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不让做,越是偏要做?面对孩子的“反弹效应”,家长要懂改变

文丨晴妈育儿日记(文章原创 ,版权归本人所有,欢迎妈妈们转发分享)

导语

父母是孩子未来的决定者”,父母有帮助孩子变得更好的义务,不要因为自己的过失让孩子陷入泥潭。

越是不让做,越是偏要做?面对孩子的“反弹效应”,家长要懂改变

案例分析

近段时间和一位家长沟通时得知,她家孩子平时非常调皮,她非常严厉地告诉孩子不要大声吵闹,可孩子却吵闹得更加厉害了。带孩子出去玩的时候,妈妈让孩子看着路,小心摔跤,可孩子一点也听不进去。

这种情况不是只有一个家长反映,家长有没有发现不在青春期的孩子,也会出现不听家长话的行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其实这就是“反弹效应”。

越是不让做,越是偏要做?面对孩子的“反弹效应”,家长要懂改变

一、什么是反弹效应?

反弹效应其实是一种心理效应。有时我们会出现思想与身体就像不是一个整体的现象,例如我们有时候明明想要睡觉,但脑子却不由自主的浮现许多回忆,自己的思维反而越来越清醒。最典型的反应就是人们越想忘记一件事情反而越记越深。

二、家长也应该反思自身的作为

1、频繁地督促或者嘱咐

孩子早上赖床,家长不停的催促“快起床,快起床,要迟到了!”孩子去上学前,家长会一句一句的说“不要在课堂上说话,好好学习!”这一次又一次的嘱咐看似是家长善意的提醒,其实只会使孩子越来越烦躁。

越是不让做,越是偏要做?面对孩子的“反弹效应”,家长要懂改变

孩子本来可能是就要这样做的,但听到家长过多的唠叨就不自主的反抗,变得跟家长对着干。

2、过多的批评

孩子一旦犯错家长就严厉的批评,甚至有时候孩子还没有反应到自己到底哪里出错了,家长的责骂就已经到来了。

这种不分青红皂白的指责并不会对孩子产生任何帮助,而且过多的批评会带给孩子许多负能量,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不自信,没有自信的人无法战胜人生中的困难。

3、家长从不给予孩子鼓励

有些家长认为对孩子多批评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他们认为孩子成功地完成一件事情是理所应该的,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观念。家长的肯定与鼓励会带给予孩子动力,家长的漠不关心只会让孩子变得颓废。

越是不让做,越是偏要做?面对孩子的“反弹效应”,家长要懂改变

在世上,孩子最亲的人就是父母,他们渴望获得父母的认可。简单的一句鼓励可以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力量,家长们一定要及时地给予孩子肯定,每一句肯定都可以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三、父母具体应该怎么做?

1、一起制定规则

好的规则可以减少父母和孩子们之间的矛盾,但千万不要只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制定规则,而是要学会耐心地听取孩子们的意见。和孩子像朋友一样的去讨论问题,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尊重。这样的方式下制定的规则有利于孩子以后更好地完成。

越是不让做,越是偏要做?面对孩子的“反弹效应”,家长要懂改变

2、父母要做好孩子的榜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父母们一定要担好这份责任。在发现孩子做错了的时候,不要的去一味地去责骂孩子,而要学会用一种平和的方式和孩子沟通,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帮助孩子改变。

通过自己的示范来让孩子明白到底该怎么做,这样的方式比口头上的说教更加有效。小孩子们都爱模仿,家长们坏的习惯会教坏孩子,而好的言行可以帮助孩子更好的成长。

3、教育孩子时直奔主题

家长的反复唠叨会使孩子心烦,在孩子犯错时家长要尽量直接地指出孩子的错误之处,并且简明扼要地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孩子只要明白了你的话语,就不要再继续唠叨孩子了,过多的话语并不利于孩子改正自己的错误。

越是不让做,越是偏要做?面对孩子的“反弹效应”,家长要懂改变

家长要试着相信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做,在必要时给予引导即可。孩子总要独立地解决问题,指出孩子的错误,留给孩子反思的空间,这样才能更好地避免孩子犯类似的错误。

总结

家长们发现孩子出现和自己对着干的情况,不要生气,不要责骂,其实这是因为“反弹效应”在作祟。家长们也不要和“反弹效应”硬碰硬,要试着采用迂回战术巧妙的与其对抗。

而且要记着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多去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这有助于减少孩子的逆反心理。

越是不让做,越是偏要做?面对孩子的“反弹效应”,家长要懂改变

​最后,每一个家长都是第一次为人父母,都需要一步步地去摸索,在这里希望我以上的叙述可以给家长们一些帮助。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灵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