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記"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有培養孩子諾貝爾精神的意識

"謹記"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有培養孩子諾貝爾精神的意識

中國至今日為止,中國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除了我們的文學作家莫言,就只有一個在科學上頗有建樹的屠呦呦了。很多人在談及諾貝爾文學獎的時候都會讚歎,我們這樣的一個普通人能幹什麼呢?

我認為,我們可以做的事情其實很多,就比如我們從小就培養孩子的諾貝爾精神,讓孩子能夠領略偉人的思想,那麼,我相信在之後的諾獎頒獎臺上將會有更多的中國人。

"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培養孩子的諾貝爾精神,放開緊握著的孩子的手,給他們一個自我的自由空間,讓他們童真的眼睛去感悟世界,發現世界,不斷去探索他眼中漸趨清晰的世界,終有一天他會發現不一樣的風景。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在很多諾貝爾獲得者身上,我們能夠看到很多優秀的品格,或者來自家庭的教養,比如家風。或者來自自身的磨礪,比如讀書。很多人的經歷驚人的相似。

家庭德育對孩子的影響可能超過基因。在生活困難和混亂的1969年,14歲的莫言幫母親賣白菜算賬出錯,多收了人家一毛錢。沒想到,一向堅強的母親第一次流淚,說感覺到極大的恥辱,趕緊讓兒子給人家還錢和賠禮道歉。後來,莫言寫了散文《賣白菜》,因為這件事給他留下心靈的震撼。

任何天才的成功都離不開天才的體驗。莫言迷戀讀書,甚至為了得到一本書替人家拉磨。他偷偷去集市上聽人說書,回來就學著對母親和姐姐說,因為他有表達的慾望。母親開始煩他,後來卻聽入神了,改為支持他去集市聽書。莫言說自己講故事的才能就是從那時"冒出來點苗頭了"。

擁有幸福的童年才會有幸福的人生,而幸福的童年需要與真善美相伴,尤其需要尊重。莫言告訴我一個非常難忘的細節,直到參軍要離開家的時候,父親才第一次叫他的大名,那一刻,他突然感覺自己長大了。其實,每個人都是敏感的,都是渴望有尊嚴的,可是,我們是否在乎小孩子的尊嚴呢?

有很多人都會說,中國的教育沒有給我們提供獲得諾獎的條件,所以我們最後平淡無聞也是非常正常的,我們要明白教育的真正目標是為了培養我們的獨立性以及創新能力,我們給孩子一段好的精神食糧,他也就更能推進我們的成功,變成優秀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