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本無起跑線,關鍵在於跑多遠

之前在微博上刷屏的一則消息——《三萬元月薪撐不起一個孩子的暑假》。光從這個標題,我們就可以看出這位媽媽的焦慮,造成這種焦慮的根本原因都始於一句話,就是“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現在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成為家長和一些教育機構的口頭語,起跑概念催促著家長爭分奪秒,在孩子教育上無所不用其極。各種學區房,各種培訓班熱火朝天。起跑線也越來越提前,原來說的是小學中學高中大學,現在是幼兒園學前教育胎教“研究生”。熱命題冷思考,實際冷靜細細分析一下,不要輸在起跑線實在是個偽命題。

1、不要迷信起跑線。北宋文學家王安石曾根據實例創作了一篇《傷仲永》散文。這篇文章講述了一個江西金溪人名叫“方仲永”的神童,因後天學習教育不當而淪落到一個普通人的故事。文章借仲永為例,告誡人們決不可單純依靠天資而不去學習新知識,必須注重後天持續的教育和學習,強調了後天教育和持續學習對成才的重要性。這篇文章早在宋朝就給起跑線理論潑了冷水,言簡意深,說理嚴謹,耐人尋味。若論起跑線,天資聰明的方仲永應該上天給他畫了超前的起跑線,但他最後還是淪為了普通人,可見起跑線理論的片面。起跑線概念更多是一些培訓機構的廣告語,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急功近利、拔苗助長心理。如果迷信起跑線,那不光是要拼胎教“研究生”,還要研究遺傳基因十八代。如果迷信起跑線,那麼今人勝古人,龜兔賽跑、後人超前人的故事何以現。所以迷信起跑線,焦慮在起跑線實在沒有意義。

2、人生不是短跑拼速度,而是長跑馬拉松。一根竹子用了4年時間,僅僅長了3釐米。但第5年卻以每天30釐米的速度瘋狂生長,僅僅用了6周的時間,就長了15米。其實在前面的4年,竹子的根已經在土壤裡延伸了數百平方米。我們每個人都經歷了蹣跚學步,摔了無數次的跤,才由爬到走到跑。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學習上最好的老師”,成功的教育,並不是把孩子培養成父母心中想象的樣子,不是把家長的愛好強加給孩子,而是要看孩子真正感興趣的是什麼,然後發覺孩子內心的潛能,讓孩子帶著興趣的去學,自由成長!父母都懷有一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但要適可而止,不要將你們的意志、期望壓在孩子身上,給孩子一個健康快樂的童年,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不要讓你的“起跑線焦慮症”害了孩子的一生。童話大王鄭淵潔寫了篇文章《請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如果孩子的人生屬於短跑,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還有一些意義,都知道百米賽的關鍵往往是起跑,起跑領先了,就成功了一大半。但是孩子的人生是參加一場馬拉松長跑競賽,起跑線是否領先就不重要了。馬拉松競賽的特點是誰笑在最後誰笑得最好。對於未來,最重要的不是起跑,而是紮根。對於成功,最重要的不是起步衝刺,而是耐久堅韌。

3、不要倒在終點線上。曾有一年奧運會,一個國外射擊運動員一路遙遙領先。只剩最後一槍,金牌在握。但最後一槍卻匪夷所思打飛了靶,得了零環,到手的世界冠軍失之交臂。專家做過研究,一個奧運金牌需要運動員能力素質、身體、心理等幾十個因素全都具備才能成功,缺一不可。許多父母以為把孩子送進好的學校,這樣就會有好的老師,好的教育。就進了保溫箱、成長室。殊不知真正要成才要反覆經歷風雨挫折,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歷經磨難才能成功。否則就像溫室大棚裡的苗,莫說遇到風雨,遇到陽光都會枯萎。詩人於戈說:你什麼都可以給孩子,唯獨對生活的經歷,喜怒哀樂,成功挫折,你無法給孩子。經歷不到這些,他就沒有對生活的獲得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路,自己的路自己走。即使摔跤了,也要自己爬起來,這才是真正的成長。

“自小刺頭深草裡,而今漸覺出蓬蒿。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人生很漫長,每個人的經歷都不一樣。有人奮鬥終生,卻到不了另外一個人的起點;有人起跑的很早,卻很快停止了腳步;有人起點落後了別人很多,卻是走的最遠。不要在乎起點線是否差強人意,關鍵在於終點線比別人的更高、更遠!

人生本無起跑線,關鍵在於跑多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