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個體崛起:你還在安穩上班?街上賣雞蛋的已經掙得比你多了

最近重新看了一遍電影《中國合夥人》,其中兩位主角在面臨職業轉變時,對話中說了這麼一句話:“

街上賣雞蛋的都比你掙得多!

當初我還不以為意,沒曾想沒幾年時間,真的變成了現實,個體戶、網紅、斜槓青年等等迅速在職場上實現反超,而最開始位於金字塔中上層的白領反而落到了最底層,好好上班的人反而成為了最不思進取的……


職場個體崛起:你還在安穩上班?街上賣雞蛋的已經掙得比你多了


為什麼好好上班、努力工作的白領反而被時代拋棄了?原因是:個體崛起的時代已經降臨!

個體崛起指的是未來商業活動,將主要圍繞個體來開展,也就是說我們個體的影響力和品牌將決定我們自己的價值。所以,我們需要從現在開始,圍繞自己的個體,做點什麼來崛起我們的影響力和品牌。

上世紀末,我們從計劃經濟走到了市場經濟,由於每個人能力有限,只有抱團才能取勝,於是企業的經濟組織形式成為了市場的主體;而到了現在,社群經濟成為了主體,市場的關注點集中到了那些擁有自品牌的個體身上,企業的作用也變得越來越小。

通俗來說,現在是個體崛起的時代,個人的經濟價值潛力遠比上班族要高得多!所以,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培養個體的價值,才能用相同的時間、同等程度的努力,在職場上取得更大的成功,贏得更多的回報。

如何才能擺脫死板工作困境,做到職場中的“個體崛起”呢?接下來我將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探討:

一、職場中為什麼需要個體崛起?3點原因讓我們瞭解前因後果!

二、如何在職場中迅速地做到個體的崛起?4個步驟讓我們立刻進入崛起狀態!

職場個體崛起:你還在安穩上班?街上賣雞蛋的已經掙得比你多了


一、職場中為什麼需要個體崛起?3點原因讓我們瞭解前因後果!

1.現代職場沒有公平可言,努力與回報已經不再對等

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要求我們在工作中做一個踏實努力的好員工,我們也始終堅信著努力與回報是成正比的。

然而,隨著社會中職場大方向的改變,努力與回報已經不再是對等的關係,因為現在的職場需要我們首先提升個體的價值,才能通過努力工作實現價值變現,前後因果關係的轉變,也就意味著職場需要我們的個體崛起。

有部分職場人,早早地意識到了變革趨勢,順利擺脫了死工資模式,利用專業能力和業餘時間打造了自品牌,順理成章地從發展的浪潮中淘到了第一桶金。

為什麼明明培養個體賺錢更多,但是很多人始終堅持上班拿死工資,做金字塔底層的白領呢?甚至絕大多數白領,已經付出了自己所有的時間和精力!

可以肯定的是,這些人絕對不是差在行動能力,而是錯在沒有更新職場思維。

現代職場中,早就沒有了所謂的“公平”,努力與回報既然已經不再對等,身處職場漩渦中,如果我們的個體價值始終微弱,如果個人品牌從未建立,那所有做出的努力都是沒有太大意義的,因為職場每年的迭代更新漩渦,都會將原地踏步的我們吸進深淵。

職場個體崛起:你還在安穩上班?街上賣雞蛋的已經掙得比你多了


2.著眼當下的打工者思維,終將讓自己變得不值錢

所謂打工者思維,指的是在職場中追求當下的穩定,著眼於現在。而與之對應的是股權思維,看重的是未來職場中更大的可能性,甚至可以為此犧牲眼前的利益。

我們大部分職場人,持有的就是打工者思維,但可怕的是,打工者思維給我們帶來的限制,我們卻常常視而不見!

不管我們願不願意,我們都已經被丟進職場快速迭代更新的漩渦裡,而且未來更新的提速會越來越快,如果我們現在還僅僅是著眼當下,不久的將來,我們在職場中的價值將變得一文不值!

所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身處這樣的個體崛起時代,我們如果始終守著打工者思維,那必將逐漸落後於其他人,隨著其他人的價值提升,我們最終將會變得不值錢。

所以,我們需要個體崛起,甚至要先於其他人崛起!

通過自己的個體崛起,讓自己變得值錢,職場中才能創造更大的價值。而現在喜馬拉雅、得到等學習APP的大熱,也證明著這種趨勢,個人成長已經變成了長久話題。

所以,我們在職場中不能總是保持著打工者拿死工資的思維,不能只想要現在;要讓自己在職場中擁有股權思維,看到未來,即便當前工作不掙錢 ,但一定要讓自己的個體崛起,讓自己變得更值錢!

職場個體崛起:你還在安穩上班?街上賣雞蛋的已經掙得比你多了


3.未來職場沒有“鐵飯碗”,需要我們的個體崛起

未來職場中,不會再存在著所謂的“鐵飯碗”,因為行業洗牌速度加快,體制改革速度也同樣在加快。

21世紀的頭20年,所有的行業都發生了鉅變,電商顛覆了大量的傳統行業,共享、O2O等理念又重新定義了很多行業,現在的時代,隨時隨地就會有行業消失,又隨時可能會有新的行業誕生。

甚至國企、事業單位以及政府部門都在朝著市場化進行改革,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國內大部分企業存活不過3年,如果我們再談工作穩定和保障,那隻會是個笑話。

雖然未來不會再有鐵飯碗工作,但我們的能力和品牌可以成為我們安身立命之本。

所以,職場個體崛起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對每個人來說都顯得尤其重要!

我們只有通過持續的學習,培養自己的強項能力,創建並培養自己的職業品牌,同時要努力擺脫企業標籤,崛起個體品牌,我們才能適應職場的快速迭代,因為只有這些個人標籤才能永遠為我們創造價值!

職場個體崛起:你還在安穩上班?街上賣雞蛋的已經掙得比你多了

二、如何在職場中迅速地做到個體的崛起?4個步驟讓我們立刻進入崛起狀態!

(一)用對的方法探尋職業發展平臺或領域

職業發展中,關注平臺和領域很重要,如何找對平臺和領域相對來說更重要!

那麼,如何去尋找好的平臺或領域呢,中樞型職業思維模式是最強的方法論之一。

中樞型職業思維模式是日本職場暢銷書No.1《跳槽聖經》中提到的思維模式,指的是我們在職場中,需要將重心放在自己具有優勢的領域,然後另一隻腳慢慢探尋今後可能會變好的平臺或領域。

利用這種思維模式的好處就是一旦重心所在領域馬上要消亡時,我們隨時都可以轉向其他領域,並且享受這種好處的同時,我們也不用承擔All in(全押)某一行業的風險,因為重心始終由中樞腳支撐著。

中樞型職業思維模式強調的是在不丟失重心的情況下尋找更高的職場可能。因為,很多職場人容易犯兩個錯誤:第一種是不願挪窩型,這類員工會在越是職業發展危機時,越緊緊抓住公司不放,彷彿公司是一根救命稻草;第二種是不顧一切型,碰到一個可能就不顧一切,拋下所有去嘗試。不管是哪一種,最後都只會在職場中碰得頭破血流。

事實上,更聰明的做法是當我們發現了職業發展危機,或者職場倦怠或瓶頸時,就需要我們在維持重心不變的情況下,即刻著手尋找其他職業發展平臺或領域,一旦找好以後,就可以隨時無縫切換。

《中國合夥人》中,主角成冬青就是成功者的典型,當老師時,嘗試下海組織培訓;等到被開除時,馬上轉身幹起了培訓工作。雖然他是誤打誤撞地完成了職場的華麗轉身,但卻恰如其分地說明了中樞型職業思維模式的重要性。

職場中,隨著市場、企業發展得越來越成熟,我們普通員工很容易成為企業的“日用品”,隨時可以被替代;我們只有保持積極探尋的心態,應用中樞型思維,不斷努力加入更好的平臺或領域,才能不斷提升職場價值,為我們的個體崛起打好基礎。

職場個體崛起:你還在安穩上班?街上賣雞蛋的已經掙得比你多了


(二)使用SIGN模型認清自己的職業發展定位

擁有了中樞型職業思維後,我們還需要認清自己的職業發展定位,才能有的放矢,而要確定職業發展定位,SIGN模型是我們的不二選擇。

SIGN模型是在馬庫斯·白金漢(美國作家)的《現在,發現你的職業優勢》一書中提出的尋找自身優勢的方法模型,主要用於發現自己的職業才幹和優勢。

SIGN由四個部分組成,分別代表以下內容:

  • Success:自我效能感,覺得自己肯定能做到;
  • Instinct:自動自發,迫不及待想嘗試;
  • Grow:發現自己學得很快;
  • Need:事後充滿滿足感,做這件事本身就是回報。

當我們把自己的特質和能力對應列到這四個部分時,如果我們的某項能力匹配這四項條件越多,那麼這個能力就越有機會發展成才幹或優勢!


職場個體崛起:你還在安穩上班?街上賣雞蛋的已經掙得比你多了


此前我一個同學面臨著職業倦怠和生活壓力的雙重壓力,他在一線城市做著人人羨慕的醫生工作,但是因為不善人情往來,所以被分配到了藥房工作,每個月做著枯燥的工作換取一份固定的薪水。

由於掙的只是一份死工資,很難在一線城市養家餬口,所以他打算尋找副業,做一名斜槓青年。

對於副業,他首先想到的就是曾經放棄了的興趣——編程,所以來找我諮詢關於自學編程以及做副業的有關問題。

因為他的編程興趣還要追溯到在校期間,我不太看好這件事,於是便給他做了一個簡單的能力盤點:

  • Success:寫作、醫學
  • Instinct:編程
  • Grow:寫作
  • Need:寫作

通過上面的簡單羅列,很輕易就發現編程這件事對他來說只是一份衝動而已,反而寫作這件事因為充滿創作的滿足感,並且能力相對更加成熟,所以我便建議他考慮運營一個醫學領域的個人品牌自媒體,這樣既能運用現有專業能力,又能通過創作幫助大家,還能變現獲得收益,是一個相對最合適的選擇

果然,在兩個月後,他的個人品牌有了較大的變現能力,而因為有了收益,再加上創作本身也是一件成就感滿滿的事,他現在儼然已經將寫作做成了“主業”,醫生工作反而成了“副業”。

總的來說,SIGN模型是一個可以迅速找到自己職業發展定位的方法,只需要簡單的能力盤點,就可以清晰地找出最可能成為優勢的能力,這樣可以有效節省我們的時間,幫助我們立刻進入個人崛起的狀態!

職場個體崛起:你還在安穩上班?街上賣雞蛋的已經掙得比你多了


(三)藉助職場“心流”促進個人成長

心流”在心理學中是指一種將個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種活動上的心理狀態,狀態產生時會伴隨有高度的興奮和充實感。它由美國積極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提出的,它被認為是人們獲得幸福的一種可能途徑。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認為:我們在面對不同的挑戰水平和技能水平的工作時所產生的心理狀態可以劃分為8個區,分別是:心流、控制、放鬆、無聊、無感、憂慮、焦慮、激勵,具體分佈如下圖所示。心流區位於右上角區域,代表著工作挑戰水平偏高,而我們的技能水平同樣掌握的偏高。

當工作時處於心流狀態時,我們的目標清晰,充滿了主觀能動性;並且由於在此狀態時,會具備強烈的、積極的目標感和精神狀態,這樣的心理狀態最利於我們的職場成長。

職場個體崛起:你還在安穩上班?街上賣雞蛋的已經掙得比你多了

工作中,我們會偶爾體會到“心流”這種心理狀態,每當面對的工作稍微有些難度並且自己的技能水平較高時,也就是以我們的能力還需要跳一跳才能夠到時,我們解決這種工作時最專注,甚至不願被打擾,也就是所謂的抗拒中斷

有人可能會犯嘀咕了,那這個“心流”與我們的個人成長有什麼關係呢?

根據上面的座標系圖可以看出,只要我們做某件事的技能水平較高時,無論做什麼事,我們的心理感受都不會太消極;而反過來,基本上都是消極感受。

那也就說明,我們想要在職場中獲得較快的成長,就得讓自己始終處於相對高技巧水平和高挑戰難度的水平中,或者說盡量維持自己處於“心流”狀態,幫助自己迅速成長,我們可以嘗試以下2個小技巧:

1.維持工作中“挑戰”與“技能”的動態平衡

當我們在工作中發現一件事充滿挑戰,已經大大超出自己的技能水平時,為了避免進入“焦慮”狀態,就應該及時學習新的技能來應對挑戰。

而當一件事挑戰不足,技能水平卻綽綽有餘時,我們就應該適當給自己加一些難度,提升一些標準。

不論情況如何,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維持“挑戰”與“技能”的動態平衡,儘量讓我們保持在“心流”的積極心理狀態

,以此來保證我們的日常成長。

2.確定詳細且具體的工作目標

面對工作時,只有當目標越詳細越具體時,我們才越能判斷清楚是否能勝任工作,同時也更加能專注地完成工作,不會因為含糊不清而導致自己跳出“心流”狀態。

對於如何確定詳細且具體的工作目標,主要方法就是拆解,從大化小,直到不能繼續拆解為止。接下來,為每個具體的任務分配一個時間區間,比如可以模仿番茄工作法,在這個時間區間裡,只用來完成這件事,其他的什麼都不能干擾,通過這種方法有效地排除雜念,保證自己順利進入“心流”狀態。

總的來說,我們為什麼要藉助“心流”狀態促進我們的成長呢?

因為如果我們想要只靠毅力來支撐自己的長期成長的話,大部分人都只能堅持一陣子,只有通過“心流”狀態這樣的積極工作心理暗示,以及不斷獲得的工作成就感,才能激勵我們長期地成長下去。

所以,我們在職場中要刻意練習自己進入“心流”區的方法,讓自己維持長期的成長空間以及趨勢,通過個人不斷的成長,為我們自己的個體崛起蓄勢儲能。

職場個體崛起:你還在安穩上班?街上賣雞蛋的已經掙得比你多了


(四)持續輸出強化個人職場品牌價值

現在海量信息滿天飛,人們的時間越來越碎片化,記性也越來越差,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又沒辦法做到像著名商業分析公眾號的作者李叫獸(在二十多歲的年紀出任過百度副總裁)那般,年紀輕輕就能輸出深度觀點和強有力的文字,所以我們能做的,就是通過持續輸出文章、作品等等內容或者自己的觀點、想法、技能等等,不斷通過輸出傳播自己的品牌標籤,強化個人職場品牌價值。

強如蘋果、微軟等大企業,每年仍然不敢在品牌建設方面有所偷懶,每年都會投入大量資源做推廣,建設品牌形象;反過來說,也許就是他們持續不斷的品牌建設,才造就瞭如今的巨大品牌力量。

那我們應該如何保持持續輸出呢?其實不外乎堅持做以下3件事:

  • 持續地學習並積累自己領域的內容
  • 篩選過濾信息,只保留自己領域的部分
  • 持續輸出

方法很簡單,但難在堅持,或者說難在長期不計回報的堅持,因為這3件事不是隻做一遍,而是循環往復沒有止境地去做!

但很多人會在輸入輸出的過程中產生混亂和焦慮,一邊是不斷冒出的想法和創意,另一邊是不知從何處下手進行提煉總結,輸入太多,輸出卻跟不上,反而導致了混亂的問題。

造成這樣後果的原因在於輸入和輸出兩件事的思維邏輯不同,如果同時做這兩件事,就很容易陷入輸入輸出的混亂,解決這個問題需要用到斯科特·揚在《超效率手冊》一書中寫到的“雙流理論”。

“雙流理論”簡單來說,就是要將完全不同的兩種思維進行分流,例如輸入和輸出這兩件事,同一時間只能做一種事。

我們在積累自己領域的個人品牌,就不能一邊輸入一邊輸出,因為如果輸入的海量信息積累在腦海中有待整理,這時卻要求系統性的輸出,這對任何人來說都很難辦到,只會加劇我們的焦慮和不安,也會導致我們難以堅持去做強化品牌的事,所以我們必須得刻意保持自己的做事方式,同一時間只做一種思維的事情。

通過持續不斷的輸入、輸出,我們可以很快建立起自己的知識體系,同時也能通過輸出幫助到其他人,甚至能給其他人提供有價值的內容,這樣不僅強化了自己的內涵,也增強了個人的品牌價值,等到不斷有人認同我們的個人職場品牌價值後,個體崛起之路也將迎來成果。

職場個體崛起:你還在安穩上班?街上賣雞蛋的已經掙得比你多了


寫在最後

對於個體崛起,只需要簡單的4個步驟,首先使用中樞性職業思維模式探尋好的平臺和領域,接下來再使用SIGN模型找準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然後藉助“心流理論”為自己的個人成長儲能蓄勢,最後通過持續的輸入輸出打造好自己的職場品牌價值。

個體崛起,是大勢所趨,對我們是百利而無一害的。在社會更加關注個體的時代裡,我們都需要做點什麼來創造自己的品牌,這將會帶來很多意想不到的收益,即便現在沒有賺錢,但我們也一定要讓自己變得值錢!

我是@阿權職場成長記,我會定期分享個人職場成長的觀點和文章,感興趣的可以點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