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沒有寫東西了,越是隔的時間長,越不知要說什麼。越來越感覺語言這種東西,放在心裡有時更神聖些,而說出來,有些虛偽在裡面。
辦公室養了幾盆花,尤其是綠蘿,長且翠綠,覆蓋了辦公桌的玻璃隔斷,我用小夾子夾住玻璃,兩個把手正好能卡住藤蔓,就這樣,它長成了曾經期待的樣子,辦公的時候,有綠色環繞。
即使假期,也會定期去澆水,曾經自認為對它們會不離不棄,永遠好好照顧。
慚愧的是,疫情封閉期間,不讓隨便進單位,隔了一個月,想到它應該已經枯萎。之後也沒有再去,也沒有情懷上那種為了忘卻的紀念。
昨天,突然想到一個問題:
你到底有多在乎?
很多時候,我們說喜歡某樣東西,在乎一個人,會用諸多形容詞來描述:真的很在乎;我會好好珍惜;一輩子也不會忘記。
比如,這次疫情,讓我沒有勇氣衝破阻礙去照顧原本認為很在乎的東西,在衡量利弊中,選擇放棄。
這說明,我不夠在乎。或者是,本來就確定了級別:是舉手之勞,還是雪中送炭,或是赴湯蹈火。
今天朋友圈讀到一句話:不要高估自己何任何人的關係。
有一個詞叫:退而求其次。
人生一直在取捨,別人取捨你,你也在取捨著別人。
如果說,把人際關係定為友情,不如定位為合作關係。這樣,會失望少些。大家互幫互助,取長補短。這時候,如果期待太多,反而失望。
有人曾說,當你和對方涉及利益時,你拿四成,對方六成時,對方的認可程度是:你們剛好利益平分,誰都沒有吃虧。這樣,你們的關係會和諧。
如果你讓對方再多得一成,他會認為你是朋友,更願意與你交往。但如果你認為已經平均了,對方會認為,他吃虧了。
感情亦是如此,你投入的感情,對方能感知一半,已經是很幸運,因為每個人思維角度不同,判定上,也有差異。
當我們自認為很在乎了,對方也許只有一點感覺。同樣,當我們認為對方不在乎自己,也可能是沒有完全體會到對方的心。
那麼,如何去表達在乎,又如何接受在乎與否?
比如我,是個不善言談的人,很多時候不展現自己的熱情與關心,這也許是缺點,有時讓人感到冷漠。但其實,我的內心是火熱的,身邊的人的喜怒哀樂,能細心體會,經常暗中祝福,或者如果有必要,非常願意幫助。
也許很多人都是如此吧。
年齡越大,越會發現,最不輕易承諾的人,可能是行動最快的人,最熱情的人,在你真正需要時不一定是對的人。
所以,冷漠與熱情,如果只歸結於語言,那麼,誰都可以是厚德之人。
其實我鼓勵大家做一個比較冷淡的人,我不認為過於溫暖是一個跟別人維持良好關係的一個好的立場,如果被溫暖兩個字綁住,就更吃力。
——《蔡康永的情商課:為你自己活一次》
冷淡,是外表。
溫暖,在內心。
真誠,即可。
這樣去在乎,可否?
這樣理解別人,可好?
如果一個人,對很多人都冷漠,那麼,不用在意,因為他本如此。有時,可能比熱情的人更有善意。
如果有個人,對大多數人冷漠,對你卻表現出熱情,那麼,你要幸慶,你是他非常非常在乎的人。
假如生活讓我閉嘴,我可以永遠閉口不言,也不會感到絲毫痛苦。
但我心會保持通透,火熱。
———致沉默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