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導演決定了一部電影的風格,其風格為何不是主要由編劇決定?

raoyaoting


編劇的劇本,大概的劇情框架是不會變的,但最終的成品,還是要由導演來決定。

當然,同樣一個演員,在同一個劇本中,也可以有不同的演繹。

張藝謀在拍《金陵十三釵》時,就曾讚揚過克里斯蒂安•貝爾的演技,同樣一個劇情的鏡頭,克里斯蒂安•貝爾可以用多種方法演繹人物表情,然後問張藝謀導演哪種更合適。當然,最終取捨還是靠導演。

王家衛導演的風格,又獨樹一幟,多以藝術類電影劇多,而且獲獎頗多,即使是《東邪西毒》《一代宗師》那種武俠功夫,《旺角卡門》《阿飛正傳》現實社會警匪,也能拍出另一種味道。

還有一位探討社會警匪級教父“杜琪峰”,他導演的現代警匪劇,多晦色暗淡,又發人深省,風格很是獨特,很多電影都很容易看出是出自“杜琪峰”之手。如《槍火》《暗戰》《奪命金》《大事件》《黑社會》《放逐》《鐵三角》《文雀》《盲探》《大塊頭有大智慧》等很多經典作品。

另一個例子就是周星馳,《西遊降魔篇》是星爺親自選角並導演的作品,拍《西遊伏妖篇》時,星爺把劇本給了徐克,由徐克導演,星爺除了掛個監製的名,全片都由徐克掌舵,可以說星爺除了給個故事,其它什麼也沒做,結果可想而知,完全是兩種風格的作品,口碑也不一樣。

可見無論是什麼劇本,多好的創作內容,只要有好的導演,就可以拍成好的作品。否則再好的作品,也會被糟蹋。





其實記憶是種痛


就像做菜,同樣的一個菜譜,不同的廚師會做出不同的味道。也像寫作文,同一個題目,可能會寫出千差萬別的內容。

而電影也是一樣的,編劇只是提供了故事,而導演通過他的理解去拍成電影,自然也就決定了電影的風格。

我們看過許多翻拍片,他們使用的幾乎都是一個編劇的劇本或者同一個作者的小說,但完成之後,不同的演員,不同的側重點,不同的節奏就造成了電影不同的風格。

拿《龍蝦刑警》做個例子,這部電影實際上和韓國電影《極限職業》是同一個劇本,都是以韓國新人編劇文忠日(音譯)創作的初版劇本改寫潤色而來,不是翻拍的概念,只是進行了不同的項目開發。”還有不同的是韓國版賣的是炸雞,中國版賣的則是龍蝦。

但是,同一個劇本由於不同的導演執導,中國版的《龍蝦刑警》2018年上映,豆瓣評分4.9。韓國版的《極限職業》2019年上映,豆瓣評分7.9,並刷新票房記錄。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自然是由於導演刻畫人物形象的功力和如何講好一個故事的能力決定了影片的質量。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找這兩部電影看一下,劇情我就不多說了……

大家覺得我的回答怎麼樣?希望在評論中一起討論,謝謝!


影視交流棧


因為,編劇只是提供了原材料,而導演才是做菜的人。

比如《零速五秒》和《葉言之庭》,幾乎沒有劇本,但因情感渲染極好,不就成了神作嗎。

再如王家衛的電影,王家衛導演的戲大多是沒有預先的劇本,只在拍攝當日才會給演員臺詞,這令演員在觀看影片成品之前也不會知道戲的內容。甚至有“拍電影的方法有兩種,第二種是王家衛的拍法”之說。

直到拍攝《藍莓之夜》時候,因成本緣故,才開始採用劇本。王家衛的指導風格,令很多演員在王家衛的電影中也有異常好的演出,亦有很多演員表示拍過王家衛的電影后,演技能有進步,如張曼玉、章子怡及梁朝偉。

而反之,就拿四大名著來說,劇本不錯吧,不還有導演把一堆山珍海味,做成了翔。

就比如某《紅樓》

當然,這也不是絕對,具體就要看這部電影/電視劇的拍攝過程中,誰的話語權比較大。

就比如徐克徐老怪,有的時候,明明是監製,但是比導演還厲害,而拍出來的片子,還是滿滿的徐克味。

比如這一部《倩女幽魂》,在大家的印象中,導演是徐克。

但實際上,徐克只是監製,而導演是程小東。

之,我個人劇本和導演都能決定一部電影的好壞。但是,電影的風格,一般要看劇組中,誰的話語權重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