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說已經到了第六季了,這是為數不多的,讓人連續追了六年並且還想看的綜藝。這在中國的電視綜藝史上,大概也是個奇蹟了吧。
印象中歷時最久且廣為人知的節目,大概要屬《康熙來了》,很巧,主持人之一也是蔡康永。蔡康永的博學+小S的無厘頭式的綜藝感,讓節目精彩萬分,陪我度過了無數個大學的夜晚。但即便如此,也不是每一期都讓人捧腹大笑。
而奇葩說的每一集播出,彷彿都會引發熱議:關於嘉賓、關於辯題、關於觀點、關於選手,彷彿有源源不斷的話題,說也說不盡。當然,這和兩款節目的播出頻次和內容準備度有關,畢竟《康熙》是每週一到週五,全年無休喪心病狂的堅持日更。但《奇葩說》的經久不衰,我認為更多的是源於對現在年輕人生活、情感、甚至人心的精準把握。
有人說,看《奇葩說》總是覺得被導演組“視奸”過生活,每一期的主題都正中紅心,穩穩戳中了人生的痛點,也太可怕了吧。因為正中“痛點”,才會有“論點”和“共鳴點”,產生“笑點”和“淚點”。
就拿這一季來看吧:
“大學該不該開戀愛必修課”
這是一道關乎情感、心理的問題。戀愛需不需要定式?前一段時間讓大家唏噓不已的PUA(搭訕藝術家)引發熱議,當情感的衝動變成蓄謀已久的排練,我們不敢想象這樣的關係會有多麼可怕。但戀愛也不該是橫衝直撞的野蠻生長,在一無所知中撞的頭破血流。
這類問題往往和我們自身息息相關,甚至直擊我們生活中的痛點。引導我們去思考和回顧生活,去一點點將生活將自己撕碎瞭解剖了,在一次次的解構中,追尋自我,認知自我,最終重構自我。
“美術館著火,是救名畫還是救貓”
這個看起來很荒誕的問題,背後隱藏的卻是個人追求價值的排序。許多人說我們90後是自私的一代,再也沒有了國家至上、集體之上的精神覺悟。但這樣的我們往往更能獲得自在,更高質量的“活著”,誰能說哪種更好?不一樣的成長環境,不一樣的教育方式,不一樣的生活年代,種種原因讓我們“不一樣”。其實無所謂對錯,不要因此而動搖就好。
這類彷彿完全是假設,不可能真實發生的問題並不是真的和我們毫無干係。在每一次的選擇和思考背後,我們都能更瞭解自身對兩種價值的排序,幫助我們梳理“心中所求”,只有更好的認知,才能讓我們人生的每一步都不迷茫,走的更加堅定。
這一道道辯題可能荒誕,可能現實,可能沉重,也可能搞笑,但六年一直吸引我們關注的絕不是段子和多麼高超的辯論技巧,而是關乎“思考和認知”。
是的,這是一個讓人思考的節目,只有思考,才能讓人記住。
在此之前,國內綜藝大多偏娛樂和真人秀方向,偶有幾個深度欄目,往往也是主打情感和談話,講的都是別人的事。而“奇葩說”真正做到了讓你思考,讓你參與。
每一道讓人產生共鳴的辯題,都能讓人聯想到自己;每一個明星辯手的觀點闡述,都讓人忍不住想要回應;每一次雙方互槓,都讓人彷彿看到了自己內心的糾結和抗爭。經過每個問題的深度剖析和來回拉扯,我們都完成了一次高質量的深度思考,哪怕並不能完全被說服,也總能在最後按下papa 鈕。所以,每一場辯論都能收穫一次成長。
我們痴迷的是什麼?是一點點像要更瞭解自己,是一次次想要更堅定,是一天天活的更坦蕩。這,是奇葩說能夠帶給我們的,獨一無二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