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嗎?

蜀漢後主劉禪(207—271),自東漢末以來往往被視為“扶不起的阿斗”,而南朝史學家裴松之評價道:“後主之賢,於是乎不可及”。可嘆劉禪生於帝王之家,其雅量和智慧不幸被後人誤讀。了不起的英雄也好,扶不起的阿斗也罷,中國傳統的封建道德和政治秩序,註定了一個二世君主劉禪的一生只能是悲劇。劉禪,小名阿斗,三國時蜀國後主。後有匈奴人劉淵建漢,追封其為漢懷帝。在人們的認知中,劉禪是一個昏庸無能,軟弱無志的皇帝,“ 扶不起的阿斗”“樂不思蜀”。但這只是《三國演義》中的撰寫,史實真是如此?其實並不是這樣的。《三國演義》 的杜撰掩蓋了一個真實蜀後主。 然而,人們誤會 了他一千多年,下面我的介紹一個真實的劉禪。

我們對於劉禪的誤會體現在幾個方面,“扶不起的阿斗”“寵信宦官黃皓“樂不思蜀”。阿斗真的扶不起嗎?非也!人們普遍認為蜀國能夠存在,全仰仗諸葛亮之力,其實不然。劉禪從223年登基,至263年投降曹魏,稱帝四十一年。其在位的時間,在三國時期所有的國君中是最長的。當時社會動亂,能執政如此之久,沒有相當的才智無論如何也不能做到的。或許有人會說,他當這麼長時間皇帝,完全是靠諸葛亮的輔佐。可是,諸葛亮死於234年,他死後,劉禪還做了二十九年皇帝,似乎難以說成是全憑諸葛亮的輔佐之功。

而自古以來皇權和相權水火不相容,但在劉禪在位期間,將權力完全交給諸葛亮,軍政大事全交由其處理,但在諸葛亮去世後,劉禪立即就廢除了丞相制度。然後任命蔣琬為大司馬,主管行政,兼管軍事。又任命費禕為大將軍,主管軍事,監管行政。也就是把原來集權於諸葛亮一身的職務和權力,一分為二,而且還讓兩個人相互交叉、相互制衡。試想,能做出這樣一種政治安排的人難道會是庸劣之主嗎?沒有君臣猜忌,只有仁君之風。諸葛亮死後,安漢將軍李邈上書,含沙射影地詆譭諸葛亮有不軌之心,他本以為這樣做會迎合主忌權臣的心理。誰知劉禪勃然大怒,立即下令將李邈處死。因為劉禪知道,諸葛亮雖然能力有欠缺,但忠心是滿滿的。夏侯霸,姜維均是魏國降將,但劉禪依然重用他們。在諸葛亮北伐之時,劉禪坐鎮後方。當時蜀國是一個人口和地利絕對劣勢的國家,從誕生起就在打仗一-直打到滅亡(前期諸葛亮後期姜維),大部分時間權力不完全屬於自己的卻能做到不內亂,每次打仗讓士兵都有飯吃,還能苟延殘喘幾十年,如若劉禪昏庸,能做到這樣嗎?

當時在鄧艾率軍抵達成都城下,劉禪毫無抵抗就縣城投降,其實並不是劉禪懦弱。當時蜀國的主力在劍閣,距成都相距甚遠,再加之連年北伐,蜀國的兵力已所剩無幾,如若不降,成都城中的百姓就要處於水火之中。

劉禪被司馬炎扣押在晉國之時,司馬炎猜忌之心甚重,如若劉禪依照大臣的方式回答,必會人頭落地,而當時天下一統已成定局,一句“此間樂,不思蜀”,不僅避免了殺身之禍,還得一個安樂公,對比孫皓的結局,劉禪的做法的確也明智。

因而,我認為劉禪並非昏君,我們也應用客觀的眼光去看待劉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