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與父母關係是互相深愛卻要彼此傷害。你害怕父母的嘮叨嗎?

有人說,年輕人與父母的關係是明明互相深愛,卻要彼此傷害。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感受呢?你是不是很害怕父母的嘮叨呢?

父母會說都是為了我們好,我們其實心裡也知道,也一樣為父母著想,但話就是說不到一塊兒去。我們覺得父母的理念過時了,需要跟上時代。父母覺得我們太年輕,沒有經歷過挫折。孝順孝順,先順才有孝,真的是這樣嗎?

年輕人與父母關係是互相深愛卻要彼此傷害。你害怕父母的嘮叨嗎?


如何與父母有效溝通?我覺得和上一輩人想達成有效地溝通,要爭取把上一輩人拉到我的主場,然後儘量找他們的情感體驗。溝通時最難的點在“平常”,越平常的細節,越容易造成彼此的不適。想要達到目的是告訴他們我愛他,也希望聽到他們說愛我。

溝通的障礙主要源於聽的能力,我們不僅要聽內容,還要聽情緒,聽絃外之音,感受肢體表達的信息。在家庭中大家都靠感性表達的多,不願意啟動理性的部分,所以問題才顯得多,從另外的角度看,是好事情,只有衝突才能創造新的平衡。親人之間適當的身體接觸會有意想不到的溝通效果,如果30歲的你躺在媽媽的腿上和她聊天,不管你說的什麼觀點,媽媽心裡是甜蜜的感受。誇獎和讚美是最好的愛的語言,養成讚美家人的習慣,愛就會流動起來。很多時候,長輩和晚輩之間,並非是相互的不認可,而是自身的觀念和現實生活的不相容,有一天或是長輩或是晚輩,或是兩人,意識到了自己的觀念和現實生活的不相容並接受它,也就能接受了長輩或晚輩的觀念,進而能夠坐下來進一步溝通,也就成為了可能。


年輕人與父母關係是互相深愛卻要彼此傷害。你害怕父母的嘮叨嗎?


有時候想想,面對陌生人,我們可能表現出更多的友善,對長輩其實未嘗不能這樣呢,有時候溝通在於對過程的需要而不是一定要有某種結論性的結果。 要學會聽懂關係背後的語言,讓我們自己穿秋褲,不要吃轉基因食品都是為了什麼?

用好聽的方式引入話題,比如一個粗腿的女生穿了短裙,難聽的建議就是,你腿太粗了不適合穿短裙。好聽的提醒就是,你穿上長褲更好看,顯得更挺拔苗條。所以想要跟父母挑起朋友圈謠言文章的話題時,可以這樣問爸媽:最近是不是看了一些防癌效果很好的文章?不要上來就說是謠言、是騙子。其實只要我們肯用心想一下,沒有什麼話是必須要說的那麼難聽的。因為家長想表達的就是愛你或者給你普及下知識後的滿足感。你卻要懟他的價值觀,換做是誰也會生氣的。核心就是:和善而堅定,我不受你控制,但我對你特別好。

溝通有效順暢愉悅的一個底層前提是雙方的親密關係與信任程度,這一點父母天然是這樣的且是基因層面的自發,這是一個很好的基礎,但也會磨損與損耗,很多時候其實父母的抱怨其實來自親密關係被疏忽,甚至信任被質疑,所以增進親密感是有效的,如更多的陪伴、肢體的接觸、語言上情感的各種表達等;看溝通的問題,是家庭的重大事項還是就是日常的沒什麼大不了的,更多是後者,注意態度,主動徵求意見或者是彙報說說、認真傾聽、和善表達,不要說你不懂、別管了,實在想說也加一句,有我呢,您老放心。孝順還真得是順為先,子欲養而親不待,特別是很多不在一個城市的,能和父母待多久,多溝通,多接觸,見面那幾天順著父母也不難,最傻的是回家就有吵吵,還都是小事,回家就不著家,都多大的人了。

我覺得跟親密關係,尤其是父母溝通最大的鴻溝就是“我都為你好”。我們覺得為父母好,提醒他們這是造謠,那是騙子。父母為我們好,告訴我們注意身體,不要熬夜,不要老玩手機。其實父母要的是陪伴,也許你陪伴不了,每天打個電話能做到。你要的是所謂實現“夢想”。你要知道父母年輕過,知道這些,你只要讓他們覺得你過的很好就好了。分享一個經驗,適當跟父母說一些負面消息,不要太大。這樣他們才會相信你的好消息確實是好消息。和父母在一起最主要的是讓他們感受到關心,更高一級是讓他們感受到存在感、價值感。其它的都是圍繞這個原則的形式。

年輕人與父母關係是互相深愛卻要彼此傷害。你害怕父母的嘮叨嗎?


梁啟超說,老年人常思過往,這是人性,所以很多時候要因勢利導。對待父母就像帶小孩一樣,讓他們感受到愛,然後再想好咱的目的是啥,再用具體的方法。順是外在表現,孝是動力內核。順是父母的主觀感受,孝是子女的主觀意願。因此,要讓父母感受到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自己覺得盡孝了。但是把“我是為了你好”掛嘴邊的人,要麼自私,要麼手段有限。我覺得溝通要分人,上一輩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已經非常穩固。所以不要試圖來用你的價值觀來說服對方,最終你們可能誰也無法說服誰。而是站在對方的角度來理解對方,要對這個有一個基本的共識。有了這個共識作為前提,再去進行溝通。當然有一部分人是隻認為自己對的,聽不進去別人話的人,因為交流是雙向的,而這種情況信息只是單向的流通,所以這種情況我基本放棄溝通。另外一部分人就是雙方互相都有想法交流的,這個時候我們要做的就是,不要認為對方的想法落伍,而是要設法去理解對方。比如不是長輩們捨不得花錢,而是因為從貧瘠年代過來的人,節儉是一種生活習慣。所以,好多溝通中的問題是我們不理解導致的,可能不是對方的想法過時,而是我們看到的是不同的世界。

年輕人與父母關係是互相深愛卻要彼此傷害。你害怕父母的嘮叨嗎?


對於孝來說,不一定要順。得分情況。曾子跟著父親在田裡幹活,鋤草時不小心把一棵瓜苗鋤斷了。曾子的父親脾氣非常暴躁,看到他剷斷瓜苗後大怒,拿起一根大棒就朝他打去。曾子經常聽老師講孝道,看到父親要打他,心想:如果逃跑躲避的話,父親打不到我,肯定會更生氣,那怎麼能說是孝呢?於是就一動不動地等著挨父親的打。誰知道他父親手頭也沒個準兒,下手沒有分寸,一下就把曾子打昏了倒在了地上。過了很長時間,曾子才慢慢醒過來,醒來之後他沒有喊疼,而是向他父親問道:“剛才您那麼費力地教育我,沒有累壞吧?”曾子受傷沒法去地裡幹活了,只好在家裡養傷。當聽到父親從外面回來的聲音,他都要忍痛爬起來,彈琴唱歌,裝出已經沒事的樣子。其實作為父親的曾晳早就後悔了,要是把兒子打的有個好歹,自己怎麼受得了。孔子知道了,孔子很生氣。就告訴了給曾子一個舜的故事。“舜的父親叫瞽瞍,眼睛是瞎的。舜非常孝順他的父親,父親要使喚他時,他總是在旁邊。但父親想殺掉他時,他卻每次都會想辦法逃掉。父親用小棍子打他,他就默默忍受,但用大棍子打他,他就會逃走。”舜這樣做,使瞽瞍沒有犯下不行父道的罪責,而自己也沒有喪失孝道。而你呢?你父親大發雷霆時,你寧死也不躲避。表面上像是盡了孝道,但萬一你被打死了怎麼辦?不僅會給你父親留下一輩子的痛苦和歉疚,而且會讓父親陷於殺子的不義之中。有哪一種行為比這更不孝呢?”曾子聽後,頓時省悟了。我不太贊成把孝和順放在一起的,孝中有順就可以,更重要的孝就是用心觀察父母的需要,給予實際的幫助,而不是一味滿足父母。

年輕人與父母關係是互相深愛卻要彼此傷害。你害怕父母的嘮叨嗎?


上一輩人不能一概而論,應該做一個區分,對父母和對領導就不一樣。出發點就有差異,和父母主要是保持和諧關係,和領導還有另一層,就是必須考慮部門或公司的整體利益,有時候就需要巧妙的採取各種辦法去說服他。對待父母的意見看是否干涉和影響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如果影響不大,我願意去遷就,去順。比如,辭職創業,這個我想清楚自己要過什麼樣的生活,這個就會按自己的想法辦。還有些父母價值觀有一定問題的,落後時代的,也不能完全遷就他們,比如把女兒當買賣,非天價採禮不讓嫁的。但是年少不經事的時候多半聽父母的是更優選擇。為了避免價值觀的衝突,選擇性彙報,大部分情況報喜不報憂,再就是根據他的能力,專長和退休前的崗位,去專門請教一些事情,或者請他們幫忙做一些小事情,這樣他們會有存在感,以及自己設計的他看來在我人生中參與感。

對父母,只要考慮感受,觀點不重要。職場裡我覺得觀點和感受都重要,有時候感受更關鍵,很多時候觀點不能分對錯,分優劣,能團結人,獲得別人的支持的不是觀點本身,而是你的方式,他的感受。作為父母,也要學會換位思考,現在對方的角度的想,用對方能聽懂得話,態度和語氣去說。現在5歲的女兒就會認為我們嘮叨了。

如何與長輩父母相處?“治標不治本”方是與父母溝通的頂級智慧。權利使人年輕,讓父母對於你的生活有參與感,有掌控感,凡事多跟他們請示請示,但是執行的階段在於你自己。老人嘮叨都是為了孩子好,他們用自己的觀念方式去理解孩子,面面俱到,細緻入微。我們應該耐心的聽老人說完,即使有些觀點不能接受,也需要用婉轉的語氣與老人溝通,不要跟老人講大道理!

與老人溝通最難點是:找工作和找對象。

與老人溝通的目的是:對某項事情儘量達成共識。

溝通時觀點不重要,感受重要些,雙方在愉快中溝通效果最好。

如何與長輩相處?表現的問題多在觀點不同,缺少陪伴,不善溝通。經歷時代不同,價值觀不同,在生活的日常諸如飲食,衣著,教育,儉奢,生活節奏,諸多方面差異,方法是存異求同。陪伴少,平時多微信問侯,節假日儘可能回家,即使忙不能回,也一定要致電問候;改善溝通從兒女自身做起,尊重,尊敬,傾聽,必要時甜言蜜語善意哄騙。重要的是修養身心,自然脾氣好,心態好,善待長輩。可以從銷售的技巧去跟父母相處。首先大概知道自己的父母是什麼色彩性格的人,比如紅色性格的要多讚美;黃色性格的人要直接;藍色性格的人要多理性;綠色性格的人要多理解。然後用讚美、理解、傾聽、提問的方式去達成共識。我認為和父母溝通最重要的是一點是溝通雙方必須要在一個相對公平的基點上來溝通,比如父母總會說“我們那個年代怎麼怎麼樣”。我們也會說我們從小怎麼怎麼樣的”。那這樣子溝通的話,從一開始就跑偏了,根本無法有效溝通。我們和父母溝通應該就當下的一些政治、經濟等環境作為背景。在這裡說一下,我和我父親的溝通一向非常暢通,雙方都非常能理解對方,因此溝通很必要、很有效。如果我們把長輩當做客戶,第一步就是了解客戶的需求。從瞭解需求、提出方案、方案磋商到達成共識,各長輩的需求差異太大,有的長輩是關心我們、有的長輩是真有生活困難、有的長輩有信息化時代的諮詢與社交工具使用的需求,瞭解需求並滿足需求,會是一個比較好的溝通技巧。

對父母或長輩輕信養生方、保健品,有能力說破的,說破就好;說不破、也說不聽的,讓父母自己在自己經濟能力範圍內決定,而且表明態度:我不會在這個事情上給錢支持你們,這個跟孝順與否無關,我有孝順你們的方式,但不是給你們買這些我看不上的東西。舉例:剛過去的除夕晚上,大家都很樂呵,可我媽轉來轉去找到我,問我工作上的事情,家庭裡的事情,我孩子的事情,然後越來越深入,直接就開始建議我應該怎麼怎麼做,我馬上警覺,迅速結束話題,以免又發生不快。再比如:在老婆的孃家拜年,飯桌上,氣氛很熱鬧,老婆好意請某位長輩對某個事情發表意見,結果這長輩當仁不讓,藉著酒興一頓發揮,把晚輩中某幾個猛誇一頓、某幾個狠批一頓,搞得氣氛全無、全場尷尬,我吃幾口趕緊逃走,落得兩耳清靜。

與上輩人溝通難度就在於成長的環境不同,人家說三歲一代溝,要真正溝通還是很難的,能做的最多的事情是陪伴,多抽點時間陪陪他們,聽他們講屬於他們的故事,即使聽了幾十遍。除此之外,雙方還是要保持邊界的。對於掌控欲特別強還執行力過人的家長,我認為觀點還是要很明確的。我認同胡越的觀點,孝和順要分開,否則就是愚孝。

怎麼樣和父母交流呢?也很簡單,認真的聽他們說,畢竟這世上大概率不想害你的人就是你的父母了,他們的話不一定都對,但是不完全沒有道理。我們不要試圖去改變父母的觀點,因為他們比較願意看現實,你能做好了自然而然他們也就信服你了。

我們對待父母的態度應該要用對待好朋友的心態,這樣進可攻退可守。很多時候我們和父母翻臉,其實都是無能的表現,如果你能脫離他們何必和他們鬧情緒?這個世界的道理出來都是圓的,今天我們看父母的感覺,就是以後我們的孩子看我們的感覺。所以做一個好榜樣,做一個好朋友一樣的子女對誰都公平。

我們的價值觀與長輩可能會有所偏差,需要更多的理解。比如我奶奶她們這一輩覺得我們當下最重要的事是要組建一個家庭。每次見到她或者給她打電話就是各種唸叨,有時候覺得挺煩的。但是還是挺能理解她們的心情,所以更多時候是自己過濾掉這些。

首先看年齡段:如果未婚,被催婚追問男女朋友,很正常,沒有好的解決方案;儘量少爭執,實在不行,用繁忙的工作來應對也是一種方法。如果已婚,小孩在幼兒園之前可以讓父母協助帶;小孩幼兒園後儘量自己帶。如果孩子讀高中了,父母更需要陪伴,有時間跟他們聊聊工作中的趣事,聽他們講講親戚中發生的事。

其次注意尺度,這裡要“狠心”一些:上輩人在關心之餘,往往會直接給建議,甚至是要求,過段時間還會來問進度。這時必須要有立場,並堅持自己的原則;堅持一段時間後就好了。也就是保持一定的距離感。

總的來說個人觀點如下:

1.尊重恭順孝為先。上一輩的人,他們都對家庭做出了重大貢獻。小輩們對老人就要有恭順的態度,尊重他們。切記有指責、不回應的語言出現。老人給出的建議和嘮叨口頭上先接受,不要與父母論對錯,出現語言衝突。這也是良好溝通的開始。

2.傾聽陪伴多稱讚。與陪伴老人聊天時,自己少說多聽他們講述的光榮歲月,在傾聽的過程中,找到時機多稱讚他們所做的事情,讓他們有成就感和自豪感。

3.善解人意懂需求。在老人家講述的過程中,通過他們的肢體語言和表情,識別他們的心理需求,並要想盡辦法順從和滿足他們的精神和物質需求,多方面關心他們。經常送些小禮物也是老輩們永遠都都不會拒絕的溝通方式。

4.潛移默化去影響。老一輩與小輩的溝通中難以溝通的難點就是認知障礙。老人有老一輩的認知標準和做事風格,遇到他們想不通的事兒要先講事情的背景,循序漸進用事例去說明表達自己的觀點,潛移默化的去影響他們。也要讓老輩人接受些新鮮事物與時俱進。

5.共同做事不可缺。每逢老人生日,重要的日子都要與老輩人們共同參與,或者帶著他們去旅遊,去看電影,去公園散步等,要有共同的記憶,這樣才有共同開心的事可聊,促進親密關係的發展,達到有效溝通。


年輕人與父母關係是互相深愛卻要彼此傷害。你害怕父母的嘮叨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