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濟南的“高光時刻”

近些年,宋朝格外“熱”。先是因“不殺一個士人”成為知識分子最想穿越回去的時代,近期又因電視劇《清平樂》展示的繁華氣象圈了一撥鐵粉。在宋朝強盛的大背景之下,當時的濟南(時稱齊州)也迎來了一段“高光時刻”。彼時的齊州,不僅已經建設成一座優美的“園林城市”,而且是商品貿易的重要集散地和北方的文化中心之一。流芳文學史的除了濟南本土的“濟南二安”,曾鞏、蘇轍、歐陽修、晁補之等這些舉重若輕的文人,也在齊州留下了深厚的文學印記。

宋代的齊州是座“園林城市”

宋朝的齊州究竟如何“高光”?需要先了解下北宋時期齊州的城市建設情況。濟南在北宋中前期稱為齊州,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分全國政區為十五路,齊州屬於京東路。此後北宋行政區劃多有變更,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齊州升格為濟南府。北宋前中期的齊州下轄五縣,包括歷城、禹城、章丘、長清和臨邑。

宋代濟南的“高光時刻”

曾鞏像

北宋初期天下基本安定,齊州也迎來了一段穩定的發展時期,社會經濟實力不斷上升,成為北方重鎮。齊州有著便捷的水陸交通,是從京城汴梁(今河南開封)到青州、登州、萊州、密州等地的交通樞紐,也是當時京畿、河北、京東等地區的商品貨物運輸到沿海地區的重要集散地。

看一個城市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其中一個重要的指標就是人口數量。北宋時期,世界上只有中國有人口超過一百萬的大城市,而當時齊州的人口數量達到兩百萬以上。據《宋史·地理志》記載,齊州在宋徽宗年間有十三萬三千三百二十一戶,但《濟南通史·宋金元》卷指出,這個數據並不準確,有大量隱漏戶口沒有統計在內,此時齊州的實際戶數應該至少有四十萬戶。假若每戶按照五口人計,齊州人口數量應該在二百萬以上,這在當時的世界上都算是“特大城市”。

齊州城市面貌在北宋時期有了很大改觀。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王育濟在一篇《談泉文化8000年之源流與“城即園林”的文化特質》的文章中指出,就濟南的城市建設而言,北宋和明代是兩個重要時期。北宋主要是“修園”,明代主要是“修牆”。前者奠定了濟南“湖、山、林、泉”的園林格局和風格,後者通過城牆的建築奠定了濟南城區的格局和風格。北宋“修園”並非像蘇州那樣建造私家園林,也不是一泉一景的修飾,而是依據“城即園林”的思路,對湖山林泉予以整體規劃和修整。

眾所周之,對齊州的城市建設作出最大貢獻的當屬“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北宋熙寧四年(1071),曾鞏任齊州知州。他在任期間,從趵突泉到大明湖(當時稱西湖)到北部華鵲一帶的水景、湖景、山景得到全面修整。趵突泉經過開渠引泉,泉溪相連,穿城繞郭,整個城市因泉溪的環繞而變成一座泉水湧流的城市,變成一座大園林:“來見紅蕖溢渚香,歸途未變柳梢黃。殷勤趵突溪中水,相送扁舟向汶陽。”

“濟南作為湖山林泉綜合一體的城市格局,在北宋時期,即900年前就基本定型。當時的濟南不僅有湖、有山、有泉、有林,而且湖山泉林構架了城市的基本風貌,其整個城市就是一座風光優美的園林。”王育濟認為。

北宋時期的濟南,不僅政治昌明人口眾多,更是一座風景優美的“園林城市”。

名流學士在齊州寫就華彩樂章

2019年是曾鞏誕辰千年,濟南為這名曾經的齊州知州舉辦了隆重的紀念活動。“北渚雲飛,濼水歷山迎帝子;明湖波淨,蓮歌漁唱唸曾公。”900多年來,濟南人一直感恩這名為城市發展作出過巨大貢獻的知州,他不僅推動了濟南“園林城市”的建設,還為齊州留下了兼具史料和文學價值的詩文。

酷暑時節,曾鞏漫步在大明湖,“左符千里走東方,喜有西湖六月涼”。信步一處橋邊,望著遠處片片蘆葦、波光湖水,荷香陣陣飄來,沉醉於旖旎風光中的曾鞏由衷感嘆:“行到平橋初見日,滿川風露紫荷香。”曾鞏在齊州創作過70餘首歌詠齊州景緻的詩歌,其中猶以《趵突泉》詩最為著稱:“一派遙從玉水分,晴川都灑歷山塵。滋榮冬茹溫常早,潤澤春茶味更真。”

宋代濟南的“高光時刻”

大明湖匯波樓

北宋熙寧六年(1073)秋,也就是曾鞏離開齊州後不久,另一位名滿天下的文人蘇轍來到齊州任掌書記。蘇轍和曾鞏一樣貪戀齊州的湖光山色,尤其喜歡波光瀲灩的大明湖:“野步西湖綠縟,晴登北渚煙綿。蒲蓮自可供腹,魚蟹何嘗要錢。”“飲酒方橋夜月,釣魚畫舫秋風。冉冉荷香不斷,悠悠水面無窮。”當時正在密州為官的蘇轍之兄蘇軾也來過濟南,只是不巧他來時蘇轍因公出差,只有3個侄子迎接他。“憶過濟南春未動,三子出迎殘雪裡。”元豐八年(1085),蘇軾再次經過濟南,“濟南春好雪初晴,行到龍山馬足輕。”蘇軾兩次駐足濟南的時間都不長,卻為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增添了一份底蘊和光芒。

“蘇門四學士”之一的晁補之是山東鉅野人,他也曾到齊州遊歷,並登上北渚亭,寫下《北渚亭賦》。文中寫道:“嘗登所謂北渚之址,則群峰屹然列於林上,城郭井閭,皆在其下;陂湖迤邐,川原極望……曠然可喜,非特登東山小魯而已。”

就連不曾到過濟南的黃庭堅都對這裡的山水充滿嚮往,他在《同世弼韻作,寄伯氏(在濟南),兼呈六舅祠部》一詩中寫下了“濟南瀟灑似江南”的佳句。黃庭堅還在一首《次韻寄李六弟濟南郡城橋亭之詩》中,想象自己如能在“春風吹桃李,三月自成蹊。翠葉張日幄,紅英鋪地衣”的時節到濟南,“矯首歷下亭”,賞美景,趁佳興,“不醉定自非”。

齊州吸引著全國各地的名流學士頻繁光顧,流連忘返,名垂文學史的“濟南二安”就更不必說了。這些接連“打卡”齊州的文化名人和濟南本土名士,鑄就了北宋齊州文化的華彩樂章。

出現了世界最早的廣告商標

如今人們對豐富多樣的廣告商標樣式屢見不鮮,殊不知如果追溯世界上最早的廣告商標,當屬北宋齊州劉家功夫針鋪使用的“白兔兒”商標——這是北宋濟南在工商業領域的“高光時刻”。

宋代濟南的“高光時刻”

大明湖曾堤

這塊“白兔兒”商標現在收藏在中國歷史博物館,是至今保存的中國乃至全世界範圍內最早的商標廣告實物,比歐洲商行、商會的商標印記早了兩百多年。在這塊銅版商標上,上面雕刻著“濟南劉家功夫針鋪”的標題,中間是白兔搗藥的圖案,圖案上還標註“認門前白兔兒為記”,下方則刻有說明商品質地和銷售辦法的廣告文字:“收買上等鋼條,造功夫細針,不偷工,民便用,若被興販,別有加饒,請記白。”商標上的這隻白兔,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的“廣告明星”了。

“這塊銅版既有生產單位、商標,又有對產品原料、商品質量、使用效果的介紹,還有對銷售方式的宣傳,其內容無異於現代商品廣告。”《濟南通史·宋金元》卷提到,這塊印刷銅版商標還透露這樣一些信息:劉家針鋪應該是一家頗具規模的工商店鋪,否則不會著意於批發和刻版印數大量招貼廣告;另外可以判斷周邊類似的店鋪一定不少,所以這家針鋪著意建造了頗為豪華的店鋪門頭,並把有鮮明白兔形象的大招牌懸掛於門前,以便於顧客辨認。因此有學者認為,中國人可能是世界上最早懂得使用商標並建立品牌形象的民族。這也是宋代濟南人以其先進的市場經濟意識、高度的商業智慧和經營才幹為民族贏得的榮譽。

正是因為湧現出一批像劉家功夫針鋪這類有一定規模的工商店鋪,才有了齊州城工商業的繁榮。歷經一段時間發展的齊州成為各地富商大賈齊集之地,這裡交通便利,物產豐富,大小市鎮人來車往,一派熱鬧繁華景象。鱗次櫛比的街道上,不僅有本地商販,還有從外地來濟南做生意的商販。城市裡形成了繁華的市場,政府取消了前朝的宵禁制度,隨之形成了大規模的早市和夜市。“行到市橋人語密,馬頭依約對朝霞。”曾鞏這句詩寫出了早市上人來馬往的熱鬧場景;“市井蕭條煙火微,兩衙散後雪深時”則說明冬天齊州還有夜市。連清晨和冬日市場上尚且如此熱鬧,夏季的夜晚更不必說。

在北宋國力強盛的背景之下,北方重鎮齊州在城市建設、文化以及工商業上都迎來了一段城市發展史上罕見的“高光時刻”。


分享到:


相關文章: