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有枇杷樹”,那個項脊軒的主人歸有光

提起歸有光,首先想到的一定是那篇著名的《項脊軒志》,而提起項脊軒志,大家想到的一定是那句“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可我們不能僅僅因為一篇文章去認識一個人,評價一個人,讓我們今天來了解了解這位震川先生吧。

歸有光,字熙甫,又字開甫,別號震川,又號項脊生,世稱“震川先生”。蘇州府太倉州崑山縣(今江蘇崑山)宣化里人。明朝中期散文家、官員,被稱為“今之歐陽修”,與唐順之、王慎中並稱為“嘉靖三大家”,後人稱讚其散文為“明文第一”這就是歸有光,一位著名的散文家,官員。

“庭有枇杷樹”,那個項脊軒的主人歸有光

歸有光

歸有光於明武宗正德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出生在蘇州府太倉州崑山縣宣化裡一個日趨衰敗的大族之中。他八歲時,年僅二十五歲的母親就丟下三子兩女與世長辭,父親是個窮縣學生,家境急遽敗落。也許就是這種困境,迫使年幼的歸有光過早地懂得了人間憂難,開始奮發攻讀。

可名垂青史者多坎坷,歸有光也不例外,他一生仕途不順,中了舉人之後,八次參加會試,均落第。於是遷居嘉定安亭江上,讀書談道,學徒眾多。此時,四方學士紛紛慕名而來,少時十幾人,多時百餘人。歸有光的家境一直困貧,全靠妻子王氏料理家事維持生計。居安亭期間,王氏治田四十餘畝,督僮奴墾荒,用牛車灌水,以所收米糧供全家及弟子之食,讓歸有光專心講學。歸有光縱論文史,談經說道,一時間弟子滿門,海內學者文士皆稱歸有光為震川先生。

“庭有枇杷樹”,那個項脊軒的主人歸有光


而在嘉靖三十三年,倭寇作亂,歸有光入城籌守禦,作《御倭議》。嘉靖四十四年(1565)他60歲始成進士,授湖州長興縣知縣。他重視教化,治政廉明。每逢處理訴訟事宜,務明事實真相。當時長興縣內盜賊極多,官府亂抓一批無辜者,他用計擒獲盜首,使獄中蒙冤受屈者30多人獲釋。因得罪豪門與上司,調任順德通判,專門管轄馬政。由大學士高拱、趙貞吉推薦,於隆慶四年為南京太僕寺丞,留掌內閣制敕,修《世宗實錄》,卒於南京,卒年六十六歲。

這位一生坎坷的著名散文家,也是一位愛護妻子的好丈夫,那篇《項脊軒志》雖是他悼念和思念愛妻的文章,但卻讓我們感動於其對妻子的一往情深。“項脊軒,是過去的南閣樓。屋裡只有一丈見方,可以容納一個人居住。然而我住在這裡,有許多值得高興的事,也有許多值得悲傷的事。”這是作者對項脊軒的評價,而項脊軒志中最著名的,並且最能表達對妻子思念之情的要數最後一段了。

“庭有枇杷樹”,那個項脊軒的主人歸有光


庭有枇杷樹

原文是:餘既為此志,後五年,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餘問古事,或憑几學書。 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曰:“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其後六年,吾妻死,室壞不修。其後二年,餘久臥病無聊,乃使人復葺南閣子,其制稍異於前。然自後餘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作者把極深的悲痛寄寓一棵枇杷樹。“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矣。”枇杷樹本來是無思想感情的靜物,但把它的種植時間與妻子逝世之年聯繫起來,移情於物。

那株枇杷樹是感傷的,抒發了物是人非的感慨。妻子手植的枇杷樹,震川先生家的枇杷樹,項脊軒旁的枇杷樹,那份淒涼與感傷是我們無法理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