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為何沒有“支付寶”

支付寶在中國的使用已經十分廣泛,超市,外賣甚至連地攤和賣菜的阿姨,都有一張專屬的收款二維碼。提到支付寶,自然也由微信支付。他們統稱為第三方支付。

國外為何沒有“支付寶”


實際上,網絡支付,移動支付都發源於歐美,後來引入國內,最後在中國市場迅速發展,實現反超。根本原因是我國特有的,以國有經濟為核心的經濟體制。

第三方支付顧名思義:通過銀行與客戶外的第三方平臺進行支付。

第三方支付需要三個條件:身份證、銀行卡、手機號,缺一不可。

因此,雖然名為第三方,但是服務流程中還是繞不開銀行。我國銀行系統至少為第三方支付,承擔了兩大基礎性業務:身份認證和轉賬結算。這兩項不實現,第三方支付的安全與便捷就無從談起。

這是因為,中國的網絡支付平臺對比國外,有兩個最大的特點:第一、以儲蓄卡為主流,大大擴展了用戶群體。第二、在平臺內實現即時轉賬,這第三方支付平臺是迅速發展的關鍵。

這兩項可以說是支付寶們在市場開拓上能吊打歐美同行的原因。

首先說說

儲蓄卡。應該可以說在中國辦理全功能的銀行儲蓄卡是世界上最便捷的:不僅無門檻、免費開戶,還可以即時領卡。絕大多數歐美銀行無法實現這點,因為成本極高。而大量無門檻髮卡並不能保證帶來足夠的存款與中間收入,還會導致資源緊張,服務不到位而影響市場聲譽擠走優質客戶,最後就成了賠錢的買賣。目前我國人均持有銀行卡已達四張多,總量上來看無論是增量還是存量都是毫無疑問的世界第一。

國外為何沒有“支付寶”


有了銀行卡,接下來就是安全問題:雖然現在手機號是用身份證辦的,銀行卡也是用身份證開的,但是第三方支付平臺自身並不能通過身份證,確認手機號和銀行卡的對應關係,這份工作只能交給網點眾多的銀行以面對面的形式進行現場處理。

沒有經過這道手續,即使原本就留有其他業務相關的手機號(如餘額變動信息提醒)仍需要到櫃檯完成專門的現場認證才能用於快捷支付。這種純人力投入更是國外金融機構想都不會去想的。

國外為何沒有“支付寶”


這也是為什麼馬雲的淘寶早已蜚聲海外,但並沒起步多晚的支付寶卻水土不服的原因。

想象一下,如果中國也如同金融資本為王的歐美一樣移動支付只能綁定相對門檻高的信用卡然後只能消費不能轉賬的話,微信與支付寶自身應用做的再好,恐怕也難以超越歐美。所

以為何外國移動支付沒有像中國這麼普及?答案就是國外銀行系統從成本、利益角度考慮不會去支持也容不下集合消費、理財、結算的第三方支付平臺。在中國收發紅包玩得飛起的老外用不習慣?硅谷的工程師開發不出來支付寶級別的應用?

比起用戶習慣或者技術條件,利益才是最根本的決定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