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與旅行》:路在腳下,心在遠方

《讀書與旅行》:路在腳下,心在遠方


詹宏志的這本《讀書與旅行》是在圖書館裡偶然發現的。最近看書比較隨意,遇到書名不錯的就借了回來。昨晚細細一看,這本書真的很棒。

書裡沒有濃重色彩去描寫讀書的種種,倒是詳細記錄了詹先生和家人朋友共同遊歷四方的經歷。

翻開作者簡介,才知道這位詹宏志先生這麼厲害,作為臺灣重要的歷史支點性人物,他不僅創辦了網路家庭集團和城邦出版集團,並且在擁有三十多年的傳媒經驗,開創了許多先河。梁文道曾經說過:“到底要怎麼做,才能讓大陸讀者明白:沒有詹宏志,就沒有今天的臺灣?”

就是這麼一個人,寫了《讀書與旅行》這本書,將自己的個人經歷和讀書結合在一起,向讀者們展現了一個全新的世界。在書中,他就像一個歸鄉的老水手,一個博古通今的說書人,細細述說著旅行中的欣喜和失措,決定於彷徨.....


《讀書與旅行》:路在腳下,心在遠方


我慢慢地翻閱著每個章節,細細體會他筆下的每一場旅行。在佛羅倫薩被一本托斯卡納食譜指南引路的攤鋪考驗;因盡信書而驚險萬分的瑞士登山之旅;在印度無力招架唸誦《魯拜集》的高明地毯商人;被旅行社誆騙卻皆大歡喜的廚房體驗;在南非草叢中充滿生命歷險的“薩伐旅”;在災難過後的巴厘島矛盾複雜的旅人心境;在阿拉斯加天地獨行般的行跡;在土耳其街攤品嚐兩個羊頭的滋味;在京都東京的夢幻美食紀行......

十場夢幻之旅,別樣新鮮人生。

說實話,我的內心充滿豔羨。大概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環遊世界的夢,期待自己有一天走遍世間千山萬水,品嚐各地美食,廣交各界好友,共享天倫之樂。然而現實這座大山橫亙在夢想面前,工作,生活的侷限,每天為了柴米油鹽奔波,那些曾經暢想過的美夢在殘酷現實的一次次衝擊下逐漸幻滅,眼中的光不再明亮,內心的渴望不再強烈,衝動敗給理智,夢想為現實讓行。

久而久之,一切都變得可望不可即。

這本書喚醒了我對旅行的渴望。只有走出去,才能知道這個世界有多大;只有走出去,才能明白人這一輩子可以有許多可能性;只有走出去,才能曉得很多曾經以為的失敗有多麼渺小。

然而,在還沒有辦法走出去的時候,讀書是拯救自我的好方法。閱讀能夠為心靈打開一扇窗戶,讓思想插上翅膀,用力飛翔。


《讀書與旅行》:路在腳下,心在遠方


我很喜歡書中的一句話,作者說:“旅行就是想象,想象就是旅行。旅行與探險敘述之所以迷人,正因為它所敘及的地理面貌與風土人情是如此的遙遠、怪異、不像真實;或者應該說,它不太像聆聽者自己熟悉的世界,閱讀經驗本身就洋溢著想象(或不可想象)的色彩,更能激發閱讀者對自身世界無限可能的想象。因為,閱讀者一面對新奇事物嘖嘖稱奇,一面也不免陷入思索,世上如果真有奇特的人種、文化或文明如斯者,那就意味著我們人生的另一種可能也就像這樣。異文化有時候就是新選擇(不然為什麼會有考察或觀摩的旅行呢),一種與我們自身世界的“對照性”,我們的人生也因而就隱藏了一種新選擇(顯然我們既有的人生並不是唯一的選擇)。”

多麼精妙的比喻啊。

的確,旅行是迷人的,因為未知,因為探尋,因為可能性。它深深地吸引著人們的好奇心,神秘地提供著改變人生體驗的方法。人生在世,每個人的生命都是單維的,說白了,大家都是向死而生。在活著的日子裡,受困於所處環境的文化、地域、風俗等囹圄,大多數人只能過著一種難以改變的生活。在這種情況下,旅行和讀書是打破這種固有生活、體驗不同人生的最佳方式。


《讀書與旅行》:路在腳下,心在遠方


我想起自己曾經有過的旅行經歷。一個人走在少數民族區域,一個人住在海濱城市,一個人跨越國界,一個人穿越繁華鬧市。在那些一個人走的時間裡,我帶著書本和互聯網的信息,自己去探尋曾經嚮往的遠方。我知道了百家宴並不是真的有一百樣菜,我知道了千戶苗寨並不是每一戶都歷史悠久,我知道了中越邊境並不是那麼難通關,我知道了繁華背後的荒蕪......很多曾經在書籍上得到的信息,我用親身經歷去一一論證。就像作者詹宏志一樣,我也曾經疑惑為什麼跟書上說的不一樣,為什麼現實遇見會這麼魔幻,為什麼還存在那麼多其他的新意啊......不斷閱讀,不斷行走,讓思想更新,讓靈魂昇華。

網上有段子說:“所謂的旅行,就是從一個自己活膩了的地方去到另一個別人活膩了的地方。”仔細想來,這個段子真是非常有道理。

所有的旅行不都這樣嗎,從一個自己熟悉的地方去到另一個別人熟悉的地方,然後用目光小心翼翼地探尋別人的生活,企圖探索彼此的不同,從而發現人生的可能性。讀書也一樣。世間所有文字的發明都是為了傳遞信息,傳承文明,以及給予希望。在那些無法動身旅行的時光裡,透過閱讀讓心靈去旅行,在大千世界自由徜徉,感受別樣精彩。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別人說,靈魂和肉體總要有一個在路上。

而貪心的我兩者都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