉把青荷葉,狂遺白接。”仄聲(去),負荷,荷承,動詞。皇甫曾《早朝日寄所知》:“共荷發生同雨露,不應黃葉久隨風。”杜甫《得家書》:“農事空山裡,眷言終荷鋤。”

  那,平聲,何也。杜甫《遣興》:“衰疾那能久?應無見汝期?”《留別賈嚴二閣老》:“山路時吹角,那堪處處聞?”仄聲(去),無那,即無奈。王昌齡《從軍行》:“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高適《夜別韋司士》:“只言啼鳥堪求侶,無那春風欲送行。”

  頗,平聲,偏頗,形容詞,又廉頗,人名。杜甫《投贈哥舒開府翰二十韻》:“廉頗仍走敵,魏絳已和戎。”仄聲(上),略也,俗雲“有幾分”,或“還算”,副詞。

  和,平聲,和諧,和好,又與也,形容詞,動詞,連詞。劉長卿《對》:“陋巷喜陽和,衰顏對酒歌。”杜甫《投贈哥舒開府》:“魏絳已和戎。”苑鹹《登潤州城》:“鳥與孤帆遠,煙和獨樹低。”仄聲(去),唱和,動詞。高適《同郭十題楊主簿新斤》:“多君有知己,一和郢中吟。”

詩聯必備 || 詩詞對聯中,平仄兩讀字意釋例大全

  華,平聲,華美,繁華。包佶《抱疾謝李吏部》:“幸蒙祛老疾,深原駐韶華。”仄聲(去),太華,山名,即西嶽華山。崔顥《行經華陰》:“苕蕘太華俯鹹京,天外三峰削不成。”許棠《登渭南縣樓》:“半空分太華,極目是長安。”

  行,平聲,行走,行為,動詞。劉禹錫《送李中丞赴楚州》:“憶君初得崑山玉,同向揚州攜手行。”仄聲(去),德行,名詞。劉長卿《哭魏兼遂》:“獨行依躬巷,全身出亂軍。”

  王,平聲,帝王也。白居易《渭村退居》:“貴主冠浮動,親王系鬧裝。”仄聲,王霸,又盛也。王安石《金陵懷古》:“山水寂寥埋王氣,風煙蕭颯滿僧窗。”

  浪,平聲,滄浪,水名。王昌齡《送李五》:“扁舟乘月暫來去,誰道滄浪吳楚分?芽”仄聲(去),波也。杜甫《雨不絕》:“眼邊江舸何匆促,未待安流逆浪歸?”

  傍,平聲,同“旁”。崔顥《行經華陰》:“借問路傍名利客,無如此處學長生?”仄聲(去),依也。杜甫《得舍弟消息》:”舊犬知愁恨,垂頭傍我床。”

  當,平聲,應當,又值也。綦毋潛《登天竺寺》:“權門當澗口,石路在峰心。”仄聲(也),正當也,相稱也,心以為也。杜審言《春日京中有懷》:“今年遊寓獨遊秦,愁思看春不當春。”

  強,平聲,強有力也。白居易《渭村退居》:“世慮休相擾,身謀且自強。”仄聲(上),勉強也。杜甫《鄭駙馬池臺》:“留連春夜舞,淚落強裴徊。”《十二月一日》:“他日一杯難強進,重嗟筋力故山違。”

  長,平聲,長短。儲光羲《洛中送人還江東》:“孤舟從此去,客思一何長!”仄聲(上),音“掌”,長幼,形容詞,又長成,動詞。劉禹錫《再經故元九相公宅池上作》:“竹叢身後長,臺勢雨來傾。”

  相,平聲,互相也,劉長卿《睢陽贈李司倉》:“非君深意願,誰復能相尤?”仄聲(去),宰相也。劉禹錫《送李尚鎮滑州》:“自古相門還出相,如今人望在巖廊。”

  正,平聲,正月,名詞。李頎《送相里造入京》:“子月過秦正,寒雲覆洛城。”仄聲(去),形容詞,又副詞。王禹偁《送羅著作奉使湖湘》:“回日期君直西掖,當階紅藥正開花。”

  令,平聲,使也,動詞。宋之問《度大庾嶺》:“但令歸有日,不敢恨長沙。”包佶《嶺下臥疾》:“唯有貧兼病,能令親愛疏。”杜甫《聞斛斯六官未歸》:“本賣文為活,翻令室倒懸。”仄聲(去),命令,又縣令,名詞。沈詮期《銅雀臺》:“一旦雄圖盡,千秋遺令開。”李嘉佑《留別毗陵諸公》:“久作涔陽令,丹墀忽再還。”

  興,平聲,興起,興盛,動詞,或形容詞。杜甫《贈特進汝陽王》:“服禮求毫髮,惟忠忘寢興。”仄聲(去),興致也,名詞。李嘉佑《送觀歸袁州》:“遙憐謝客興,佳句又應新。”杜甫《題張氏隱居》:“乘興杳然迷出處,對君疑是泛虛舟。”

  勝,平聲,猶今言“經得起。”杜甫《贈特進汝陽王》:“招要恩屢至,崇重力難勝。”王昌齡《長信秋詞》:“白露堂中細草跡,紅羅帳裡不勝情”。仄聲(去),名勝,勝敗,又勝過。劉長卿《送孫逸歸廬山》:“常愛此中多勝事,新詩他日佇開緘。”皇甫曾《送和西蕃使》:“和戎先罷戰,知勝霍嫖姚。”杜甫《得舍弟消息》:“亂後誰歸得,他鄉勝故鄉。” “勝過”的“勝“本該讀仄聲,但唐宋人多讀入平聲。王維《敕借岐王九成宮避暑應教》:“仙家未必能勝此,何必吹簫向碧空?”白居易《城上夜宴》:“從道人生都是夢,夢中歡笑亦勝愁。”

  乘,平聲,駕也,動詞。皇甫曾《贈鑑上人》:“更欲尋真去,乘船過海潮。”仄聲,車乘,名詞,又趁也,動詞。按字典“趁”義作平聲,唐人多作去聲。

  稱,平聲,稱謂,稱讚。杜甫《贈特進汝陽王》:“晚節嬉遊簡,平居孝義稱。”仄聲(去),相稱也,俗雲“合適”。白居易《故衫》:“闇澹緋衫稱老身,半披半曳出朱門。”

  不,平聲,讀如“否”之平,義與“否”同。劉禹錫《和令狐相公言懷》:“石渠甘對圖書老,關外楊公安穩不。”仄聲(本應讀去聲,後世讀成入聲),用於動詞或形容詞之前,表示否定。不舉例。

  任,平聲,堪也。鄭谷《江行》:“漂泊病難任,逢人淚滿襟”。仄聲(去),聽任也,猶今言“隨他去”。又任務也。綦毋潛《題沈東美員外山池》:“魚樂隨情性,船行任去留。”

  禁,平聲,猶今言“經得起”,義與“勝”同。杜甫《奉陪鄭駙馬韋曲》:“綠尊雖盡日,白髮好禁春。”《舍弟觀赴藍田取妻子到江陵》:“巡簷索共梅花笑,冷蕊疏枝半不禁。”仄聲(去),禁令,又宮禁。杜甫《送許八拾遺歸江寧覲省甫昔時嘗客遊此縣圖樣》:“詔許辭中禁,慈顏赴北堂。”王涯《望禁門松雪》:“瑞雪凝清禁,祥煙冪小松。”

  佔,平聲,卜也。王安石《送鄆州知府宋諫議》:“舟楫商巖命,熊羆渭水佔。”仄聲,佔據也。杜甫《奉陪鄭駙馬韋曲》:“何時佔叢竹,頭戴小烏巾?”羅隱《蜂》:”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佔。” “佔”字平聲,誤。

  以上所舉各字,只是從唐宋詩中摘出,不能說是完備。其中像平聲的“治”“論”“判”“翰”“燕”“便”“耍”“教”“頗”“那”“浪”“傍”““令”“勝”“不”“任”“禁”,仄聲的“雍”“從”“供”“離”“吹”“騎”“施”“思”“衣”“汙”“疏”“分”“殷”“聞”“觀”“冠”“間”“先”“旋”“燒”“和”“華”“行”“王”“興”“乘”“稱”“佔”,特別值得注意,避免誤讀。

詩聯必備 || 詩詞對聯中,平仄兩讀字意釋例大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