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之美,人間天堂

杭州自秦朝設縣治以來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曾是吳越國和南宋的都城。因風景秀麗,素有“人間天堂”的美譽。杭州得益於京杭運河和通商口岸的便利,以及自身發達的絲綢和糧食產業,歷史上曾是重要的商業集散中心。後來依託滬杭鐵路等鐵路線路的通車以及上海在進出口貿易方面的帶動,輕工業發展迅速。

杭州以西湖之美而聞名於世界。但在很古的地質時期,杭州西湖是一一個淺海灣,今天西湖北部的寶石山和南邊的吳山兩面環抱,成為這個海灣伸向大海中的兩個海岬。以後由於強大潮汐帶來大量的泥沙,加上寶石山、吳山這兩個海岬分別在南北兩頭擋住,因而泥沙漸漸的沉積,變成沙洲,最後寶石山的沙洲和吳山沙洲相連,把海灣和大海分隔開來,於是形成了西湖和杭州的地形。

杭州,西湖之美,人間天堂

相傳大禹治水,大會諸侯於會稽山(浙江紹興南),曾在杭州地區舍杭登陸。“杭”古代指兩船相併的方舟,舍杭即離開舟之意。後人就把這裡統稱禹杭,禹與餘同音,漸漸叫餘杭了。解放後在杭州附近地下發掘很多古代遺址,證明早在三千五百年以前,這裡已有人類活動。

杭州,西湖之美,人間天堂

杭州古稱錢唐。據《史記》記載:公元前210年(秦始皇37年)秦始皇巡視會稽郡,“過丹陽,至錢唐,臨浙水,水波惡,乃西百二十里,從狹中渡。”杭州寶石山麓至今還流傳著關於秦始皇纜船石的故事。錢唐縣在西漢武帝元狩年間(公元前122- 117年)一度 曾為會稽郡的治所,漢以後,改稱錢塘,錢塘是海防大堤,據史書記載原在錢唐縣東一里,漢郡議曹華信,建議召郡人築海防大堤,以防潮汐侵蝕。塘修成後,改錢唐為錢塘,浙江也政稱錢塘江。泰漢的錢唐縣,據《水經注》記載在“浙江(錢塘江)東徑靈隱山山下有或塘古縣”,即今靈隱山至錢塘江一帶。

杭州,西湖之美,人間天堂

到了魏晉南北朝,由於北方連年戰爭,中原人民紛紛南遷,杭州也隨之繁榮起來。東晉錢塘縣屬吳郡,南朝陳時為錢塘郡的治所。

隋文帝在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滅了陳朝,廢錢塘郡另設置杭州,治於餘杭(今杭州西)。這是杭州最早見於史書記載,而錢塘縣則成為杭州的一個屬縣。不久,杭州遷治錢塘縣,並擴大原錢唐縣範圍,把新城、海鹽縣均併入錢塘縣。這時的錢塘縣治由靈隱山移向鳳凰山下柳浦,越來越接近今杭州市。開皇十一年(公元 591年),楊素髮動軍民依鳳凰山筑州城。周長三十六里,這是杭州史上第一次築城的明確記載。南北大運河開鑿後,南自餘杭(杭州),北達涿郡(北京) ,全長四千多里,大大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杭州由原來的一個普通縣一躍而為“川澤沃衍,有海陸之饒,珍異所聚,故商賈並湊”的大郡治,為以後杭州的繁榮奠定基礎。

杭州,西湖之美,人間天堂

杭州真正繁榮是從唐代才開始的。代宗時,李泌任杭州刺史,決定利用西湖的水源解決全城的飲水。於是在湧金門到錢塘門之間開鑿了六口大井,用“開陰實”辦法,即在井與西湖之間理瓦管或竹管,引西湖的淡水入杭州城內,供居民飲用。長慶二年(公元822年)大詩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當時城北一帶經常鬧旱災,嚴重地影響了人民的生活。

他克服了重重阻力,發動居民在武林門、錢塘門外興築- 長堤。把西湖水攔蓄起來,作為農田灌溉之用。從此杭州記郊幾萬畝肥田免受旱災,還保護了西湖,這對杭州經濟發展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人們為了紀念白居易,把原來杭州西城外白沙堤改稱白堤,且在白堤的盡頭西湖最幽美的風景區孤山築白公祠紀念他。由於長期經濟發展,杭州人口急劇上升。隋代杭州居民只有一萬五千餘戶,唐初增加到三萬餘戶,中唐時期達八萬六千餘戶。此時杭州已是具有相當規模的城市了。城區也由城南江岸一帶向西北方向發展到武林門一帶。

杭州,西湖之美,人間天堂

五代十國時期,錢繆建立的吳越國定都於杭州,從此杭州由東南一一經濟中心一躍為政治中心。 當時,中原正是戰爭紛亂時期,杭州卻沒有受到戰亂的破壞,很多名勝古蹟一直保存到今天。錢繆定都杭州後,在鳳凰山下築“子城”,此城在唐州治基礎上進行擴展,周長五十餘里,以後又在外圍築羅城,周長達七十里,這時的杭州城東瀕錢塘江,南至六和塔,西至雷峰塔,北至艮山門。

由於政治穩定,經濟繁榮,中外文化交流頻繁,佛教極盛,當時的杭州有“佛國”之稱,許多寺院與名塔大都創建於這個時期,保存至今的有六和塔、保俶塔等。

杭州,西湖之美,人間天堂

北宋時期,杭州已發展成對外重要貿易港口。端拱二年(公元988年)在城區東南保安門外,設置對外貿易機構一市舶司。宋代著名的詩人蘇東坡曾兩次來杭州任州事,他在任職期間整修了城內運河及西湖:對抗州的經濟發解決 城內運河因海潮泥沙的展起過一定的推動作用。為了淤積,蘇東坡先把潮水引入城東茅山運河,這裡人口稀少,待水清後再引入城內航運幹道一鹽橋運河。 蘇東坡還疏浚了西湖。宋初以來,西湖年久失修,照寧五年(1072年),蘇東坡任杭州通判時,西湖草塞水涸,葑草已佔湖面三分之一。

元祐四年(1089年)他再任杭州知州時,西湖的葑草面積達二分之一。杭州居民痛借地說,再過二十年就沒有西湖了。於是蘇東坡發動二十萬民工,把面積達二十五萬畝葑田全部打澇乾淨。用挖出的葑泥在湖中修築了一條橫貫南北的長堤,並在堤上建橋植樹,成為一條美麗的湖上通道,這就是著名的“蘇公堤”,簡稱“蘇堤”。蘇堤建成後,蘇東坡還在湖中立了三座石塔,作為分界的標記。石塔以內,不準種植菱芡,以防淤塞。這三座石塔就是今天西湖十景之一的三潭印月。

杭州,西湖之美,人間天堂

宋朝南渡後建都杭州,改稱臨安。此後一百五十年,杭州成了南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隨著國都的南遷,中原人口大量南移,作為國都的杭州人口增加更多,北宋崇寧年間(公元1102-1106年) ,杭州僅二十萬戶,二十九萬口,到了南宋鹹淳年間(公元1265-1273年),增加到三十九萬多戶,一百二十多萬口,一躍而為全國人口最多的城市。

自紹興二十八年(公元158年)開始,南宋在吳越都城基礎_上擴建宮城和外城。南宋的宮城在風凰山一一帶,北至風山門,西至萬松嶺,東至候潮門,南至江岸。在這方圓九里之地,興建了大殿三+座、堂三十三、閣十三、齋四、樓七、臺六亭十九。除此之外,還有密佈杭州內外的行官三十七處,御花園十一處。同時又擴大了羅城。此城南跨吳山,北到武林門,東靠錢塘江,西近西湖的大城。氣魄雄偉,建城門十三,城牆高達三丈,厚約丈餘,城外有十餘丈寬的護城河。

杭州,西湖之美,人間天堂

南宋杭州城,有一條貫串南北的大街,稱御街,也稱杭城天街。天街南端自鳳山門(舊稱宗陽門)而北達中正橋(俗稱斜橋),全長一萬三千五百餘尺,用石板鋪成。天街把整個杭州城分成兩大部分,天街兩側,店鋪林立,商業繁榮。南朱把羅城內外劃分成十三廂,廂下分坊,全城共有九十餘坊。坊是城內居民基層單位,呈正方形,四邊均有圍牆。城內又有茅山、鹽橋、市河和小河等河流貫穿全城,通航方便。十三世紀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到達杭州,稱杭州為“天城”,是“世界最富麗名貴之城”,“人處其中,自信為置身天堂”。南宋的手工業以絲織、印刷、瓷器、造船及軍火工業最為發達。在北宋時曾在杭州設立織務,專管紡織品的銷售,以供宮廷之用。南朱遷都杭州後,原汴京的織錦院遷往杭州,設於三橋址(今紅門局),擁有織機多達三百架,工匠達千餘人。這時的杭州還是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造船業十分發展,已能製造載運量達上萬石,長二十文的大型海船,能載五、六百人。另一方面為了滿足南宋統治階級消遣揮霍之需,南宋造船業又以製造西湖遊船、龍舟精巧而聞名。

為了適應商業的發展,紹興三十年(公元160年)南宋王期還發行會子,用以替代銅錢。隨同商業的發展,杭州的夜市通育買賣,十分興隆。與此同時杭州城外郊區市鎮也得到迅速發展。南宋定都杭州,是杭州發展史上直要時期,為今天的杭州奠定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