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謀臣,為什麼劉伯溫和張子房的結局迥異?

一、漢“子房”與明“子房”

張良,字子房,其祖先是韓國人(戰國時期的韓國,非朝鮮半島之韓國),祖父、父親是韓國五代國君之相。漢封其為留侯,死後諡號文成侯。張良作為劉邦賬下“運籌帷幄之中”的謀臣,留給我們的形象可能是羽扇綸巾,一介文弱。

同是謀臣,為什麼劉伯溫和張子房的結局迥異?

而事實上,張良年輕之時也是個熱血青年,他散盡家財,找人做了一個重達120斤的鐵錘,在秦始皇東巡時企圖刺殺秦始皇,不料只是擊中了始皇帝隨行的車輛,這一壯舉,使得他成為秦朝的通緝犯。劉伯溫,生於元朝末年,是元朝時期的進士,也曾擔任過元朝的一官半職,但仕途多舛,選擇隱退。他博通經史,擅長象緯之學,時人將其比作諸葛亮,而朱元璋亦稱其“吾之子房”,是朱元璋的重要謀臣,協助朱元璋平定陳友諒、張士誠等各路義軍,直至明朝定鼎建都。

同是謀臣,為什麼劉伯溫和張子房的結局迥異?

二、兩個“子房”的結局

劉邦駕崩,張良吃了呂后的一頓感謝餐之後,便隨赤松子雲遊四方,在尋仙問道中了此一生。明朝建立後,劉伯溫宦海沉浮多年,身患重疾而選擇退隱,最後病死。不過劉伯溫之死也是歷史一樁懸案,據說劉伯溫吃了胡惟庸代表朱元璋送給他的藥後,病情加重,最後不治而亡。雖然有人猜測朱元璋借刀殺人,但無論這個觀點可否證實,劉伯溫不被朱元璋所待見卻是有據可查的。

同是謀臣,為什麼劉伯溫和張子房的結局迥異?

三、為什麼同為謀臣,劉伯溫和張良卻結局不同呢?(一)開國皇帝究竟忌憚開國功臣什麼劉邦和朱元璋建立自己的王朝後,都曾對開過功臣舉起了屠刀,所以他倆也一直被人所詬病,也使得世人認為,開國皇帝屠殺功臣已經是封建慣例。而這種慣性思維應當予以剖析。一個新王朝的建立,是一個破舊立新、由無到有、由亂而治的過程,這個過程往往伴隨著激烈的鬥爭,僅憑某個皇帝一己之力是絕對不能完成的,所以就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智力等等支撐,這就催生了皇帝之外的功臣,人們愛用一個詞“功高震主”來形容功臣與皇帝之間的關係,對於具有社會屬性的人來說,名譽功勞是具有一定威懾和影響力的,但最不能忽視的就是這些功臣的實力,這才是皇帝最忌憚的。接下來,我們就圍繞這一點展開。

同是謀臣,為什麼劉伯溫和張子房的結局迥異?

二)從兩位“子房”的不同評價中破解謎題如果上百度搜索張良和劉伯溫,他們二人的評價是不一樣的:張良只是被寫作“漢初三傑”之一,漢朝時期的謀臣;而劉伯溫則不一樣,在眾多名頭中,除了謀臣,還是一個政治家。這就說明了,他二人在輔佐皇帝過程中,作用還是有所不同的。張良的身份和劉邦之間是非常微妙的,如果從史書中來看,張良似乎並非是劉邦的專職智囊,因為張良的身份是項梁所封韓成王的司徒。並且在劉邦即將採取分封諸侯削弱楚國之策時,張良是從外地回來給劉邦提了“八個不能”,張良去哪裡了呢?如果他是運籌帷幄之中,為什麼不和劉邦形影不離?並且細心的讀者還可以發現,當年劉邦進入咸陽,並沒有直接問計張良,而是請張良對食客之計進行了評價。通過以上可以發現,張良其實和劉邦之間的關係並非簡單的君臣關係,而劉邦將其譽為“漢初三傑”之一,筆者認為,其實是張良在某些關鍵的戰略環節給了劉邦合理的建議和堅定正確的判斷。最最關鍵的一點更加不容忽視,“張良多病,未嘗特將也,常為畫策臣,時時從漢王”,張良不帶兵,沒有軍功。

同是謀臣,為什麼劉伯溫和張子房的結局迥異?

劉邦天下一定,便選擇隱退,劉邦死後,更是沒有參和呂氏亂劉,選擇了雲遊四方。這些和被稱作“政治家”的劉伯溫就不同了。有人說,朱元璋是因為當年屢次請劉伯溫出山,而劉伯溫多次不給面子而記下了仇,這就太片面了,就這點心量,朱元璋何以成大事?關鍵問題就在於劉伯溫他不僅僅是一個謀士,他參與後期的許多政治鬥爭,且野心勃勃。皇帝忌憚什麼?皇帝就怕手下人有自己的勢力,最後尾大不掉。胡

惟庸怎麼死的?藍玉又是怎麼死的?從一些記載來看,劉伯溫其實是想當丞相,但是礙於情面,沒在朱元璋詢問他時直接說出而已,他採取了逐個否定的方式,或許在他心中,李善長之後,只有他自己才是最合適的人選。他還參與了扳倒李善長的鬥爭,涉及這類鬥爭,本質就是利益群體的鬥爭,例如有些文獻中會說什麼江淮集團之類的。皇帝之臥榻之側,怎能有這些個宵小作亂?

同是謀臣,為什麼劉伯溫和張子房的結局迥異?

所以,即便是朱元璋、劉邦屠戮功臣,他們也是有選擇的,那些勢力強大、背景深厚、手握兵權、倨功自傲的,絕對是欲除之而後快。劉邦不就沒殺陳平、蕭何這一干功臣嗎?故而,劉伯溫和張良之間的區別就在於,劉伯溫除了輸出智力,他還企圖輸出政治干涉,而張良可以說只是輸出了他的智力,沒有對皇權產生什麼影響。

同是謀臣,為什麼劉伯溫和張子房的結局迥異?

因此,不說他倆是不是得了善終,從生前皇帝對他們的態度也可以看出,他倆的結局註定是不同的。

同是謀臣,為什麼劉伯溫和張子房的結局迥異?

我是文史墨客,不當之處,請多指教,期待與您的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