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都有“度”

文:清說


凡事都有“度”


我們知道這樣一句話:水滿則溢,月盈則虧。


凡事,都保持一定的該有的“度”,是一種能力和智慧。


因為物極必反。


也就是說,生活中,任何事物都有他的極限,如果超越了這個極限,就是衝破了“度”,本質就會發生根本性變化。


就像常言說的: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所謂“規矩”和“方圓”,就好比是,應該把握好的那個“度”。


現實中是這樣,網絡社交平臺上也是這樣。


正可謂,線上線下,都要保持頭腦清醒。切忌逞一時口快,因衝動無“度”而失去理智。


所以,人在江湖,能保持底線,堅守原則,恪守信念,不讓自己的言行舉止,凌駕於規矩之外,突破了該有的“度”,的確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智慧。


若把這種能力和智慧拋在腦後,往往會在我行我素間,讓超越了“度”以外的那種聰明智慧,傷人害己,埋下禍根,甚至引來殺身之禍。


凡事都有“度”


舉個例子。


孔融讓梨的故事,幾乎無人不知,家喻戶曉。


但是,成年後的孔融,卻不及兒時的聰慧。


因口無遮攔,多嘴妄言,時常因狂妄自大而冒出曹操,超越了職責範圍內該有的“度”而埋下了禍根。引來了曹操對他滿門抄斬的悲劇。


說來,曹操早已對孔融的狂妄自大忍耐已久。


有一次,孔融和好友討論“父母對子女有沒有恩情”這一問題時,孔融認為:“父母於子女無恩。”


他這樣的觀點,從根本上否定了父愛和母愛存在的價值,也相應地否定了子女踐行孝道的必要性。
身為孔子的嫡傳子孫,竟然提出這樣的論調,一下子引起了世人的反駁。


這也給早已對他忍無可忍的曹操,提供了除掉他的絕好機會。


最終,曹操以“大逆不孝之罪”,將孔融滿門抄斬。


凡事都有“度”


所以說,孔融之死,正是死於其言之不慎,行事無“度”。


一個人的言論,體現了這個人的自身修養。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話一旦說出口,就像潑出去的水,豈能再收回來。


通常,當意識到自己在某些時候,對某些人說錯話時,往往有人不忘補上一句:“就算我沒說。”


但是,你想啊,說出去的話,豈能就當沒說呢。


老人常說,話到唇邊留半句,又怎能口無遮攔,出言不遜呢。


心中有“度”,必然三思後語,靜思慎行。


如此一來,方能讓自己說出去的話,行出來的事,不傷人,不害己,不給別人添不快,不給自己惹禍源。


凡事都有“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