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手工搬遷一室一廳紅燒土房 市民將會在安徽博物院看到修復後完整的夏代民宅

距今3600多年的夏代民居是什麼樣的?土做的房子歷經幾千年前而依然能保存下來,是怎麼做到的?2018年引江濟淮工程現場考古工作者發現了這座距今3600-3800年的臺墩型遺址,出土大量青銅器、陶片及殘片,還有兩座保存較為完整的紅燒土民宅。近日,這兩座夏代民宅開始進行整體搬遷,一期搬遷結束後,文物工作者還將對其進行修復。屆時,老百姓將可以在安徽博物院看到完整的夏代民居。

夏代紅燒土民宅被完整挖掘

在肥西縣桃花鎮三官廟村,正在進行的施工工地現場,一個墩子格外顯眼,這裡就是三官廟遺址。省考古所三官廟遺址考古發掘項目負責人秦讓平介紹,三官廟遺址非常特別。專家們從出土器物等分析,遺址的年代應與中原二里頭文化晚期接近,距今大約3600-3800年。而這個時間,正處於古代史書中記載的我國第一個世襲制朝代——夏朝。

在三官廟遺址,考古專家還發現了古代先民生活的遺蹟。“發現了一處相對完整的房址和很多柱洞,但房址只剩下基槽,牆和地面部分都已經不復存在了。”

秦讓平介紹,從房屋基槽判斷,這座3000多年前房屋平面形狀近正方形,面積大約四五個平方米。當年古人建造房屋的技能有限,又沒有那麼多傢俱陳設需要安放,房子僅僅滿足最基本的遮風擋雨的需求。秦讓平介紹,這樣大小的房子在當時算是比較正常的。

古宅整體搬遷正在進行套箱

4月16日下午,豔陽高照,十多名工人正在現場對紅燒土房進行保護。俯瞰這座紅燒土房子,由一室一廳組成。臥室在南面,背面是廚房和客廳,門口還有門廊。這座被標定為F2的紅燒土房面積約60多平方米,從門廊走進以後是一個土灶,土灶很簡陋,直接在地上挖了一個坑。距離這座房子不遠處東北方,還有另一所保存相當的紅燒土房子也將同這座房子一起被搬遷至安徽省博物院。

目前,安徽省考古研究所正在對這兩處民宅進行前期套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保護科技研究室姚政權博士介紹,這兩處民宅第一期搬遷時間最短需要一個月。

“難度就在於安全,文物最重要的是安全。”姚政權介紹,紅燒土的燒成溫度在600度左右,有點接近於陶器,但是整體強度要比陶器弱一些,在長期埋藏過程中也會出現性能缺失,在搬遷過程中一不小心就會遭受到破壞。

所以在搬遷方案中,文物專家將這座60平方米的紅燒土房進行了分割,分割成臥室、廚房、兩個門廊,分別進行搬遷。後期再重新組合,這樣不僅不會破壞其原本的形態,還會在搬遷過程中減少破壞的可能。

工人們正在緊鑼密鼓地對房屋外圍進行包裹,“他們包裹的這層就是玻璃鋼,相當於用打石膏繃帶的方式對主體進行包裹,這樣在運輸的過程中即使有細微的晃動,對它的損壞也會小很多。”姚政權介紹,隨後外面還要做木質箱體,在木質套箱和玻璃鋼之間再打上一層發泡材料,將原本的縫隙填充滿。最後進行的是底下土層的分離。

據介紹,搬遷兩座紅燒土民宅只是一期工程,隨後文物專家還將根據史料對該民宅進行修復。屆時,老百姓可以在安徽博物院看到完整的夏代紅燒土民宅。

合肥晚報、ZAKER合肥對此次搬遷進行全方位直播,想要了解更多內容可以打開ZAKER合肥合晚直播找到直播鏈接即可觀看直播回放。 合肥報業全媒體記者 韓婷 高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