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柱擎天的絕頂之上,金殿是如何建成的

武當山又名太和山,古有“太嶽”“玄嶽”“大嶽”之稱,無數文人墨客對它頂禮膜拜,歷代皇帝也對它捧若神明,宋代大書法家,贊它為“第一山”,明朝永樂皇帝封它為“大嶽太和山”。

一柱擎天的絕頂之上,金殿是如何建成的

永樂皇帝朱棣還在武當山,一柱擎天的絕頂之上修建了一座金殿。為什麼他會對武當山情有獨鍾?是什麼讓大明皇帝躬親叮囑,一定要好好建造這武當盛世?是怎樣的工藝創造了穿越時空的傳奇?六百年前工匠們是如何把每塊高達一噸重的巨石運上天柱峰頂?

一柱擎天的絕頂之上,金殿是如何建成的

公元1416年的一天,明朝皇帝朱棣突然下達聖旨,召集全國各地工匠高手齊聚武當,要在武當山的峰頂修建一座金殿,他要求金殿仿製北京紫禁城的太和殿,建成天下規格最高工藝最為精美的宮殿,武當山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要將這樣一座工藝複雜的金殿,建於一柱擎天的絕頂之上,近乎是一項不能完成的任務。

一柱擎天的絕頂之上,金殿是如何建成的

公元1412年的冬天,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雪,讓武當山異常的安靜。一個雪後的清晨,永樂皇帝的駙馬沐昕奉旨來到這裡,六年前永樂皇帝的小女兒常寧公主,下嫁雲南沐王的小兒子沐昕,沐家從此成了皇親國戚,誰料好日子沒過幾年 ,常寧公主在一個冬日,突染重疾不治身亡,沒想到皇帝非但沒有怪罪沐家,還任命沐昕為督建武當山皇家道場的總提調官,監管全部宮殿群的建造。

一柱擎天的絕頂之上,金殿是如何建成的

公元1416年晚秋的一場急雨過後,沐昕收到了來自京城的消息,一支載著特殊使命的官方船隊,將從北京出發沿運河南下。皇帝特意為這支船隊下了一道聖旨,命令沿途船隻 要小心謹慎,所有民船商船全部都要給這支船隊讓路,還說船上要十分整齊清潔,並特別告誡船上不能生火做飯。

一柱擎天的絕頂之上,金殿是如何建成的

此船到底負有怎樣的使命,大明皇帝躬親叮囑的船隻到底運了些什麼,在正式的文字史料中,沒有關於金殿是怎樣運送到天柱峰頂的記載,但人們卻對金殿神奇地屹立於天柱峰頂,充滿了種種猜想。金殿是在北京鑄造成型後,整體送達武當山的,在運載和吊裝技術尚不發達的六百年前,如果走水路運送到武當山下還有可能的話,那麼總重達數十萬斤的金殿,運送到天柱峰頂,在當時則難以想象。

一柱擎天的絕頂之上,金殿是如何建成的

直到今天這座中國現存最大的銅鑄鎏金大殿,歷經六百年仍熠熠生輝,他無疑是世界古代銅鑄建築藝術的瑰寶。縱觀全國現存的古代銅鑄殿堂僅有六座,就其建設年代來說都比武當山金殿晚一二百年,就鎏金裝飾工藝來講,除泰山銅鑄金闕外,其他銅殿都沒有鎏金,沒人能與武當金殿相比。

一柱擎天的絕頂之上,金殿是如何建成的

這座目前中國最大的金殿坐西朝東,屋頂採用的是皇家專用的重簷廡殿式,與北京紫禁城太和殿形制相同,如此高規格的建築全國僅此一座,是中國現存規格最高造型最優美,工藝最精緻的大型銅鑄鎏金殿堂。

一柱擎天的絕頂之上,金殿是如何建成的

當年皇帝按照皇宮大殿的規制,建造了這座金殿,金殿內部還設有純金玄武神像,為玄武神像營造了一個金殿,這是皇帝能想象到的最高禮遇,或許在他的內心深處,自己就是玄武神的化身,俯瞰眾生統領了大明王朝二百年的天上人間。

六百年後的今天,寬不足五米深不過四米高不足六米的金殿,或許已顯得不夠雄偉,但它卻蘊藏著中國文化與建築中的許多神奇的秘密。金殿裡玄武神像前的那盞長明燈,彷彿是穿越了時間隧道的神燈,據說這盞燈從1416年開始點燃,近六百年間不搖不擺不大不小,總是在金殿中發出均勻的光,無論狂風暴雨,不管電閃雷鳴,從未熄滅過一次,有人說玄武神手上捏有一顆避風珠。其實這一切並不是傳說中的避風珠,而是源於金殿通體密不透風,這又是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古代的工匠們是怎樣拼接出,如此嚴密合縫的宮殿呢,光憑這個工藝我們在全世界已經領先不知道多少年了。

一柱擎天的絕頂之上,金殿是如何建成的

當年那艘負載著特殊使命的官船,運載的正是金殿的構件 ,第二年抵達武當山,三千多個金屬鑄件,在天柱峰頂以中國古建築中,最傳統的工藝進行了插接,最後焊接安裝完畢,此後金殿巍然屹立於高山之巔。

一柱擎天的絕頂之上,金殿是如何建成的

公元1979年,一個風雨交加的日子,社科院專家王育成,在攀登金頂的途中,看到了讓他永生難忘的一幕,他看見一道閃電直勾勾打在了金殿上面,接著有幾團大火球,繞著金殿轉,看著既驚奇又感覺有一種恐懼的感覺,不知道怎麼回事。當地的一位老人告訴人們說,這是武當山很有名的雷火煉殿,由於金殿是金屬導體遇到雷擊,屋頂上便是一片電光石火,平時附著在金殿上的煙塵鏽垢,被雷電燒煉經雨水衝淨後便輝煌如初,這顯然又是一件難得的瑞祥事件。

一柱擎天的絕頂之上,金殿是如何建成的

從永樂十年來到武當,七年間駙馬爺沐昕,度過了無數個不眠之夜,如今雷火煉殿,神奇地渲染出皇權的至高無上,緊繃了七年的神經終於在這一刻得以舒展,如今金殿已成,他是否可以榮歸故里了呢。這一年當雷火煉殿的事情傳到京城,皇帝露出了勝利者的微笑,這是皇權和神力的完美結合,它似乎預示著佇立在皇家道場最高峰上的金殿,與天神取得了感應。

一柱擎天的絕頂之上,金殿是如何建成的

公元1419年沐昕接到了皇帝發給自己的第六道聖旨,接到聖旨的那一刻沐昕,彷彿聽到了來自心底的一聲嘆息,皇帝命其修建金頂圍城,永樂皇帝將最後的這項工程命名為紫金城,原來這就是皇帝對沐家的懲罰,需要用這工程軟禁住這位駙馬爺!為了完成皇帝這項不可能的設想,沐昕突破了重重險阻,紫金城城牆全部為巨石依巖築成,每塊石條重約一兩噸,古代工匠們用糯米煮汁拌和石灰粉為漿砌。從表面上看只一線縫不見灰漿,這是一種極為高超的技法,俗稱幹擺,周長三百四十四米的紫金城,所耗費的石料將近千萬噸,它的修建難度遠勝於平地修建的故宮,當年的沐昕和工匠們,是如何把每塊高達一噸重的巨石,運上金頂的呢?

一柱擎天的絕頂之上,金殿是如何建成的

《武當山志》記載永樂皇帝調到武當山的這些工匠中,有一個工種值得注意,這個工種叫搭材匠。當年搭材匠圍著金頂搭了密密麻麻的腳手架,然後工匠們再把打製好的青石,用極其原始的方式一層一層地搬運到所需的位置,當年吊裝技術不發達的條件下,腳手架的搭建也非常不容易,當時用的滑輪吊裝技術加上工匠們的努力,把一塊一塊重達一噸的巨石搬上了紫金城現在的位置,工程量是非常的浩大,整個紫金城工程歷時五年才完成,它居險臨危卻又堅固穩重,猶如一道光環圍繞金頂,讓人歎為觀止。

一柱擎天的絕頂之上,金殿是如何建成的

公元1424年,金頂太和宮全部完工 。它以金殿為中心,以紫金城南天門為中軸線,中軸線上的主殿是太和殿,皇權與神權在這裡完美融合,達到了雲外神宮的意境,至此修建了十四年的武當山宮觀,全部告成。三十萬工匠和官兵共修建了金頂紫霄,南巖玉虛五龍遇真等三十三處宮觀建築群,創建殿宇房屋約八千間,武當山成為了,集建築宗教文化與一體的天下第一名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