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江湖人士不吃猪肉,原因猪肉价格太贵?

古代江湖人士为何不喜欢吃猪肉,难道古代猪肉价格也像今天这么贵?

2019年,是猪肉价格突破历史的一年,这一年,是中国人都知道,猪肉价格蹭蹭的往上涨,到处都是无奈的声音:吃不起猪肉喽。

古代江湖人士不吃猪肉,原因猪肉价格太贵?

身价暴涨的“猪仔”

今天猪肉贵有很多原因,普通人大都明白为何猪肉价格上涨,这是市场规律,物以稀为贵嘛。可古代大侠们为何对猪肉不感冒,难道古代猪肉价格也很贵?

在《景阳冈武松打虎》片段中,武松拿起碗,一饮而尽,叫道:“这酒好生有气力!主人家,有饱肚的买些吃酒。”酒家道:“只有熟牛肉。”武松道:“好的,切二三斤来吃酒。”店家去里面切出二斤熟牛肉,做一大盘子,放在武松面前。

《天龙八部》里,萧峰去吃饭,也是吩咐店小二“十斤白酒,两斤牛肉,一只肥鸡”。

只要是古装武侠剧,镜头一转到吃饭的酒楼,肯定会出现类似场景:好汉大喊一声:"小二,二斤牛肉,一壶酒"。

古代江湖人士不吃猪肉,原因猪肉价格太贵?

江湖人士

古人真的像影视剧那样很爱吃牛肉么?为什么很少见到说来“二斤猪肉”的呢?

古人真的经常吃牛肉吗?

事实上,在古代牛肉不是什么人都能吃的。

在没有机械化的古代,牛是重要的生产资料,杀一头牛等于杀十个人的劳动能力。

早在春秋时期,《礼记》中就立下了规矩:“诸侯无故不杀牛”,诸侯都不让杀牛,一个老百姓更是不可能让杀牛的。

在汉朝,杀牛是要偿命的;在唐朝,杀牛者判徒刑一年;在宋朝,无故杀牛者罚做三年苦役;在元朝,杀牛杖责一百。

在这么高的刑律之下,小老百姓们是不会冒着坐牢杀头的危险去杀牛的。

而影视剧中出现的吃牛肉场景,多半都是暴民或者江湖人士。

这些江湖人士蔑视朝廷,所以不把朝廷法令放在眼里,吃牛肉才能彰显他们的反抗精神。

但是,上面提到了,古代牛肉是很稀缺的,你敢吃人家店家未必敢光明正大地卖,要吃的话也是要走“黑市”的。

说白了,这样的场景是为了影视效果,说切几斤牛肉有气势,更有江湖味道,你要是换成切几斤猪头肉,明显就逊色多了。

久而久之,牛肉就成了影视剧中江湖侠士们的标配。

古代江湖人士不吃猪肉,原因猪肉价格太贵?

牛肉

事实上,在古人眼里猪肉才是最爱

比如在宋代,就有爱吃猪肉的代表人物,首推文学和美食界的双瑰宝——苏东坡。

相传,苏东坡在徐州任知州时,黄河决口,他身先士卒,和全城百姓筑堤保城,百姓为了慰劳他给他送肉,苏轼推辞不掉,便指点家人烧成红烧肉回赠给老百姓。

后来,东坡被贬谪黄州,还亲自动手烹饪红烧肉,并将经验写入了那首《食猪肉诗》中,诗中有云,“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慢着火、少着水,柴火罨焰烟不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时它自美。”东坡先生爱肉爱得深沉,连猪肉做法都要写到炖肉歌里去。

宋代对于猪肉的做法,已经有很多种,不止有东坡肉,著名的抗金英雄宗泽还发明以猪肉为食材的火腿。

在《康熙王朝》中,康熙宴请群臣,有烤全羊的菜肴,康熙自己用刀,在火盆上边烤边吃,馋得观众直流口水。

但满清皇室最钟意的肉也并不是羊肉,乾隆71岁那年仍然在除夕夜兴致勃勃地举办了御宴。所用的食材单如下:

猪肉65斤,猪肘子3个,猪肚2个,小肚子8个,膳子15根,野猪肉25斤,大小猪肠各3根。而羊肉仅仅有20斤。

想想满族人的故乡东北,满清皇帝爱吃猪肉的逻辑一下子通顺

东北自古是苦寒之地,汉族人只敢在辽宁一带生活,因为往北就太冷了,且种不了庄稼。在众多牲口里,大概只有脂肪厚的猪猪,才能抗住东北的天气。

东北菜里面的硬菜,几乎都是猪身上的:锅包肉、熘肉段、熘肝尖、烀猪爪子、大肘子、猪肉炖粉条、排骨炖豆角、酸菜大骨、血肠白肉、葱爆拆骨肉、尖椒护心肉、猪皮冻,猪头肉拍黄瓜……

那么,有人说古代的猪是黑色的?

猪肉不仅出现在清宫的日常饮食和宫廷饭局上,也出现在祭祀中。

据说,被选中的神猪要全身黑色,膘肉肥厚。

宰杀之后的猪,要“去其皮,按节解开”,然后,嗖的一下,它被扔进了坤宁宫中的一口大锅。

是的,我没说错,是坤宁宫。

这真是一个神奇的宫殿,不仅见证了崇祯皇帝的周皇后自杀,也见证了康熙、同治、光绪、宣统皇帝的婚礼,而更多时候,这座宫殿要见证的是猪的烹饪过程。

另外,这也说明,当时我们饲养的猪是黑猪,与如今我们见到的白猪还是很不

所以,我们看到的影视剧版的《西游记》,里面的二师兄猪八戒是白猪,这是错的。

黑黑的脸上带着短短的汗毛,长着长长的嘴巴大大的耳朵,八戒在原著中的形象原型就是黑猪的原型。

不过,黑猪的肉虽然精,但是黑猪食量大,生长周期也慢,逐步就被长肉更快的白猪所替代了。

猪肉为何经久不衰还涨价?

在古代,肉成为公认的美味之后,先吃上肉的,也只是一部分人,能够敞开胃口吃的,是少数,不光限购,而且要特供。

天子吃牛肉,诸侯平常吃羊肉,每月初一才能吃一次牛肉,大夫平常吃猪肉和狗肉。

也就是说,古代就连猪肉都只有大夫这个级别的贵族

至于平民,只能“望肉兴叹”了。

这种对“肉”的渴望在中国人的文化里已经根深蒂固,一直延续到今天。

京东创始人刘强东在一次访谈里就说,小时候家里穷,一年最多只能吃一两次猪肉。

那时候,强哥的最大梦想就是当个村长,因为村长家里的屋檐底下挂着很多猪肉。

对于寻常百姓来说,猪肉已经成了一种吃好吃饱的符号。

说到此,你是否能了解到刘强东为何对村长家的猪肉记忆犹新了吧!

除了对“肉”的渴望,猪在中国文化里又衍生了很多新的寓意

比如,猪成为了十二生肖,因为猪肉对填饱中国人的肚子实在太重要了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小名刘彘,就是猪的意思,猪好养活,代表了父母对他的美好祝愿;

中国人讲的家和万事兴,家字底下的“豕”,也是小公猪的意思,家里有头猪象征着生活富足,猪繁殖能力强,希望家族人丁兴旺。

······

看到国内猪肉价格一飞冲天(连央视主播都喊话二师兄别太飘),美国人造肉公司野心勃勃宣布,大举进军中国市场。

但是,人造肉是否能取代猪肉呢?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在中国,猪肉已不仅仅只是为了饱腹,更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代表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期望。

这种文化的力量,不可替代,也是真正推动猪肉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