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的更迭——禪位制

圖南北楊,60秒讀懂歷史。

其實中國古代權力更替的方式很簡單,只有三種,第一種就是禪讓,第二種是皇位世襲,第三種就是自己奪取權利。

雖然第三種看來會比較血腥,但是也是最徹底餓奪取權利的方式,第二種也是最平和的方式,那麼第一種怎樣呢?

我們今天就來聊聊古代的禪讓制。


王朝的更迭——禪位制

所謂的禪讓制其實就是自願將皇位或者首領的位置交給與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人,是一種和平的權力轉讓的方法。

這種形勢在司馬遷所寫的《史記》中堯、舜、禹就是其中的典型人物,那麼他們真的是自願禪讓的嗎?

據司馬遷的《史記》記載,堯舜禹確實是自願將首領的位置讓出,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畢竟司馬遷並沒有親歷過那個時代,而且漢朝距離堯舜時期也過於遙遠,他的話也是完全不可信的。


王朝的更迭——禪位制

據史書《尚書》中記載,堯在位70年後,他的兒子丹朱不成器,不能得到百姓的擁護,作為駙馬的舜那個時候由於堯年老,因此代替他處理事務,仍然還將丹朱派去治理南河8年。直到朝臣和百姓都認為丹朱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王者之後,就開始紛紛投靠“賢德”的舜,這也讓堯也認為兒子丹朱朽木難雕,舜才用順利的登上了帝位。

所以韓非子就說:“舜逼堯,禹逼舜”,在當時的情況下,堯只能將王位傳給舜,畢竟舜已經掌握了實權,也得到了百姓的愛戴,那麼當時已經年近百歲的堯又能怎麼樣呢?


王朝的更迭——禪位制

而在舜繼位之後,就立即將堯時期的賢臣紛紛流放,比如:共工、鯀等,這樣天下才真的臣服於他,那麼舜為什麼要流放這些人呢?他們畢竟是堯時期的賢臣,而且在舜代政的八年時間裡,應該也能知道他們的品行,繼位之後除去他們也就很有可能是因為他們威脅到舜的繼位,因此才會如此快速的排斥他們。


王朝的更迭——禪位制

雖然舜很快的坐穩了王位,但是他還是將王位“禪讓”給禹。

禹雖然受命治水,並且相當成功,但是可以試想一下,舜殺了鯀,而鯀正是禹的父親,可以想象一下,成功治水的禹聲望達到頂峰,他還會甘心為舜所用嗎?

雖然,司馬遷說舜是因為南巡在途中病死的,但是在戰國時期的《竹書紀年》中卻記載著:舜因為年老體弱,於是被迫名為去南方巡查,實際上是被放逐,所以才會死在途中。

其實,不論是《史記》還是《竹書紀年》,舜的死法都很有蹊蹺,但是無論如今如何推斷,都不能再現當時的場景,畢竟誰都沒有經歷過。


王朝的更迭——禪位制

不過,三國時期的魏國曹丕卻真實的揭露了禪讓的謊言。

當漢獻帝被迫頒下禪位詔書,曹丕心安理得的接受漢獻帝的禪讓時,脫口而出:“舜禹受禪,我今方知”。

一句話揭露了古代禪讓制背後的實質,因為誰的能力強,誰就可以成為皇帝,登上帝位。

曹丕雖然可能對禪位有些偏頗,但是也並不是空穴來風的。

本來以為禪讓是一個和平的手段,但是沒想到和平背後還會有腥風血雨的出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